文/萬物知識局
在戰爭中的軍隊,想要得到良好的執行,各個部門都需要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專門打仗計程車兵負責認真打好仗、打勝仗,負責後勤計程車兵則需要密切關注各個士兵的動向,在必要時候給予溫暖的後勤保障。
因此,軍隊中的任何一個兵種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俗話說“吃飽飯才能打勝仗”,要說到部隊的基礎,那必然是炊事兵。
人是鐵飯是鋼,士兵們只有擁有充足的體力才能夠更好發揮出力量。
炊事兵除了給軍隊中計程車兵們做飯,給大家的肚子管飽,它相較於上陣殺敵計程車兵風險性也較低,不需要在子彈不長眼的戰場上衝鋒陷陣,只需要每天對著鍋碗瓢盆敲敲打打。
但看似輕鬆無風險的職位,在古代得部隊中並不吃香。
炊事兵是保障大家日常生活的後勤,風險小還輕鬆,為何大家都不願意待在這個職位呢?炊事兵在古代的軍隊中又具體負責什麼工作呢?
炊事兵的日常工作
在古代軍隊中,炊事兵主要屬於炊事班,而炊事班又被大家稱為火頭軍,顧名思義每年主要圍著灶臺和柴火工作。
現代炊事班的工作,主要是負責一個連隊中從軍官到士兵的伙食問題,而古代的火頭軍工作量大大增加,他們需要負責整個軍隊的日常伙食,當然工作量如此大火頭軍的數量也比較多。
由於火頭軍的工作量很大,他的服務物件也主要被限制到為高階軍官做飯,畢竟照顧一整個軍隊的生活起居,即便每一頓是大鍋飯,火頭軍掄鏟子也得把胳膊掄酸。
因此大多的基層小士兵以自己做飯為主,軍隊的火頭軍會給大家發一口大鍋,十幾個小士兵圍著一口鍋給自己做飯,必要時候火頭軍來做飯。
火頭軍除了做飯這一本職工作,當然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戰鬥能力。
歷史書上經常描述古代大戰一言不合便是幾十萬士兵,實際上這樣的數字通常是虛張聲勢,所謂的幾十萬大軍中還算入了火頭軍的數量。
因此,倘若軍隊中面對突發狀況,例如人手不夠等現象,火頭軍需要趕緊補上,他們的職責不僅是做飯,當敵人到面前時,還需要他們來挺身而出。
如此看來,火頭軍似乎非常萬能,能做飯還能打仗,如此重要的軍隊角色應該會讓大家引以為豪,但大家卻為之不屑一顧,為何大家都不願意當炊事兵呢?
炊事兵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每一個軍隊計程車兵,在離開家背上行囊之時,必定立下了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雄心壯志,而炊事兵雖然主要職責是做飯,但其在軍隊中頂樑柱般的位置也給予了大家報國的機會。
實際上,大家寧願把腦袋別褲腰帶上衝鋒陷陣,都不願意當炊事兵,這背後當然有它的難言之隱。
炊事兵在兵種中雖然不用拿槍上陣,但他的工作量大容易帶來巨大的疲勞。
古代的普通士兵在生活中僅僅是在打仗時特別辛苦,平日只需要正常訓練休息即可。
但對於炊事兵來說,他們需要時刻嚴陣以待,每天都必須負責大家的一日三餐,每天無論如何都需要做幾十上百個人的飯。
除了做飯,炊事兵們還需要收拾大家吃完飯後的“殘局”,普通士兵們在吃過飯後就能夠到一旁去休息,躺著或者繼續訓練任由自己選擇。
而炊事兵在大家吃飯時在忙著做菜,好不容易大家吃完飯,他們也需要趕著時間吃完,接著收拾洗碗等。
因此,在古代的軍隊中,大家經常可以看見普通士兵在訓練或休息時,炊事兵的柴火燒得正旺,普通士兵們晚上睡覺休息時,炊事兵們在摸黑搞著廚餘衛生。
凌晨睡得正熟之時,炊事兵們又得早早起床,為新一天的到來準備士兵們的糧食,如此費精力且長時間辛苦的勞動難免大家會推辭。
更何況,在古代軍隊中,打起仗來局勢一時一個變化,一但收到局勢不好的訊息,大家則需要連人帶物謀劃著轉移。
在軍隊的轉移跋涉中,普通士兵也許只需要負責帶好自己的行李和武器即可,而炊事兵還需要帶上做飯用的廚具以及運糧食的車輛,可謂是負重前行。
大家對炊事兵意願性較低的主要原因,還因為它升遷的可能性非常小,也就意味著也許在軍隊勤勤懇懇幹這麼久,最後只是費力不討好。
外出參軍的年輕人們,誰不想封狼居胥建立自己的戰功,但有戰功升遷的前提一定是參戰勝利且立功。
但反觀炊事兵們,在軍隊圍著鍋和灶臺轉圈,倘若不是遇到特殊情況,一輩子就是在廚房的柴火中煙熏火燎。
無法得到參戰的機會,自然升官他們也就無法奢望了。
普通士兵們也許一刀一劍拼出了軍功顯赫,子孫後代得到萌蔭,而炊事兵只能重複年輕時被壓榨,年老被趕出軍隊的命運。
也許大家會說普通士兵上陣殺敵,說不定就被不長眼的刀刺中了,而炊事兵更安全,運氣好能夠年歲一滿回鄉幸福晚年。
但殊不知,在當時的古代社會中,普遍是路有凍死骨的狀態,即便活著該如何保證自己不是在苟活呢?
不在戰場上殺敵而死,也可能是在某一場饑荒和瘟疫中殞命,況且能夠參軍的人必然不是怕死之人,他們有的只是一腔抱負無法施展的苦痛。
戰爭縱然可怕,但以“我”之輩一人之犧牲,換取後輩的安定生活,又何妨。
除此之外,立功後還能夠保證自己的家族繁榮昌盛,又何嘗不是饑荒時代的生路呢?
從軍一場,能夠升官加爵、功名滿身、後世太平才是無數從軍之人的抱負,也就自然能夠理解大家不願意成為炊事兵了。
糧食對於古代軍隊的重要性
在古代的戰爭中,主要以冷兵器為主,糧食也就是軍隊後勤保障的關鍵,它不僅是指填飽士兵們肚子的糧食,同時也是指馬兒等牲畜的糧食。
那麼,糧食對於古代的軍隊到底有怎樣無可替代的重要呢?
在戰爭中,主力主要是人,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充足的糧食保障是維持士兵們生命的基本條件,只有人的生命還在,才能夠談及勝利的戰爭。
同時,戰士們只有能夠吃飽飯,才能有足夠的精力與敵人進行抗衡,如果不能吃不飽飯,也許都拿不起那幾十斤的鐵兵器,手無縛雞之力,一撂就倒更別談長久的戰鬥可。
此外,古代的戰士們主要坐在馬上進行戰鬥,想要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只有讓馬兒吃飽草料,才能跑得穩健且快速。
當軍隊的糧食保持充足的狀態,能夠有效提高士兵計程車氣,免去一些不必要的擔憂,充滿底氣的正面迎戰。
想必大家都不想像曹操帶領軍隊望梅止渴那般,沒有糧食需要幻想自己吃飽飯,這會給士兵帶來多大的恐慌,士兵們在前衝鋒陷陣而背後的後勤都不能給予一碗熱飯。
而糧食一充足,不僅讓士兵們心裡更有安全感,還能夠有效加強對領導者的信任。
更何況倘若遇到戰況不樂觀被敵軍圍攻的情況下,我們也能不慌不忙,畢竟糧食足夠,可以慢慢尋求突圍,再次搶佔上風。
糧食充足說起來簡單,想要做到也離不開平日的努力。糧食的生長週期非常長,小麥和水稻都需要幾乎幾個季節才能成熟,加工時間又得加上半個月。
因此,國家為了保證古代戰爭糧食的足夠,特地建立了“積委”制度。
從周朝開始設立,每一個地點都將設立“委積”機構,平時在糧食豐收的季節就會有組織性的收上一些糧食來積蓄。
倘若此地方受到戰爭的迫害,存下來的糧食則自動變為作戰時的糧食供應。
同時,士兵們個人在平日生活中也要有意識的儲存糧食,在戰爭中,士兵自己身上也需要帶上一部分糧食。
倘若遇到極端情況,糧食實在無法送到軍隊,士兵們則需要自己尋求食物,例如宰牲畜、尋找樹上的野果等,在這一階段,只能自求多福了。
軍隊保證糧食供應的主要方法是師行糧從,也就意味著軍隊走到何處,運送糧食的車就需要跟到何處,國家會為其專門設定運送糧食的官員以及渠道,只為了糧草的充分補給。
古代糧食的供應主要靠人力和馬車運送等方法,在路上還可能遇到部分突發狀況等,專門的運送糧草軍隊和路線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一不小心斷了士兵們的糧食,戰爭可就危險了。
工作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職位都需要人來擔任。也許炊事兵看起來十分平凡,但沒有他們又萬萬不行。
在古代的戰爭中糧食可是命脈,更何況人人亦有所追尋,有的人想上陣殺敵戰爭顯赫,自然也有人想保障好後勤,做一顆默默無聞的螺絲釘。
但無論是哪一種追求,只要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創造最大的價值都值得我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