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孟良崮戰役,至今還有不少不清不楚的地方——當然這“不清不楚”主要由國軍那方造成的。畢竟對蔣介石的打擊太大了,那可是堂堂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這事放誰頭上,都會懵。
第一個不清不楚的地方是:孟良崮戰役爆發後,到底誰才是張靈甫的直接上司?許多人都說是湯恩伯,還有人說是李天霞。但實則都錯了,因為當時張靈甫的直接上司是黃百韜。
據時任整編74師51旅151團團副的王克己的《張靈甫孟良崮被殲見聞》記載,如下:
向坦埠進攻時,上面才通知黃百韜負責指揮張師長……黃說:“他是美械裝備,我是日械裝備,怎能指揮人家,張靈甫比我英明,部隊戰鬥力比我的強,怎能聽我的,他的準備情況我也不瞭解,我不能負責指揮。”
湯恩伯說:“我說話他也不聽呀,他一切都準備好了,按他的計劃做吧!”並說:“你替我指揮吧,一切責任由我負。”
從湯恩伯和黃百韜的對話中可知,張靈甫必是囂張得沒邊,還誰也不敢得罪他。所以湯恩伯這才如丟燙手山芋一樣,扔給了黃百韜。至於黃百韜自然也不願意接,奈何推不出去了。
這非常能說明問題了,即,孟良崮戰役時國軍那邊嚴重內耗,而張靈甫就是這種內耗的根源。那麼為啥張靈甫如此豪橫?只因有蔣介石撐腰——得,繞來繞去,又繞到蔣介石頭上了。
第二個不清不楚的地方是:為何張靈甫全軍覆沒後,似乎只有李天霞被真正追責,當了背鍋俠?而顧祝同、湯恩伯、黃百韜等人,都被蔣介石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了。
有人說,這是蔣介石為了平衡內部,還有人說這是因顧祝同、湯恩伯等人甩得一手好鍋,再加上地位擺在那,蔣介石也不好一棍子打死……但透過解密的相關史料,真正的原因是一封“密報”引發的。
那麼誰的密報?正是張靈甫死前,發給蔣介石的一封,所謂“絕命密報”,部分重點如下。
職師進克蒙陰後,匪乘我立足未穩,大部集結,期殄我於主力分散之時。幸我佔取山地,集結迅速,未為所乘……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
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志之不能統一耳。竊以若不急謀改善,將不足以言剿匪也。職秉性直憨,故敢以膚淺之愚,披瀝上陳,伏乞俯賜訓示。
這封密報,是張靈甫在1947年5月6日發出的,十天後他就命喪孟良崮了。所以這就導致了在張靈甫死後,蔣介石手持此密報,開始對手下追責。而身為張靈甫的直接上司黃百韜,一下子就感到了空前壓力。
比如,黃百韜臨行前對其手下整25師148旅副旅長的武之棻說:“我要去南京開會了……”隨後就顯得很落寞:“一兩天就走,何時回來,就不敢定了……也許不回來了。”
這一下可讓武之棻意識到問題嚴重,連忙安穩,而黃百韜則無力吐槽,比如表示對湯恩伯的鄙視:就是他非逼著我去指揮張靈甫,可之前張靈甫就不聽李天霞的,能聽我的嗎?
現在湯恩伯胡扯自己有病,躲在上海不敢去見老頭子,我也想不去,可問題是能行嗎?老頭子非扒我皮。沒辦法,我去了後鐵定是要背鍋的。
從黃百韜這吐槽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來,李天霞的確當過張靈甫的直接上司,奈何兩人誰也不服誰,搞得湯恩伯實在頭大,也無法調解,最終只能和稀泥給了黃百韜。
這也就印證了王克己在《張靈甫孟良崮被殲見聞》中的記載,張靈甫向“坦埠進攻時(1947年5月11日左右)”,才得知自己的上司變成了黃百韜,而之前則是歸李天霞指揮。
同時再看張靈甫發給蔣介石的那封絕命密報的時間,是在1947年5月6日發出,正是李天霞當張靈甫上司之時。
因此張靈甫電報中所稱的什麼,“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顯然裡面那些好話、好詞,什麼勇者,犧牲者都是指他張靈甫自己,而膽怯者,機巧者,必是指李天霞無疑了。
有了這個密報,李天霞被處罰幾乎就板上釘釘了。而黃百韜的南京行,顯然也是冒險之旅,一個搞不好,也必會如李天霞一樣扯犢子完事。那麼黃百韜是如何做得?這就不得不提,黃百韜的所謂“檢討”了。
黃百韜到了南京後,立馬就去見自己的老大顧祝同。畢竟顧祝同就是黃百韜的“大腿”,也就是說兩人必須要通氣。就這樣等到開會時,黃百韜其實已經掌握了,蔣介石確定的“風向”,做到了有的放矢。
於是開會當天,蔣介石就把張靈甫的那封絕命密報,分發給了參加會議的手下,然後就手持著密報,一通慷慨陳詞。
張靈甫是好樣的,是我們國軍的榜樣,是你們這些不爭氣的人,導致了張靈甫兵敗身死,整編74師全軍覆沒,今兒你們必須給我檢討,提出改進措施來。
面對蔣介石氣勢洶洶的追責,黃百韜必須要表態,誰讓他倒黴催的當了張靈甫的直接上司。於是黃百韜說道:檢討74D失利原因,應研究攻擊坦埠是何目的,及該師被圍何以各軍不能放棄守備地區,全力來援。
黃百韜這表態可謂大有學問,因為潛臺詞就是:張靈甫之所以全軍覆沒,是因他進攻坦埠。而我黃百韜呢,是他進攻坦埠開始之後,才當上了張靈甫的直接上司。
可他為啥非要進攻坦埠?是啥目的,我哪裡知道,所以我都冤死了……
隨後黃百韜又提出了多條改進措施,比如:一、剿匪應以四至五個師編成一個兵團,即攻擊部隊。另編守備部隊,專守戰略要點。二、匪機動性大,統帥部應賦予兵團獨斷之權,否則輾轉請示,貽誤戎機……
所謂:主打一個認真反思,專打一個忍辱負重。再加上顧祝同的保護,所以黃百韜這才避免了被錘死,而李天霞則承受了所有。
但無論怎樣吧,張靈甫死前密報,顯然是在怒斥國軍弊病,並非只針對李天霞一人。哪料非但沒讓蔣介石警醒,並進行整頓,反而還成為了“追責工具”,在一棍子打死李天霞後,國軍該啥樣還啥樣。
結果,這就又導致了淮海戰役時,黃百韜的悲劇發生,當然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