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路軍一陣號角聲劃破了山間的薄霧。號聲中夾雜著軍官們的吆喝:“同志們,鬼子的‘十八鐵箱’就在前面,今天我軍一定要端掉他!”
剛剛加入八路軍不久的王必成背上扛著沉甸甸的輕機槍,抬頭望向前方,只見一座座方形的建築隱約矗立在霧氣中,正是日軍修建的碉堡“十八鐵箱”。王必成握緊了手中的機槍,心中湧起一股熱血,他決心要和戰友一起,用鮮血和生命來端掉這群鬼子的狗窩!
其實,要端掉“十八鐵箱”並非易事。往前追溯到半月之前,我軍已經對這座碉堡群發起過多次進攻,但每次都傷亡慘重而敗退。在一次次血與火的輪番衝鋒中,王必成親眼看著許多戰友倒在了這片土地上,成為泥土中的一部分。
我軍為何要拼死拼活地攻下“十八鐵箱”呢?其中的緣由要追溯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這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他們的野心就是要征服整個中國,把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為了更牢固地控制佔領區,日軍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炮樓,其中“十八鐵箱”便是日軍在晉察冀邊區修建的一處重要堡壘群。它位於交通要道上,對我軍後勤供給線以及根據地形成了嚴重威脅。
“十八鐵箱”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由18座碉堡組成,每座碉堡外形都十分方正,如同一個個鐵皮箱子。這些建築物由日軍運來的水泥和石塊砌成,外壁厚達1米,使其極難被普通武器摧毀。
碉堡之間以地道相連,日軍守軍可在其中穿行。此外,日軍還在碉堡四周設定了鐵絲網、地雷區、機槍陣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我軍對“十八鐵箱”的首次攻擊是在1943年初。當時,由於裝備落後的關係,我軍僅帶了少量手榴彈就擅自發起了夜襲。但日軍依託碉堡的堅固防禦輕鬆擊退了我軍的進攻,還對我軍造成了慘重損失。
“這麼攻下去損失太大,得想個辦法啊。”連長王力歸納出這次夜襲的教訓後,決定改變策略。在幾位老農的建議下,王力決定對碉堡實施火攻。我軍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悄悄在碉堡四周堆放了大量柴草,然後在一個風大的夜晚點火包圍碉堡。
“成功了!”看到碉堡中冒出的濃煙,王力興奮地大喊。不一會兒,窒息的日軍便紛紛從碉堡中跑了出來,直接落入我軍的埋伏圈。一場惡戰過後,“十八鐵箱”外圍的日軍都被消滅了。我軍取得首勝的訊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山區。
然而,這場勝利還遠遠沒有結束戰鬥。除了外圍被燒燬的幾座,碉堡群中的大部分仍在日軍控制下。為了避免重複之前的血虧,我軍決定繼續發揚智慧,改以挖掘地道的方式進攻。
經過精心部署,我軍挑選在一個夜晚開工,悄悄挖出一條直達碉堡中央的地道。然而就在距離碉堡還有幾十米時,工程不得不停下——我軍發現碉堡外圍還有一道無法跨越的深溝。如果繼續挖隧道,深溝中的水勢必會倒灌進地道,淹死戰士。
我軍再次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正當王力煩惱之時,一位前來接頭的老鄉發現了王力的不對勁,關心地問道:“王旅長,您是碉堡攻不下來麼?”
王力點點頭,說出了我軍面臨的困境。老鄉聽後卻大笑起來:“旅長,用火把鬼子烤出來不就得了!鬼子要麼被煙燻死,要麼逃出來被咱們射殺,這有啥難的?”
老鄉的話一下點醒了王力。沒錯啊,用火攻把日軍逼出碉堡,不就可以避免近身肉搏了嗎?興奮的王力迅速行動,命令戰士圈起碉堡,用火鍋狙擊日軍。終於,在一片火海中,日軍紛紛從碉堡中跑出,並被我軍的埋伏射擊。“十八鐵箱”被我軍完全控制在了手中。
如今,距離攻克“十八鐵箱”已經過去很多年了。當年剛參軍的王必成也已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戰士。每每回憶起那場戰鬥,王必成還是會激動不已。我軍當時裝備貧乏,面對敵人堅固的防線,能夠依靠智慧和勇氣奪取勝利,實在令人振奮。
那場戰鬥讓王必成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讓他認識到人類戰爭的本質——攻與守的博弈。日軍可以建造再牢固的碉堡,但只要我們矛與盾博弈的智慧始終高人一籌,勝利終會屬於我們。正如老戰士們常說的那樣:“中國人可困難了,但打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