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作為大國重器,是軍事強國的象徵。從無到有,從零到3,隨著“福建”號進入海測階段,中國海軍即將邁入三航母時代,這是無數軍迷值得自豪的事。然而,迄今為止,我們所建造的三艘航母都是常規動力航母,這與美國海軍的“全核陣容”有著天壤之別。那麼,為何中國沒有造核航母呢?
曾經網上就有言論,認為核動力航母就是“吞金獸”,研發和後期維護費用高昂,但顯然,軍費預算並不是阻礙我國發展核動力航母的根本原因。畢竟,我國有數億菸民。網上同樣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造航母戰機沒有錢?中國菸民:軍費我們掏了! 事實上,美媒對此給出了答案,我國之所以沒有造核動力航母,-就是因為目前不需要,時機不成熟。
還是拿美國海軍作為參考,全球首艘核動力航母是上世紀60年代服役的“企業”號,最終它服役了半個多世紀,在2012年正式退役。可以說,“企業”號的問世和服役,為美國海軍發展核動力航母積澱了眾多技術和經驗。也正是在它的基礎上,美國海軍逐步掌握了成熟的核動力航母研發、應用、維保方案,並且延續至今。
美國海軍之所以如此重視核動力航母,這是由美國的國情和美國海軍的全球定位決定的。為了維護霸權,參與到全球各地的軍事行動中,美國需要打造一支可以隨時威懾全球的遠海作戰力量。尤其是在一些關鍵區域需要投入軍事力量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的航母需要具備跨太平洋遠航作戰的能力,這就需要考慮到續航和補給問題,核動力航母無疑解決了這個難題。
和美國海軍不同,我們沒有稱霸全球的野心,雖然近年來中國海軍走向遠洋已經成為了現實,但中國“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沒有改變。我們建設航母的根本目的,依然是維護領合法權益和主權,並不是為了侵略他國。具體落實到相關軍事任務方面,近海防禦、突破島鏈封鎖、反介入作戰等軍事任務,常規動力航母都足以滿足使用需求。因此,我們並不急於建造核動力航母。
與此同時,核動力航母的技術應用,以及後期核設施的維護、保養、拆除報廢都有很高的門檻,即便是歐美海軍強國都尚未完全吃透。以法國海軍為例,儘管“戴高樂”號航母也採用了核動力技術,但卻是退而求其次,採用了核潛艇的K 15核動力反應堆系統,類似於“小馬拉大車”,這就導致該航母的出勤率很低,動力效能嚴重不足,經常需要大修。
再說核動力航母的退役處理,其最核心的環節就是核反應堆的拆卸處理,這是一項技術難度高、風險度高的工作,目前美國海軍的常規做法就是深埋儲存,這必須要在專業的處理廠進行處理,其過程非常複雜,而按照美國海軍的規劃,“尼米茲”級所屬的十多艘航母都已經進入了退役倒計時,龐大的作業量,也讓美國相關處理廠的作業能力達到了極限,多艘即將退役的航母不得不排隊等候。除了過程繁瑣帶有風險性之外,退役航母核反應堆的轉運還耗資巨大。以美國海軍為例,處理退役核裝置的成本往往高達10億美元,再加上等待儲存期的維護費用,處理成本最終甚至會超過15億美元。即便如此,美國處理廠的作業能力和效率依然不能滿足現有需求。
綜合來說,中國海軍原本的建設發展思路就是“研發一代,製造一代,服役一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發展核動力航母來說,早在在2018年2月27日,中船重工在官網和官微就釋出了“新時代中船重工高質量發展戰略綱要”,其中第一條就提到要“加快實現核動力航母”攻關突破。
去年12月,全球首艘24萬噸級核動力集裝箱船設計方案由江南造船廠公佈,這也意味著我國航海工業的核反應堆小型化技術已經實現重大突破。可以看到,在核心技術領域,我們正在逐一攻關推進。未來,只要在核動力技術、核廢料處理以及核動力安全保障領域持續取得重大突破,在預算充沛的基礎上,中國核動力航母時代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