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一代主力運載火箭H3發射成功!美國高興了,因為這是美國“最期待”的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這還是關係到美日之間的航天任務。
所以,看到日本的新一代主力運載火箭H3發射成功,那必然也會推動美日之間的航天活動任務,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下面我就先說明一下日本的這一款主力火箭,到底有多強。如果真的比拼實力的話,只能說一般,但市場競爭力,日本這一次是參與進來了。
所以,其實對日本的這一款火箭成功,也需要警惕,競爭勢頭還是較強。
30年換一箭!日本H3成功發射
這一款火箭的確是屬於“日本改造型”火箭,並且是日本大型運載火箭約30年來再次推出的新型號。
所以,這對日本的航天發射來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但日本的這一款火箭進展並不順利,先後出現了多次爆炸,延遲。
在2023年2月的時候,日本進行首次測試,結果電源系統異常取消。過後緊接著在3月,又進行了對該火箭的測試,但因為二級火箭發動機未能成功點火而失敗,直接在空中自毀。
而在2024年2.15時段,本身要再次進行測試,結果又出現了天氣原因進行延遲,這不,這一次終於發射了,並且也成功了,所以,算是打破了日本30年的創造歷史,30年換一箭!算是給了一個結果。
而這一款火箭作為日本全新的運載火箭,其實力還是可以,主要是競爭力比較強,在技術上也出現了一部分的創新,它最大直徑 5.2 米,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 4 噸以上,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 6.5 噸,並可向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送 8.8 噸載荷,有效載荷比 H2A 大 30% 左右,但發射成本約為其一半,H2A在未來必然也會被H3所替代。
而在創新技術方面,日本實現了“膨脹排放迴圈發動機”的技術,並且使得比H2A的推力多50%。
這是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想到的,這技術曾被世界不看好,但日本透過改造燃燒室壁面上的設計,添加了許多微小凹槽,液態氫流經凹槽後,可吸收更多熱量、增加壓力以驅動燃料泵,從而使得其實力大大提升,這一點技術還是值得肯定。
所以,日本欲透過H3火箭參與全球的太空開發業務,力爭把成本控制在H2A火箭的一半,這一次日本成功發射之後,也算是做到了。
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商業衛星發射,日本也將參與全球的競爭,並且實力很強,低成本,高效率發射,也將成為日本走向全球市場的主力,這一點的確強。
H3火箭是由JAXA和三菱重工於9年前著手研發,耗資2000多億日元,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日本成功了,美國高興了,為何?
如果注意美國與日本航天計劃的人都知道,日美之間的合作不少,而這一款火箭的成敗,不僅關係到了日本太空戰略,更加對美國具有極大的幫助,這是日本計劃參加美國主導的探月計劃等下一代太空開發專案的核心火箭。
所以,日本成功了,美國高興了,因為可以用日本的火箭來提供重要的支援。
按照介紹,H3未來將被用於JAXA新型無人補給機的發射,為國際空間站和美國主導的繞月基地“門戶”(Gateway)運送物資。看到沒?日本的成功也算是為美國主導的太空任務提供了支援,這一點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而且,無論是國際空間站任務,還是繞月基地“門戶”,這也是美國用來與中國進行太空競爭的主要專案。
你說日本成功了,美國能不高興嗎?自己的盟友成功了,必然也會推動這些專案的進一步加速。
但這裡我只能說,雖然日美之間的這些專案合作,的確可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實力,但這些專案部分領域最為關鍵還是沒有執行。
同時,單獨從國際空間站來說,這一個太空專案都已經支援不久了。
而且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宣佈的訊息,計劃在2031年摧毀國際空間站(ISS),殘骸將沉入南太平洋的無人區“尼莫點”(Point Nemo)。
這說明什麼?日本能不能與美國在國際空間站利用H3多次執行任務,這還是屬於未知數,其他也就不多想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日本成功發射,中國商業航天壓力來了
其實,上面說到了這一款火箭也算是日本的“低成本”火箭,而對於全球市場來講,美國短期是佔據了主導地位,但日本的成功發射,那就來進行“分割”了,並且要競爭商業發射。
而對於我國來說,未來的市場肯定也是會走向全球,來獲得全球更多的訂單,而且,我國不少的可重複火箭研究,比如:朱雀三號,天龍三號,雙曲線火箭等等,都是為了走低成本,可重複發展路線。
而全球市場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一旦低成本的火箭變多了,那肯定競爭會加大,日本的成功,也說明了中國商業航天壓力來了。
你說,不可能打造這麼多可重複火箭,就專門服務自己國家的衛星吧?
這不太可能,全球的商業訂單必然也是走規模化路線,這樣航天的競爭也才會更強,因為這些火箭都是面向全球的,只要全球的低成本火箭越多,那肯定也會競爭更強。
所以,日本成功發射,與中國未來商業航天也會競爭。
不過,中國短期的可重複火箭也還沒有出來,對於國外衛星的發射,其實也不算多,但作為航天大國,未來這肯定是商業市場,是所有航天企業生存下的根本。
所以,全球的商業航天市場競爭會越來越大的,這個是沒有什麼爭議。
在2024年1月的時候,我國發布了航天資料——中國商業航天,民營企業成發展主力 佔比超八成,可以想象一下,這麼多民企要持續下去,世界航天市場必然是少不了的。
就如中國的汽車市場,不也是先從國內走到國外的,這都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更大的市場在哪裡,必須去競爭,也期待中國的航天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