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付中國?對美國來說是最頭疼的問題,為此不惜大刀闊斧的改革軍隊,甚至在遙遠的太空,也對中國部署了“絞索”,但詭異的一幕,很快出現了。
1、3個小時內,中國連射20顆衛星
早前,美國太空部隊中將錢斯·薩茲曼表示,如果中美開戰,中國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摧毀美國的衛星系統,為此,美軍必須儘快拿出一個反制中國的方案。
而正當美軍一籌莫展的時候,中國又釋放了一個強烈訊號。
在短短3個小時內,中國連續發射了2枚運載火箭,成功將20顆衛星送往預定軌道,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針對中美太空戰的一種預演。
此訊息傳出後,外界頓時炸開了鍋。
不僅僅是因為2次發射任務間隔時間短,也是因為執行這2次任務,還採用了不同的發射方式,分別是海上發射和地面發射。
值得一提的是,發射火箭也是有流程的,並不是把火箭扔在發射場,直接點火就能發射。
一枚火箭在發射前,不僅要檢查自身狀態,儘可能排除故障風險,還要根據搭載衛星需要運抵的軌道高度,挑選相匹配的發射場。
否則,火箭的運力很可能因為發射場的緯度而出現問題,關鍵是,此次中國執行的還是一箭多星的發射任務,難度要更高。
而一個發射場一天能承載的火箭發射任務,也相當有限,更難以做到連續發射,對於我國持續增長的衛星發射需求來說,顯然是有影響的。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射平臺,所以,依託海基平臺的發射模式也被提出。
2、中國嚐到海基平臺的“甜頭”
海基發射平臺本質上,就是將發射場從陸地挪到海上,其優勢在於該平臺本身具備機動性,可以根據任務隨時調整發射位置,發射靈活性要明顯高於陸基發射場。
如此一來,單日內的火箭發射頻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這次發射任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之所以能在這麼短時間內發射大量衛星,就是利用了海基平臺與陸基平臺互不衝突的特性,讓2枚原本需要數天才能發射升空的火箭,在幾乎同一時間段內發射。
嚐到海基發射平臺的“甜頭”後,未來中國可能會建造更多的具備這一能力的商用駁船以及配套的運載火箭。
這一變化,不僅提升的是中國火箭的發射頻率,還有中國的反衛星發射能力,而這,恰恰是美國最擔心的問題。
畢竟,隨著中美之間的博弈愈發激烈,儘管雙方都在努力保持克制,但衝突爆發的可能性,還在時不時的增長。
這導致雙方不得不為最壞情況做好打算,而在中美都具備反衛星能力的前提下,一旦衝突爆發,雙方必然會圍繞衛星展開激烈的對抗。
這個時候,能最先利用快反衛星發射能力一方,將在接下來戰鬥中,獲得優勢。
3、“必須重視中國太空戰能力”
早在2002年,俄軍事專家就曾提出“第六代戰爭”的理論。
認為人類未來的主戰場,將在近地軌道與太空展開,圍繞太空偵察、太空攔截以及太空投送展開高強度的對抗,最終目的是看誰先奪取太空權。
雖然現在距離“太空戰”的形態還有一定的距離,但不少國家都已經意識到,爭奪太空對於現代戰爭的重要性。
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就動用了大量的高軌通訊衛星與光學/合成孔徑間諜衛星,徹底掀開了資訊化戰爭的時代。
在美軍的衛星系統中,伊拉克部隊一舉一動都暴露在美軍眼皮子底下,美軍指揮官足不出戶,就能決勝千里。
進入21世紀後,太空領域也殺出了一匹“黑馬”。
五角大樓表示,截止2023年,中國在太空中已經累計發射了近500顆衛星,數量超過了俄羅斯。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大力發展近地軌道打擊技術,火箭軍具備了中段反導能力,還能對頭頂的敵國衛星實施精確打擊。
正因如此,美軍中將才提醒,必須重視中國愈發強勁的太空戰能力。
為了反制中國,美也提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方案。
4、滲透中國領土,沒那麼簡單
在“衛星肯定不保”的前提下,美軍將組建特種部隊滲透穿插,在海軍陸戰隊的掩護下,直抵中國縱深區域,收集解放軍導彈陣地等關鍵目標的資訊,為美軍空襲傳送精準座標。
訊息稱,這種方案的可行性已經在實戰中得到驗證,效果非常不錯。
當年伊拉克的導彈部隊,就是利用了一系列反空中偵察的偽裝手段,躲過了美軍突襲,所以在開戰後,仍然可以用快打快撤的戰術,向美軍發射導彈。
為找到伊拉克處於隱蔽狀態的導彈部隊,美軍派出了特種小隊滲透穿插,之後美軍駕駛著悍馬在沙漠上疾馳,一旦發現目標,立馬給後方回報位置座標,隨後該地區將在美空軍的襲擊中,陷入一片火海。
這正是美軍所謂的“得到驗證的實戰經驗”,然而,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這一戰術如果運用起來,美軍可能陷入地獄般的處境。
要知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解放軍防禦最嚴密的地區,美軍如果打算滲透穿插,必須穿越無數軍事警戒區,除非美軍有“特異功能”,否則這種作戰,跟送死沒什麼兩樣。
簡單來說,只要美軍無法掌握中國近海的制海權與制空權,就永遠不可能踏上中國領土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