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凌晨,一聲槍響劃破了南昌城寂靜的夜空,我黨指揮的革命軍隊成功發動南昌起義,就是在這一天,黨的軍隊建立了。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從1927到2015,這支屬於中國人民的武裝隊伍走過風雨88載,歷經血戰無數,矢志不移用生命和鮮血捍衛了祖國和人民的安全。盤點我軍歷史上的十大王牌勁旅。
1、43軍---百戰王牌鑄鐵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的前身是原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該縱隊一部的前身為北伐戰爭中的“葉挺獨立團”,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後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
在長征中,為前衛部隊之一,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立下赫赫威名。抗戰全面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後轉戰蘇魯豫、南下華中編入新四軍。
日本投降後,該部奉命挺進東北,1948年11月,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洪學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解放戰爭中,該軍從東北松花江轉戰至海南島,歷經主要戰鬥百餘次,湧現了“渡海先鋒營”、“英雄連”、“鋼鐵連”等英雄模範單位和以王玉山、劉梅村、魯湘雲、蒲恩紹等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範人物。
2、38軍---威猛悍戰萬歲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該縱隊是一支以中國工農紅軍為骨幹發展起來的部隊。該軍第334團的前身為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領導平江起義成功組成的紅5軍之一部。第338團的前身為紅25軍的第75師第223團。1937年8月,這兩個團分別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新2營和第343旅補充團。
在抗日戰爭中,這些部隊分別參加過平型關、贛榆等大小戰鬥共7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4萬餘人,湧現出“何萬祥連”、“安東衛連”等許多英雄單位和張桂林、何萬祥等大批英雄人物。
第38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勝利地完成了各項任務,有3個連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連"稱號和記特等功;有1萬多名指戰員榮立戰功,其中有志願軍總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記特等功的曹玉海、郭忠田和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記特等功的陳吉、徐恆祿等英雄模範14名。
3、13軍---鐵血雄獅常勝軍
第13集團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在鄂豫皖蘇區的紅四方面軍第73師。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川陝蘇區後該師編為紅31軍第93師,抗日戰爭中第93師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參加了開創太嶽敵後根據地等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第386旅轉戰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先後戰鬥850餘次,斃傷俘日偽頑軍2.5萬人,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壯大了我軍力量。
抗戰結束後,太嶽軍區主力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謝富治任政委,下轄第10旅、第13旅。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一直擔負戰略機動任務,先後歸一野、二野、四野指揮,是挺進中原的三大主力之一。1946年9月在臨浮戰役中全殲號稱“天下第一旅”的國民黨軍整編第1旅,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
1949年2月,第4縱隊的第10、13旅在河南郾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為周希漢,政委為劉有光,歸第4兵團指揮。此後,參加渡江戰役,5月22日攻佔南昌,9月協同四野解放兩廣。歸建二野,進軍雲南,在滇南活捉國民黨軍陸軍副總司令湯堯。解放戰爭中該軍共殲敵53萬餘人。
4、1軍---至尊天下第一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集團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賀龍在1930年在湘鄂西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在抗日戰爭中,紅二軍團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120師358旅,當時後方的晉綏根據地就是這支部隊建立的。
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主要被編入張宗遜、廖漢生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和許光達、孫志遠率領的第三縱隊。在轉戰陝北過程中,先後參與瞭解放軍的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等戰役。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一軍,軍長為賀炳炎,政治委員為廖漢生。原轄第358旅、獨立第一旅、第七旅分別改編為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全軍人數共計2.2萬人。隨後參加了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和佔領青海的戰役。1949年10月1日,第一軍軍部奉命兼任青海軍區領導機關。據統計,在解放戰爭期間,第一軍殲敵共計104227人,佔領縣以上的城市51座。
5、27軍---下山猛虎王牌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集團軍原為八路軍膠東軍區部隊,為十大王牌集團軍之一。抗戰期間,該部隊在血戰雷福廟、激戰大青揚、打萬第、反掃蕩、反蠶食、解放煙臺、平度等戰鬥中,先後殲滅日偽頑軍7萬餘人。
抗戰勝利後,膠東軍區的主力部隊進軍東北(後編為第4野戰軍第41軍),餘下的第5師、第6師和警備第3旅於1947年3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許世友任司令員,該縱隊成立後,轉戰於華東戰場,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中,該縱第25師73團首先突破堅固城防,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光榮稱號。1949年2月,第9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在渡江戰役中,第79師偵察排班長齊進虎奉命帶領4名偵察員先行偷渡偵察敵情,以木盆飄渡長江天險,勝利返回部隊,建國後以這一事蹟編創了家喻戶曉的故事影片《渡江偵察記》。5月該軍作為上海戰役的主力,參加解放上海的戰鬥。
上海解放的當夜,該軍上自軍長下至馬伕全部露宿街頭,秋毫無犯。第27軍於1950年10月入朝作戰,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浴血奮戰,殲滅了美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第1營和師屬第57炮兵營共1個加強團4000餘人,並繳獲第31團團旗,這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唯一全殲美陸軍一個完整團建制的範例。
6、47軍---轉戰千里虎狼軍
第47集團軍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彭德懷、黃公略領導的“平江起義”時所組建的紅五軍一部。後發展為紅八軍,曾在湘贛一帶戰鬥;長征時,被編為紅六軍團,由蕭克擔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紅六軍團被編入八路軍120師359旅,以“南泥灣大生產”而聞名。
抗戰勝利前夕,359旅分兩個梯隊南進華南。當日本投降後,奉命移師東北。1947年1月,被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參與了攻佔哈爾濱市、攻佔合江等戰鬥。解放戰爭轉入反攻時,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與獨立第3師合併後,又吸納了“東滿獨立師”,合編為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
1948年11月,第10縱隊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首任軍長為梁興初,政治委員周赤萍,下轄第139師、第140師、第141師。部隊在遼瀋戰役中,參與大黑山阻擊戰;還曾參加了平津、宜沙等戰役;而後,配合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參加了向四川、貴州的進軍作戰。
7、20軍---揚名朝鮮鋼鐵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1945年11月10日,從蘇浙皖北撤的新四軍蘇浙軍區第2、第4縱隊和蘇中軍區教導旅,在江蘇省漣水組成新四軍第1縱隊。縱隊成立後,開赴山東作戰,屬津浦前線指揮部領導,參加津浦路阻擊戰,在兗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殲滅日偽軍和國民黨軍各一部。
1946年1月7日,改稱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下轄第1、第2、第3師和由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1旅改編的獨立師,共2.3萬餘人。2月,在萊蕪戰役中,協同兄弟部隊殲滅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5月,參加孟良崮戰役。11月,參加隴海路破襲戰。
1950年11月,第20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第2次戰役中,對長津地區之敵實行分割包圍,重創美陸軍第1師。在第5次戰役中,殲滅南朝鮮第5師和第7師5個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第20軍湧現出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卜廣法,以及於潘宮、車樹琴(女)、孫振祿、任玉祥等英模個人和"楊根思連"等英模單位。
8、39軍---鐵膽英豪頭炮軍
39軍的前身是徐海東大將指揮過的紅25軍,萬里長征的開路先鋒,是第一批入朝的六個軍之一。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戰略部署,新四軍第3師師部率所部第7、第8、第10旅和獨立旅及師屬3個特務團共3.2萬餘人入東北,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9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劉震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治委員。
縱隊成立後,參加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作戰及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1948年9至11月在遼瀋戰役中,參加攻克義縣、錦州和在黑山、大虎山地區的圍殲戰,並與兄弟部隊一起解放瀋陽。1950年10月,第39軍開赴朝鮮參戰。
於雲山地區打了出國第一仗,殲滅美軍騎兵第1師第8聯隊和南朝鮮軍第1師第12團一部及兩個炮兵營、一個戰車連大部,斃傷俘敵共2000餘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倪祥明、高雲和等許多戰鬥英雄和"突破臨津江英雄連"等許多英雄集體。
9、42軍---後起之秀旋風軍
42軍的前身是原東北野戰軍5縱。說起來挺有意思,解放軍各大野戰軍除東野外都沒有5縱。為何?蓋因1936年西班牙內戰,顛覆共和國為納粹開路的就是內奸“第5縱隊”,此後便成了共產黨人的忌諱。林彪則不信這個邪,在全軍來了個獨一無二。5縱的首任司令也很有名,便是人稱“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的萬毅中將。
5縱在東野各部隊屬於資歷甚淺、排名靠後、戰績一般的部隊。值得一提的亮點是遼瀋戰役中打廖兵團,5縱在黑山以東地區殲滅國民黨軍1.7萬餘人,生俘新編第1軍中將軍長文小山。1949年全軍整編,5縱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42軍。在進軍中南時,42軍沒有過長江,一直在河南剿匪。
1950年2月,42軍奉調東北從事生產,已有了全軍轉業的趨勢。朝鮮戰爭的爆發使42軍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作為最早入朝的志願軍先頭部隊,42軍於1950年10月16日秘密入朝,比其他兄弟軍早了3天。其時的軍長是出身紅四方面軍的“瘸子”名將吳瑞林。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戰中,42軍共殲敵2.8萬餘人,終於從二流部隊中脫穎而出。日後中國陸軍經歷了數次裁軍整編,42軍這支年輕的部隊總是得到了保留,應當是和朝鮮戰爭中的表現大有關係。如今,42集團軍駐防廣東,有“嶺南雄師”之稱。
10、54軍---智勇雙絕霸王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歷史悠久,是我軍的“拳頭”部隊,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伐鐵軍”,裝備精良,戰鬥力極強。它是一支合成部隊,在建國初期由44軍、45軍合併,84年又與43軍127師合併而成。組成54軍的三支部隊都是歷史悠久、戰功顯赫的精銳之師。建國以來的歷次對外作戰,54軍部隊除珍寶島戰鬥外無役不與,戰績顯赫。127師的歷史在43軍中做過介紹。
而54軍的主力原45軍,其前身是紅軍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政府警衛團,即著名的“瑞金團”。長征前夕擴編為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軍團長就是著名的“奴隸將軍”羅炳輝,政委是“獨臂將軍”蔡樹藩。1936年奉中央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改編為紅32軍。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9旅718團。整個抗日戰爭都駐守在陝甘寧的南大門關中分割槽,後整編為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軍分割槽。
抗戰勝利後,警一旅奉命進軍東北,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即著名的“黃永勝縱隊”。組成該軍的另一支部隊第130師是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地區組建的八路軍第三縱隊,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進行平原游擊戰爭,著名的“回民支隊”就是這支部隊的一部分。1942年日寇調集重兵發動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後,冀中主力部隊陸續轉入外線,其中有六個團由呂正操帶領撤到晉綏根據地。抗戰勝利後,根據朱德總司令命令,呂正操帶領約一個團的冀中子弟兵進軍東北,出關後部隊壯大為保一旅,由鄧華率領參加東北解放戰爭。
以上材料由“文明張家港”根據陳冠任編著的《十大王牌軍(2014版)》(中共黨史出版社)部分內容,再參考部分網路資料彙編而成。值得說明的是,本文中所選取的十個王牌軍,是《十大王牌軍》的作者陳冠任根據自己的研究和方便寫作而選定的,只屬個人之見。其實,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王牌軍又豈止十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