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部隊是一個國家或集團為實現特定的目的,在軍隊內部選取精英進行特訓後成立的部隊,各國的特種部隊無疑是軍隊中戰鬥力最為強大的,世界上最早的特種部隊是二戰期間德國的“勃蘭登堡”部隊,隨後英軍也組建了SAS空軍特種部隊,特種部隊這一軍種正式誕生。
現今世界中最著名的特種部隊莫過於美軍的“海豹突擊隊”,有趣的是中國也有一支戰鬥力與之媲美且名稱十分相似的特種部隊——“雪豹突擊隊”,那麼,這兩支部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又有哪些神奇的武器裝備呢?
一、雪豹突擊隊---中國的反恐精英
雪豹突擊隊於2002年12月13日成立,原名為雪狼突擊隊,隸屬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市總隊第13支隊特勤大隊的特種警察部隊,其後,它在參加“和平使命-2007”中俄聯合軍演時更名為雪豹突擊隊,主要任務為反恐、拯救人質、防暴及爆炸品處理。目前,中國武警部隊國家級反恐力量有:雪豹突擊隊、反劫機特種大隊。反恐,就是雪豹突擊隊存在的意義。
中國武警雪豹突擊隊曾先後圓滿完成處置突發事件和各種重大臨時任務90餘次,參加各類重大軍事演習、演練和對外表演10餘次,是一支立足北京,面向全國的“國字號”反恐部隊。
1、人員千里挑一,想加入非常難
能成為這支部隊的一員,是個千里挑一的過程。每年,雪豹突擊隊從近萬人的新兵中,按照要求挑選出120人左右進入後備隊,然後經過政治審查、體格檢查、文化考試、心理測試等一道道關卡,經過8個月的強化訓練,剩下約七八十人進入二線隊。再經過一年的隨隊磨合,大約20%的人會被淘汰,留下來的成為正式特戰隊員,開始進行專業反恐訓練,所有訓練課目每半年接受一次苛刻的考核,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2、雪豹需百鍊成鋼
雪豹突擊隊的日常訓練可以用“殘酷”來形容,200個俯臥撐、200個仰臥起坐、100個蛙跳、200次槓鈴,負重35公斤的10公里越野——這是隊員一天的體能訓練量,其餘時間還要完成技能戰術訓練和協同戰術訓練。
每位隊員還要經歷“魔鬼周”訓練:每人標準負重35公斤,徒步行軍241公里,在這期間,每天只能休息3個半小時,每日伙食只是二兩米飯和1袋榨菜,在這樣的情況下,隊員們每天還要完成14個訓練課目。
3、尤其擅長“樓道戰”
據香港《亞太防務》雜誌報道,雪豹突擊隊吸收了國外同行的優秀經驗,已形成自身的作戰特色,尤其在城市街區特別是狹窄樓道內的反恐技巧具有獨特性。透過有限畫面和紀錄片,該刊總結出雪豹突擊隊在接到城區樓房反恐處突任務後,一般會根據每名隊員的特點,有機搭配成戰鬥小組行動,而一個完整的戰鬥小組往往由三名隊員組成,即前鋒、掩護手以及後衛,分別命名為1號,2號和3號。
進入戰場後,1號擔任前鋒,在整個隊伍中處於尖刀位置,2號是掩護手,負責給前鋒提供掩護及協助工作,3號則主要負責小組的斷後工作,在行動中,各隊員擔負的崗位絕非固定不變。
當小組中任何一名隊員發現敵情後,不論是否發生交火,也不管該隊員正擔負何種角色,他都會自動成為小組前鋒,其他隊員將自動以其為戰術核心——距他最近的隊友成為掩護手,需要時給予協助和側翼掩護;另一名成員則編成小組後衛。雪豹突擊隊戰鬥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保證他們能完美地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一系列角色互換。2004年,在伊拉克執行警衛任務的雪豹隊員,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中國武警首次駐外執行任務。
4、單兵裝備不遜美軍
從武器裝備上看,雪豹突擊隊用的基本是全軍制式武器,但他們的單兵裝具乃至槍支上的戰術掛件卻跟常規部隊有很大區別。而且,近年來,諸如夜視儀、衛星定位器、鐳射測距儀、無人機、先進單兵電臺等裝置逐漸常見於對雪豹突擊隊的官方報道中。琳琅滿目的單兵裝置,配上最新型的凱夫拉通訊頭盔、護目鏡、戰術背心,雪豹特種兵的出鏡形象已經趕上國際潮流。
看看這些隊員在執行任務時的單兵裝備清單吧:防彈頭盔、、防彈背心、護目鏡、防護面罩、護肘、護膝、背囊、彈袋、手套、作戰靴、92式9毫米手槍、95式自動步槍、格鬥匕首、多功能夜視儀、微型攝像機、袖珍通訊器材……。每個人身上各式的單兵作戰裝備總值為30萬人民幣左右。
5、曾在國際大賽揚名
令雪豹名聲大噪的場合,當屬2014年3月舉行的第五屆約旦“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在這個國際特種兵的“奧運會”上,副大隊長徐波帶領七名平均年齡24歲的特戰隊員,技壓來自美國、俄羅斯、法國等18個國家的231名反恐精英,順利奪冠。
關於雪豹突擊隊的主要職責國內反恐上,官方媒體報道相當簡略,人們只能在隻言片語裡知道,這支部隊“先後承擔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安保,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後的平暴維穩等重大任務”,以及新疆武警部隊在反暴恐任務中,多次使用“裝甲車、排爆車、沙漠越野車、電子聽音器”等高科技裝備”。雪豹突擊隊最近一次亮相是在2014年的APEC反恐安保工作中,雪豹突擊隊在市郊舉行演習,模擬有恐怖分子挾持一輛小巴,企圖逃離現場時與警察對峙。
二、海豹突擊隊---美國的特種部隊
美國海豹突擊隊(Navy Seals)成立於1962年,是世界十大特種部隊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為神秘,最具震懾力的特種作戰部隊之一。“海豹”(SEAL)是美軍三棲突擊隊的別名,SEAL取Sea(海)、Air(空)、Land(陸)之意,總人數大約3000人。
1、曾終結拉登的HK-416
與在戰鬥機和巡航導彈的掩護下開著步兵戰車、悍馬裝甲車衝向對手陣地的美軍常規部隊不同,海豹突擊隊需要隱匿行蹤,滲透至對手陣地後方甚至敵對國家境內執行秘密任務,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這樣的大塊頭肯定不適用,能適應特種作戰的輕武器才是海豹突擊隊最趁手的裝備。
2011年5月,海豹突擊隊成功擊殺了“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外界一度盛傳,在這次行動中,海豹突擊隊使用德國黑克勒科赫公司製造的HK-416突擊步槍,射出兩顆5.56毫米子彈,終結了恐怖大亨的性命。
後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引用“軍事時代裝備搜尋”網站的文章稱,“一名海豹突擊隊某單位的獸醫說,衝進本拉丹臥室的海豹突擊隊員,手中拿的就是HK-416。”一名與海豹突擊隊關係密切的訊息人士也證實,這種說法屬實,但海豹突擊隊可能還攜帶了包括短槍管突擊步槍在內的其他輕武器。
海豹突擊隊使用德國製造的突擊步槍是有原因的,據黑克勒科赫公司網站介紹,HK-416突擊步槍是海豹突擊隊的完美武器,該槍導氣系統能保證火藥燃氣和殘渣不進入槍身內部,減少汙垢對槍的影響,提高武器的可靠性。另外,HK-416的槍管特別“長壽”,在發射兩萬發子彈後精確性幾乎不會降低,2007年,美國陸軍在一次測試中也發現,HK-416的卡彈次數遠遠低於美軍裝備的M-4卡賓槍。
2、搭乘“小鳥”征戰四方
海豹突擊隊擊斃本拉丹的行動,也讓另一種神秘裝備意外曝了光,國際媒體拍攝的現場圖片顯示,一架墜毀的美軍直升機的殘骸十分特殊,美國軍方隨後透露,參與行動的一架直升機在降落時發生故障,“出於安全考慮,突擊隊員對發生故障的直升機實施了爆破”。美國國防部官員出身的萊剋星頓學院的分析家丹高瑞指出,從直升機殘骸圖片中可以看到被改造的尾部、為降低噪音而設計的尾翼蓋子以及與隱形戰機類似的特殊材料等。
一些防務專家指出,被炸燬的直升機應該是“黑鷹”的改進型號,也就是傳聞中的隱形直升機,美國媒體認為,海豹突擊隊之所以能夠秘密滲透到拉丹身邊,沒有被巴基斯坦軍方發現,正是隱形直升機的功勞。海豹突擊隊在選擇空中載具時,確實偏好隱蔽性好的直升機,馬蒂遜說,海豹突擊隊員經常搭乘“小鳥”直升機演練,這種直升機產生的噪聲和割草機差不多。
“小鳥”是美軍用於特種作戰的單引擎輕型直升機,機長9.8米,高3米,旋翼直徑約8米,有效載荷684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406公斤,“小鳥”直升機分為運輸型號和武裝型號,運輸型號可搭載4名突擊隊員,但他們無法坐進狹小的機艙內,只能坐在艙外兩側的踏板上,武裝型號裝備有機槍和火箭發射巢,可攻擊敵方武裝人員和輕型車輛。
3、有微型潛艇,也有作戰快艇
反恐戰爭打響後,盤踞在索馬利亞且與“基地”組織有染的宗教極端武裝成了美軍的眼中釘,不過,考慮到以前的敗績,公開動手顯然不是一個好選擇。2003年11月的一個深夜,滿載海豹突擊隊員的“海豹輸送艇”(SDV)從“達拉斯”號攻擊型核潛艇內滑出,直奔索馬利亞海岸,突擊隊員登陸後,在疑似“基地”組織訓練營附近安裝了可向衛星傳送影象的照相機,隨後按原路撤退。由此,美軍拉開了非洲秘密反恐戰爭的序幕。
海豹突擊隊之所以敢重返索馬利亞,就是因為手中握有SDV這張王牌,SDV長約6.4米,依靠鋰電池提供動力,整合有推進、導航和通訊系統,可搭載包括正副操作手在內的一個蛙人戰鬥小組及其配套裝備,雖然可由兩棲攻擊艦或運輸機投送,但為了隱匿行蹤,這種微型潛艇一般寄生在核潛艇的背部,由專用的管狀幹甲板艙裝載,在水中直接投送,由於艇身並不密封,搭乘SDV執行滲透任務的人員需要配備水下呼吸機,SDV艇也可以提供一定量的壓縮空氣,以延長乘員的水下活動時間。
4、“小海豹”是如何長大的?
“三叉戟”徽章是海豹突擊隊員的標誌,由抓著三叉戟的雄鷹和鐵錨、手槍圖案交叉組成,獲得“三叉戟”徽章是一個極端艱苦的過程。首先必須透過一系列預備性訓練,“小海豹”們才有資格參加“水下基礎爆破訓練/海豹專用”(為期6個月、分3個階段),之後,在科羅拉多海軍特種作戰訓練中心,學員們將經歷8周體能訓練,其中的第一階段被稱為“地獄周”,三分之二的學員會在此階段被淘汰。
只要捱過“地獄周”的折磨,幾乎所有人都能挺過後面的第二階段(8周潛水訓練)和第三階段(9周陸戰技巧訓練),進入收尾的“基礎跳傘訓練”。之後,合格學員轉入8周的“海豹資格訓練”,學習制定任務計劃、戰役戰術和技術程式等高階課程。待全部測試合格,才有資格將那枚金色小徽章戴在胸前。
當然,得到“三叉戟”徽章並不意味著就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海豹隊員,他們還要被分配至各個海豹小隊實習,在6個月左右的“實習期”內繼續打磨作戰技巧,直到有一天走上戰場。小隊是海豹突擊隊的基本編制模式,最初共有10支,每支小隊包含300餘名戰鬥人員和支援人員,平時,每個小隊的戰鬥人員又分為3支40人分隊,戰時則編成戰鬥小組(通常8人,多則16人)。
2006年,10支海豹小隊中的第6和第9小隊神秘“消失”,公開露面的小隊只剩8支,其中奇數隊隸屬駐紮在西海岸的海軍第1特種作戰群,偶數隊隸屬駐紮在東海岸的海軍第2特種作戰群。那麼,第6和第9小隊究竟去哪裡了呢?原來,第6小隊在1987年被改編為“美國海軍特種作戰試驗群”,成為美國兩支絕密級反恐部隊之一(另一支是“三角洲”部隊的第1特種作戰分隊),第9小隊則改編為“海軍特種作戰支援小組”。值得一提的是,第10小隊曾於2006年在阿富汗遇到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重建該小隊後,美國國防部網站一度將其改稱為“海豹運輸部隊”,但他們其實仍在幹著“老本行”,第10小隊的番號也得以保留。
海豹突擊隊的各小隊間有明顯的“作戰責任區”分工,第3和第8小隊熟悉沙漠作戰,中東、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地區是他們的“責任區”,第2和第5小隊接受高緯度和高海拔訓練,擅長山地與極寒地區作戰,第2小隊負責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第5小隊負責北太平洋地區,第1和第4小隊接受叢林作戰訓練,第4小隊的“責任區”在中、南美洲,第1小隊負責南太平洋地區作戰。
目前沒有明確作戰區域的只有第7小隊和第10小隊,元氣大傷的第10小隊承擔支援任務,而第7小隊則配合中情局搜尋“基地”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