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寒風中,當最後一名受傷的解放軍戰士被抬下戰場時,圍觀的指戰員和醫護人員默然肅立,為這場慘烈的勝利致敬。這場在雙堆集與馬圍子展開的血腥戰鬥,我軍用近4000人的生命換來了對黃維部的殲滅。然而付出如此慘痛代價的對手,僅僅是一個團,一支來自胡璉第18軍的王牌部隊。
這究竟是一場何等殘酷的戰鬥,一個團的兵力為何能與6個團展開周旋?我軍為何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浴血奮戰的細節。
事情要從1948年11月說起,淮海戰役打響後,黃維率領的整編74師被困在安徽雙堆集地區。這裡對我軍來說是個險要之地,黃維明白抵死反扎是唯一生機,便派他的王牌部隊——胡璉第18軍的一支殘部駐守在外圍的馬圍子,以死戰之姿等待我軍攻擊。
第18軍,這個數字對我軍來說並不陌生。這支軍起源於胡璉的原國民革命軍第18軍,是國軍中的精銳之師。戰鬥經驗豐富,裝備精良,尤其以33團的“老虎團”最為著名。這些老兵加入黃維部後,戰力絲毫未減,依然是黃維決不可少的王牌和敢死隊。
馬圍子之戰便是我軍與這支王牌部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12月6日凌晨,我軍三縱七旅十九團第三營在掩護下向東面馬圍子發動突襲,順利突入敵軍前沿陣地。一時間敵軍大亂,我軍繼續推進,一舉佔領了陣地約2000米的防線。這次突襲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三縱司令欣喜不已,下令各部隊要乘勝追擊。
然而,這只是敵人的初始慌亂。很快,第18軍老兵的勇猛本色即將展現。當日上午,我軍三營在東進過程中遭到密集的炮火襲擊,營長及多名指揮員負重傷,三營陷入混亂。與此同時,敵軍一個連從大王莊迂迴我軍側翼發動進攻,另一個連從西馬圍子猛攻我軍後方。三營傷亡過半,只能停止東進,轉入防禦。
這僅僅是個開始。在西馬圍子,我二十二團一個營迅速佔領敵軍工事,司令部欣喜不已。但很快此營即遭到敵軍的密集轟炸,兩個排被全殲,只餘下三十多人。我軍另一路偷襲部隊也被敵軍識破,進攻受阻。這場血戰結束時,二十二團五連僅存十幾人,傷亡慘重。
12月7日傍晚,我軍對馬圍子發起第二輪總攻,希望重創敵軍。然而攜重炮深入敵後突擊的二十三團,卻因錯估了敵情而延誤了最佳進攻時機。當他們終於啟動攻勢時,敵軍已完成防禦部署,我軍再次受挫。西線的二十二團也無功而返。
經過兩日血戰,我軍雖已見識到敵軍的頑強,但決心破敵的信念絲毫未減。12月11日晨,在總前委的命令下,我軍開始了第三輪攻勢,誓將敵軍消滅。
這次,我軍調動全部力量,以縱隊行動對敵軍防線進行多點突破。在東馬圍子,敵軍整個團部被我軍殲滅,東線取得全勝。西線我軍也找到了破敵之法:以十九團第一營第四連為首,數個突擊隊偽裝普通部隊,佯攻吸引炮火;然後主力迂迴到敵軍後方,直取敵指揮所。
在突擊隊的配合下,我軍很快殲滅敵軍一連,生擒敵團長。西線敵軍重要據點被攻佔,死傷300餘人。殘敵雖仍在苦戰,但大勢已去。傍晚時分,馬圍子全線被我軍佔領,黃維部外圍防線瓦解。
然而,這場勝利的代價異常慘重。三個縱隊共傷亡3746人,其中陣亡近4000人。我軍雖佔據兵力優勢,但敵人頑強的意志和出色的戰技,還是在這場惡戰中取得了可怕的傷亡比例。當我軍將士們將死傷同志抬離戰場時,無不沉重而惋惜。
馬圍子一役,以巨大犧牲換來戰略性勝利,寫進了我軍複雜而偉大的勝利史詩。它昭示著即將勝利的人民軍隊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也警示我軍,要戰勝敵人,道路還遠未結束。正是這樣的精神,引領中國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