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海和臺海都不平靜,美菲在南海動作頻頻,臺海巡署引發的金門血案還在發酵。就在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東南方向上時,印度人也開始低調地調整中印邊境的部署,準備原地擴編一個集團軍。
對如何在喜馬拉雅山脈這樣的高原山地環境對抗中國,印度的採取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堆人,為此不但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山地部隊,還把5個軍約十幾萬部隊沿著北部邊境線一字排開,聲勢可謂浩大。
不過似乎這樣的規模也無法滿足印度高層了,從一些印媒的報道來看,位於北部重鎮勒克瑙的印度陸軍中央司令部已下令,準備在北方邦的巴雷利地區新建一支部隊,番號為第18軍。
據《印度時報》的報道,第18軍並非憑空組建,而是以目前部署在巴雷利的一支“靜態部隊”為基礎改編。從印媒的解釋來看,“靜態部隊”在和平時期“用於行政、訓練和其他目的”。
這是一支典型的架子部隊,人員編制不滿,重灌備極少,最多也就是用來維持編制,並不具備什麼戰鬥力,但這支部隊將很快整編成為“一個成熟的軍”,增設步兵、炮兵和航空兵部隊,也會有新的防空旅和工兵旅編制。
印度前幾年也提出過軍改,組建合成部隊就是重要一環,如果一個軍集中了這麼多不同的兵種,那麼說明印度陸軍的軍改也算是有了些眉目。
需要注意的是,“工兵旅”這個名稱顯得很奇怪,因為工兵很少有這麼大的編制,推測如果不是印軍試圖組建戰鬥工兵那樣的攻堅部隊,就是出於喜馬拉雅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道路狀況考慮,專門安排了旅一級建制的工兵部隊來修橋開路打隧道,保障本單位乃至全軍的工程建設需求,是個因地制宜的方案,進步不小,值得肯定。
組建軍一級的合成部隊不是小事,也必然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印度時報》也提到第18軍的最終批准命令尚未下達,卻對這支部隊的期望不小,認為必須能守住3488公里邊境線的中間部分。
整體上看,駐守列城的第14軍負責中印邊境西段,駐守西孟加拉邦蘇克納的第33軍負責東段後,駐守巴雷利的第18軍將下屬1個師和3個獨立旅,要負責中段大約545公里的防務,其中大部分還要面向尼泊爾,形勢不是一般的複雜。
為了顯示組建第18軍的必要性,《印度斯坦時報》還提到,此前巴雷利地區只有一個旅和下屬的幾個偵察營負責巡視重點地區,這是因為考慮到與解放軍在邊境的對峙變得頻繁,也為了提升對邊境的控制,印度陸軍中央司令部這才決定組建軍一級的合成部隊。
實際上,現在巴雷利地區已經部署了3個旅,分別是駐紮在喬希馬斯的第9獨立山地旅、駐紮在皮托拉加爾的第119步兵旅和駐紮在維尼的第136步兵旅。
也就是說,在增派兵力後,印度陸軍依然認為這裡的兵力不足,不足以抵擋解放軍可能的進攻,需要組建合成軍。這也可以理解,三四個旅加一些獨立部隊充其量六七萬人,要負責五百多公里的戰線確實強人所難。
整個俄烏戰場也不過一千多公里,雙方梯次部署的部隊加起來少說也有三四十萬,而且印軍面對的,還是高原山地和山嶽叢林地帶這些複雜環境,堆人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距離第18軍成立還有一段時間,但印度陸軍和印度政府在北部邊境的動作卻值得警惕,因為這意味著延宕數年的軍改,尤其是組建陸軍合成部隊這方面,印度已經開始取得成績了。
合成部隊的概念不算新了,但由於優點明顯,比如威力和適應性較強、機動靈活、部署方便等等,目前依然是不少國家陸軍改革的重點內容。當然,這麼好的東西也肯定不便宜,例如網路上一直有訊息稱中國陸軍重型合成旅的造價高達200億,維持運作的造價則數倍於這個數字。
印度不缺這個財力,真正的問題是建立陸軍合成部隊,需要具有相當強的工業和資訊化能力,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兵源,需要更為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這些都是印度所欠缺的,真要是按照中美俄陸軍合成部隊的標準來,恐怕印度根本搞不起來。
根據印媒披露的第18軍兵種配置來看,可能新德里下決心先行組建標準稍低一些的合成部隊,至少先探探路,摸索出一套適合印度國情的陸軍合成部隊標準,所以才有了“合成軍”這麼嚇人的編制。
可能是吸取了俄羅斯陸軍營級戰術群(BTG)在俄烏衝突中的教訓,印度陸軍加強了合成部隊中步兵和工兵的數量,所以才有了步兵旅和工兵旅建制。
這一點倒是與時俱進,從現成的戰例中總結經驗,如果真的能推廣開來,部署在北部邊境的印度陸軍足有90萬兵力規模,使用從美國、法國、俄羅斯採購的先進裝備,確實是相當棘手的威脅。
問題依然存在,同樣來自俄烏衝突,證明炮兵和裝甲兵在戰時都是消耗極快的兵種,航空兵更不用說,結實印軍用光了這些引進的先進裝備,又從哪裡補充?印度本國的國防工業,能撐起合成部隊的消耗嗎?搞清楚這一點,應該比新建什麼部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