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然
編輯/漆菲
2022年11月,在烏克蘭軍隊即將奪回赫爾松的前夜,我正結束採訪準備離開烏克蘭。基輔的採訪物件和本地翻譯興奮地說:“明年春天再來,到時候看我們慶祝勝利!”
這句話的背景是——2022年9月,烏軍在北線哈爾科夫發動大反攻,奪回超過12000平方公里領土;緊接著,烏軍在南線向第聶伯河不斷髮起攻勢,於11月初收復了被俄軍佔領超過半年的赫爾松州首府赫爾松市。彼時,對勝利的期待構成了基輔街頭的主旋律。
事實證明,烏克蘭人當時過度樂觀了。2023年5月,經過數月鏖戰,俄軍攻佔了烏東頓涅茨克地區的工業城市巴赫穆特。九個月後,該地區又一重鎮阿夫傑耶夫卡失守。烏方承認,因彈藥不足,無法抵禦敵軍的猛烈攻勢。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去年年底出臺的一份報告認為,經過兩年戰鬥,烏克蘭在戰場上收復了2022年初俄佔領土中的54%,仍有18%的領土被俄軍佔據。2023年前線總體保持穩定,雙方都在固守,突破變得愈加困難。
進入2024年,隨著俄羅斯軍隊重組並開始實行戰時經濟政策,烏克蘭的前景變得越發黯淡。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坦言,西方“2023年對戰爭的估計過於樂觀”,現在“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要在2024年過於悲觀”。
2月17日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向現場180多位政府高官和軍事代表發出警告稱,烏克蘭武器持續短缺,尤其是缺乏炮彈和長程武器,“這使俄方得以維持當前的戰爭強度”。他反問道:“不要問烏克蘭戰爭何時會結束,問問你們自己,為什麼普京還能撐下去?”
2024年2月17日,當俄羅斯在烏東取得重大勝利後,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澤連斯基呼籲美國等盟友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
從開啟反攻到轉向防禦作戰
2023年的俄烏戰事由巴赫穆特開始。沒人料到:這場戰鬥會成為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少有的血腥城市塹壕戰。
年初,烏軍一邊鞏固2022年底收復的區域,一邊籌劃開春之後更大規模的反攻。此時,俄羅斯也藉助2022年底的部分動員增加了戰場人力,在南部和北部戰線潰退之後,重新站穩腳跟。
隨著俄方將瓦格納僱傭兵投入巴赫穆特戰場,東線局勢變得格外血腥。這座戰前有7萬人口的城市被炮火炸得彷彿月球表面。許多報道指出,相比烏克蘭戰場之前的戰鬥,巴赫穆特戰役更像是一場20世紀初的戰爭,而非21世紀的戰爭。
英國天空電視臺將巴赫穆特和一戰中的著名塹壕戰相提並論:“戰鬥雙方都試圖先用大炮互相轟擊,以獲得向前推進的機會,但每次在這種情況下,另一方也會嘗試做同樣的事情。”
巴赫穆特的爭奪中,雙方都沒獲得完全的制空權,戰爭緊貼著地面開打。配備了無人機的步兵開始在街道掃蕩,一座房屋、一座房屋地爭奪城市。這裡到底有多少傷亡?雙方資料都不透明。但迄今為止,單在巴赫穆特,雙方加在一起的傷亡據估計高達10萬人,這還是一個較為保守的估計。
為奪取巴赫穆特,瓦格納僱傭軍也付出慘重代價。去年年初開始,時任瓦格納領導人普里戈任不斷在社交媒體上傳前線戰死士兵屍體的畫面,還多次以此為背景錄製影片,並大罵俄國防部:“紹伊古!格拉西莫夫!你們看看!”
他指控國防部沒有為瓦格納提供足夠的彈藥,導致自己計程車兵傷亡慘重。這成為他與俄國防部關係惡化,進而在6月下旬發動兵變的導火索。
對烏軍來說,巴赫穆特是一場“意外”的保衛戰。甚至,到底有無必要死守巴赫穆特,西方軍事專家為此爭論不休。一些人認為,烏克蘭官方在防衛巴赫穆特的過程中過於堅持寸土必爭,導致過多投入有生力量,損耗了之後反攻的能量。
美國NBC援引防務分析師穆齊卡(Konrad Muzyka)的觀點稱,巴赫穆特東部陷入血戰之後,隨著俄軍逼近市中心,烏軍只剩下一條狹窄的補給通道,再繼續維持作戰對烏軍來說弊大於利。
但也有分析認為,烏軍透過巴赫穆特的防禦作戰能夠儘可能殺傷俄軍有生力量,爭取了更大的戰場交換比。
無論如何,烏軍統帥部一度堅定決心要在巴赫穆特死守到底。去年3月,澤連斯基親自視察巴赫穆特前線。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他一再強調巴赫穆特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該市完全落入俄軍之手,烏東其他主要城市就會門戶洞開。
儘管烏軍不斷投入有生力量,巴赫穆特還是在5月落入俄軍之手。其後俄軍用正規軍代替了瓦格納僱傭兵繼續在前線作戰。
到了6月底,經歷短暫幾日震驚世界的瓦格納兵變後,戰爭又回到拉鋸狀態。對烏克蘭人而言,盼望中的俄國內部衝突並未延續太久,他們仍要面對大量領土被俄羅斯控制的現狀。
外界關注的烏克蘭大反攻直到6月才正式打響。在此之前,俄軍用了超過半年時間從第聶伯河左岸到扎波羅熱州南部修建了連綿的防禦體系——包括反坦克壕溝、地雷場、反步兵障礙等。剛收到“豹-2”主戰坦克、M2“佈雷德利”步兵戰車等西方武器的烏軍是否有能力突破這些體系,外界頗為關注。
半年過去,烏軍這波夏季反攻同樣陷入步兵作戰和塹壕作戰的窘境。多家分析報告指出,在俄軍層層防禦體系面前,機械化裝備容易成為火力點的“活靶子”,因而烏軍只能使用步兵小隊日夜清掃雷場、在防線開啟缺口,之後才能投入機動部隊擴大戰果。這使得反攻程序極為緩慢。
至今,烏軍在南線三個反攻方向上都只打開了數公里至十餘公里不等的突出部。儘管9月初,烏軍一度宣佈在南線中部即梅利托波爾(Melitopol)方向上突破了俄軍第一道防線,但俄軍隨後調動預備隊加強後續防線,阻滯烏軍,使其遲遲未能擴大戰果。耗時半年,烏軍依然未能拿下原先最有希望的“小目標”——扎波羅熱州托克馬克鎮(Tokmak)。它也是俄軍防線後方的補給樞紐。
至於烏軍計劃中的第聶伯河渡河登陸作戰,則因為新卡霍夫卡水壩疑似被俄軍炸燬,導致第聶伯河氾濫,而未能開展。截至去年年底,烏軍登陸了第聶伯河左岸(東岸)部分割槽域,並建立了多處小規模灘頭陣地。但據《基輔獨立報》報道,由於俄軍炮火猛烈,這些陣地異常危險、傷亡較大,因而沒能擴充套件為橋頭堡。
到了今年2月17日,烏克蘭宣佈棄守東部重鎮阿夫傑耶夫卡。阿夫傑耶夫卡位於頓涅茨克地區,距離俄軍佔領的頓涅茨克市不到10公里。新上任的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發表宣告說,當前戰況下,出於避免烏軍被包圍和保護烏軍官兵生命和健康的考慮,他決定將烏軍從阿夫傑耶夫卡撤離至更有利防線,並進行防禦作戰。
根據俄國防部的說法,自2014年以來,烏軍一直在鞏固此地的戰略地位,投入了大量資源和精力,將這裡打造成“堅固堡壘”。阿夫傑耶夫卡戰前人口逾三萬,現已淪為一片廢墟。俄軍之所以攻佔這個重鎮,是為了阻擋烏軍對頓涅茨克的攻勢。此後,俄軍能更快調動部隊和軍備,向其他方向前進。
“戰爭疲勞症”影響歐美對烏軍援
反攻不力的背後,體現出外部支援在減少。烏克蘭副外長安德里·梅爾尼克曾坦言,對抗西方的“戰爭疲勞症”已成為烏克蘭面臨的主要挑戰。
去年11月,時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投書英國《經濟學人》,承認反攻陷入僵局。“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讓我們陷入僵局的程度。”在他看來,烏克蘭需要更多武器裝備支援才能贏得戰爭,“烏軍需要關鍵的軍事能力和技術來在這場戰爭中取得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空中力量。”除了空軍,他還呼籲西方提供更先進的電子戰、反炮兵和反地雷等裝置。
扎盧日內認為,如果不能獲得這些支援,戰爭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更久。“儘管有制裁,但俄羅斯的國防工業仍在加大產出。”他在訪談中警告西方國家,一場長期戰爭將對俄羅斯更有利,“一場消耗性的塹壕戰的最大危險就是會持續數年,並消耗烏克蘭的國力”。
過去一年,歐洲對烏軍援不能說沒有升級:歐洲國家先後鬆口允諾支援德制“豹-2”主戰坦克和美製F-16戰鬥機。歐美國家也正在協商提供數以千計配備人工智慧的新型無人機給烏克蘭。但等到這些軍備全數到位,再到反攻需依賴的新編部隊訓練完成,要花上更長時間。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博雷利最近表示,根據歐盟委員會編制的最新資料,歐盟無法實現在今年3月前向烏克蘭交付100萬枚炮彈的目標,預計到時僅能完成目標的52%。預計到今年年底,歐盟將能夠向烏交付超過100萬枚炮彈。
英國《衛報》稱,德國迄今已向烏克蘭提供17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並承諾在2024年再提供74億歐元,“而其他歐盟成員國,特別是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大型經濟體,則做得不夠”。
對烏克蘭人來說,更大的麻煩在於,來自歐美的援助在預算上受到其內部政治的影響。最為戲劇性的一幕莫過於2023年底美國國會的撥款受阻。
作為烏克蘭最大軍援國,美國自2022年開戰後總共承諾了442億美元的對烏軍援。儘管對美國而言,這些撥款所佔比例僅是每年國防預算的5%到6%,但國會自2023年底至今遲遲未審批新的撥款。
這一次的困難在於國會的共和黨人要求拜登政府優先處理他們關心的移民問題,並以此繫結對烏援助。結果新的600億美元援烏方案一直難產。儘管2月初,美國參議院提出新一版對烏撥款法案,試圖實現“突破”,但該法案仍可能被眾議院阻擋。
2月17日,當烏軍宣佈放棄阿夫傑耶夫卡後,總統拜登表示,烏軍在當地的敗退正是因為眾議院阻撓撥款,導致烏軍補給不足。
2024年恰逢美國大選,共和黨的阻攔反映了美國選民的“戰爭疲勞症”。CNN在2023年8月進行的一份民調顯示,55%的美國人認為國會不應授權額外資金支援烏克蘭,而另45%的人則認為國會應該授權更多資金。80%的美國人開始擔心,戰爭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而沒有解決方案。
在歐洲,類似聲音也在抬頭。一直以來最“挺烏”的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議題正淪為某種替罪羊角色。去年12月,當烏克蘭開始討論是否應該為了來年的戰事擴大徵兵後,愛沙尼亞內政部表示願意幫助留在愛沙尼亞的烏克蘭籍適齡男子返回祖國參軍。這一表態被認為是在回應國內對戰爭和高通脹的厭倦感。
而隨著德國經濟放緩和移民問題再起,歐洲的右翼勢力也打出厭戰旗號。其中,不支援援烏的羅貝爾特·菲佐在去年9月的斯洛伐克大選中獲勝。新政府隨後宣佈,不會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去年12月中旬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否決了歐盟的援烏計劃。
“提前四年從歐盟預算中拿出500億歐元,這侵犯了歐盟主權和各國利益。我們甚至不知道三個月後會發生什麼。”歐爾班直言,自己並不反對援烏,但應該另設基金,並根據各成員國的體量分配義務。
出人意料的是,2月1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特別峰會上,歐盟領導人以“驚人速度”與歐爾班達成妥協,批准了500億歐元對烏援助,包括330億歐元貸款和170億歐元贈款。德國《商報》分析稱,匈牙利將於今年下半年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要想取得成功,歐爾班有賴於與其他政府首腦的良好合作。歐爾班則宣稱,匈牙利得到保證,其歐盟資金不會流向烏克蘭。
俄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克里莫夫認為,歐盟援烏的這筆錢不會立即撥付,而是在未來四年內每年撥付125億歐元。因此,到2024年,烏克蘭最多隻能獲得125億美元。“這也不是什麼禮物,主要是貸款。這意味著,烏克蘭將增加其國債,並被迫支付利息。”
讓澤連斯基稍感欣慰的是,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裡克森在2月18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承諾,將本國“所有火炮”都提供給烏克蘭。她呼籲其他歐盟成員國效仿這一做法,並稱,等美國一攬子援烏計劃出臺後再援助烏克蘭就來不及了。
最受歡迎總司令遭免職引爭議
不僅西方盟友萌生“戰爭疲勞症”,烏克蘭在國際輿論中的關注度也明顯下降,尤當俄烏之間的戰事,不再是2023年地球上的唯一一場大戰。去年10月7日,哈馬斯越過加沙邊境對以色列發動突襲,開啟了過去一年最令人震驚的“黑天鵝”事件。
隨著以色列攻入加沙,釀成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國際社會也因“挺以”和“挺巴”分裂為不同陣營。烏克蘭所受到的國際關注進一步被攤薄。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的研究員顧正龍認為:“如果巴以衝突持續升級、範圍不斷向鄰國擴散,西方對烏援助將持續縮減,俄羅斯很可能趁機把烏拖入消耗戰,使烏及其盟友難以招架。”
扎盧日內2月1日在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刊文稱:“俄羅斯注意到中東地區的事態發展分散了國際社會的注意力,因此可能會在其他地區挑起更多衝突……我們必須承認,敵人在調動人力資源方面擁有巨大優勢,而烏克蘭國家機構卻無法在不採取不受歡迎的措施的情況下提高我國武裝部隊的人力水平。”
外界支援不順的當口,烏克蘭內部也作出人事變動。2月8日,澤連斯基簽署總統令,解除扎盧日內總司令的職務,任命陸軍司令瑟爾斯基為新一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此前,澤連斯基和扎盧日內之間已經顯露出摩擦跡象。扎盧日內在《經濟學人》發文後,澤連斯基曾公開回應,稱前線並未陷入僵局。“沒人像我一樣相信我們的勝利,向烏克蘭盟友灌輸這些信念,需要你所有的力量和精力。”他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採訪時說。
更早在2023年底,澤連斯基宣佈推遲原定於2024年舉行的大選,並表示“沒有到合適進行選舉的時機”。這被一些人視為他在擔憂民望高企的扎盧日內會和自己競爭。
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去年年末的一項民調顯示,烏克蘭民眾對澤連斯基的信任度已從2022年12月的84%降至2023年12月的62%,對扎盧日內的信任度則高達88%。
對此,烏總統辦公廳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回應稱,當前在烏克蘭“沒有政治程序”,“每個人的首要任務都是戰爭和國家的軍事需求”。
進入2024年,坊間多次傳聞澤連斯基將要換將,相關決定一再拖延。直到2月初“靴子落地”。外界猜測,扎盧日內的免職或將損害軍隊士氣,給反攻帶來不利影響。
當扎盧日內遭免職後,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進行的民調顯示,烏民眾對澤連斯基的支援率下降了13個百分點。該研究所網站釋出調查結果稱:“澤連斯基2023年12月的支援率為77%,如今為64%。反對率則從22%上升到35%。”
對於新任總司令瑟爾斯基,從民調結果來看,40%的受訪者表示支援,21%反對,4%持不確定態度。與此同時,有35%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他是誰。
烏克蘭人的戰鬥意志還在嗎?
經歷了一系列不順之後,烏克蘭人是否考慮,在接受失去領土的前提下和俄羅斯進行和談?
美國的部分學者,如前國務卿鮑威爾的幕僚哈斯(Richard N. Haass)和喬治城大學教授庫普昌(Charles A. Kupchan)去年11月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撰文,要求“重新定義烏克蘭的成功”。他們在文中寫道,“西方應該要求烏克蘭和俄羅斯先透過和談暫停戰爭,再聚焦於國內經濟建設獲得新的國防能力和安全。”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西方媒體接連發表對烏克蘭前線士兵的採訪,描述了他們面臨的困境。
“烏克蘭前線部隊的成員年齡越來越大。”一名47歲的烏克蘭步兵向美國《華爾街日報》回憶起自己被迫入伍的經歷:有一天他去理髮,3名徵兵官員命令他上車,將他拘留了兩天,直到簽字為止。“從身體上來說,我無法應付這件事。”這名士兵說。法新社則稱,一些從一開始就參加戰鬥計程車兵已經精疲力盡。
徵兵系統的腐敗和人們對戰爭的恐懼,被認為是阻礙烏克蘭重建軍隊的最大問題。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之前的民調顯示,55%的烏克蘭人希望腐敗的政客和官員儘快受到懲罰,即使這意味著違反法律程式。
雖然出現厭戰情緒,但在烏克蘭國內,議和並沒有隨著戰事的被動而獲得太大聲量。
住在西部城市利沃夫的中國留學生汪樹(化名)告訴《鳳凰週刊》,據他觀察,烏克蘭人渴望繼續戰鬥的心態沒有變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每個人都有認識的人在戰爭中傷亡,復仇心態和作為“倖存者”的愧疚感使人們覺得應該堅持作戰,而非在現有戰局下實現妥協。“(他們)身邊的朋友一個個戰死,抵抗意識肯定越來越大。”汪樹說。
國際關係學者呂曉宇曾於去年夏天赴烏克蘭調研,也感受到了類似的氣氛。他告訴《鳳凰週刊》,當地並未出現因為戰爭不順就希望和談的聲浪。他指出,“至少在我調研期間,當地民眾普遍認為,不該做出任何領土讓步以及和談,即便這意味著戰爭時間會不斷拉長。”
提到烏軍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呂曉宇直言:“民眾對於軍隊指揮和行動的認可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開啟反攻之後。”
此外,俄羅斯透過修改法律將佔領的烏東四個州併入本國版圖,使得俄烏之間缺乏和談的互信和現實基礎。澤連斯基多次強調,只有當俄羅斯準備接受烏方提出的和平方案等條件,烏俄之間的談判才有意義。蓋洛普公司去年10月出臺的一份民調顯示,60%的烏克蘭人希望繼續戰鬥,直到戰爭獲勝。
烏克蘭民眾總體仍然期待戰爭勝利,但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想到扭轉乾坤的辦法,甚至於,澤連斯基和軍方關於擴軍發表過不同意見。
澤連斯基在去年年底的年度記者會上提到,對於軍方部分人士提出的徵兵45萬-50萬的意見應該多加斟酌。他指出,徵兵是“高度敏感的問題”,“我需要更多論據來支援這一舉措,首先這是人的問題,其次是公平問題、國防能力問題、財政問題”。
進入新的一年,戰事有繼續升級和失控的危險。2024年新年前夜,作為對俄軍不斷空襲烏克蘭城市的報復,烏克蘭向距離最近的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市發動攻擊,造成包括3名兒童在內的至少21名平民喪生。
襲擊發生後,俄羅斯指控這是烏軍的“恐怖行為”,烏方則反唇相譏,指責是俄羅斯先挑起戰爭,並指出俄軍已連番轟炸烏克蘭多個城市,造成不少平民傷亡。在戰事不順、民眾心理承壓的背景下,烏克蘭城市又面臨持續空襲,加強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襲擊,可能成為烏方宣洩憤怒、提振士氣的有效卻危險的一招。
烏克蘭調整總體戰爭戰略
烏克蘭的2023年並非全無收穫。其中最大斬獲來自海上:透過一系列打擊,烏克蘭在擊沉、擊毀多艘俄羅斯軍艦的基礎上,一度將俄海軍黑海艦隊從克里米亞西部的母港逼退到克里米亞東部和俄羅斯本土重新部署。
去年9月,烏克蘭先是使用無人機襲擊了黑海艦隊所在的塞瓦斯托波爾市,毀壞了幹船塢中的一艘“基洛”級潛艇和一艘大型登陸艦。不久後,烏克蘭發射的巡航導彈命中黑海艦隊總部大樓,造成該建築物嚴重毀壞並在其後被拆除。烏軍號稱命中時黑海艦隊正在開會。但俄方沒有公佈更多的傷亡資料。
到了12月,烏軍宣佈擊毀了俄羅斯“新切爾卡斯克”號登陸艦。網上流傳的影片顯示:登陸艦燃起熊熊大火併爆炸。烏方解釋稱,被擊中時該艦正在運輸伊朗製造的無人機。
上述攻擊緩解了俄羅斯黑海艦隊對烏克蘭西部海岸線的壓力,烏克蘭也能借此進一步恢復糧食出口。
去年7月,當俄羅斯宣佈不再延長《黑海谷物倡議》的期限後,烏克蘭只能另尋他法。烏克蘭社群、領土和基礎設施發展部去年年底釋出的資料顯示,自去年8月以來,烏克蘭透過替代路線已成功出口1000萬噸糧食,共有302艘船舶將烏克蘭的農產品和其他貨物運送至24個國家,烏克蘭農產品海運出口能力得到部分提升。
烏克蘭農業政策與糧食部第一副部長維索茨基表示,截至去年12月25日,烏克蘭該年度對國際市場的糧食供應量達到4300萬噸,高於上年同期的3700萬噸;農產品出口總額為229億美元,同比增長7%。增加糧食出口,是烏克蘭調整整體戰爭戰略的其中一環。
過去一年,烏克蘭的經濟資料也有所好轉。根據烏克蘭政策機構經濟戰略中心(CES)今年年初發布的年度經濟報告,烏克蘭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達到5%左右。經歷了2022年暴跌28.8%之後,該國GDP逐步回穩——儘管依然比戰前低25%左右。
金融方面,烏克蘭本幣格里夫納的匯率在2023年保持穩定。高通脹問題也得到抑制:2023年初烏克蘭的通脹率曾接近25%,這一數值到同年12月已降至5%。
烏克蘭的銀行系統一直維持運轉,學校和診所照常營業,養老金也在發放。烏克蘭智庫經濟戰略中心執行主任赫利布·維什林斯基(Hlib Vyshlinsky)認為,政府的一項關鍵成就是調整了養老金,以補償高通脹。目前的養老金約為每月100美元。
不過,在普通人看來,戰時物價仍在上漲。“一年之內,利沃夫一杯咖啡從50格里夫納(注:1格里夫納約合0.19元人民幣)漲到60格里夫納,公交票價從15格里夫納漲到20格里夫納。雖然收入有所增加,但和物價上漲相比,還是差了很多。”汪樹告訴《鳳凰週刊》。
但相比2022年街上冷清、夜間經常停電的情況,多個城市的狀況有所改善。“哈爾科夫(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回來了好多人,聽說生活方面恢復得不錯。利沃夫基本正常了,我周圍本地人的狀態都還不錯,來旅遊的人也多了不少。”汪樹說。
過去一年,由於防空系統得到提升,在利沃夫等遠離前線的城市,停電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暫停明顯減少。接近前線的城市,遇襲情況也有所改善。
2023年8月11日,烏克蘭利沃夫,人們在利沃夫管絃樂廳門外等待演出開始。相比2022年戰事爆發初期,這裡已經基本恢復了生活秩序。
根據經濟戰略中心的報告,烏克蘭的小麥產量比開戰後嚴重震盪的2022年增長約100萬噸,鋼鐵產量增加約600萬噸。不過,由於通路不暢,雖然海運有所恢復,烏克蘭2023年整體商品出口相比2022年沒有明顯改善。
考慮到全球支援可能持續下降,外國軍援遠水解不了近渴,烏克蘭正把重心放到大幅提高軍備生產能力上。
2024年1月,美國非營利智庫戰爭研究所(ISW)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烏克蘭的“長期取勝之道”。文章指出,烏克蘭在內外情況的變化下調整了策略——戰前,烏克蘭位居世界25大武器出口國第12位;如今則透過國內外投資和設廠,恢復戰前的軍備生產能力。
和外界想象有所差別的是,由於近兩年來的外國援助,烏克蘭的外匯儲備達到歷史新高,在2023年12月達到405億美元,甚至高於戰前。對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來說,這不是一筆大數目,但烏克蘭政府因此改善了收支,有能力將更多的錢投入國防建設。
戰爭研究所指出,烏克蘭在幾個領域開啟了先前未有的軍火生產力:
首先是未來兩到三年內擴大生產北約標準的155毫米炮彈的能力,以替代先前的蘇制炮彈,並彌補西方炮彈供應的不足;其次是在鄰近的歐洲國家建立火炮和武器系統的生產線、補給與維修系統;再次是大規模擴大無人機生產,官方預計,烏克蘭全境將在2024年製造100萬架無人機,以供在這場無人機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戰爭中掌握先機。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也在轉換和西方的合作模式,從此前向西方國家直接索求武器,改為由烏克蘭自主進行武器研發、生產,和西方企業及機構合作,在鄰近國家設定工廠等。在烏克蘭境內,德國軍火製造商萊茵金屬公司、土耳其國防公司Baykar等已同烏方建立了合資工廠或正在籌建工廠。
配合這一模式,烏克蘭未來的前線作戰或將重新轉入防禦,回到為俄軍“放血”的作戰模式上。但這也意味著戰爭將走向曠日持久。
俄羅斯前首富、俄鋁創始人奧列格·德⾥帕斯卡去年年底接受《鳳凰週刊》專訪時預計,停火至少要到2025年。“只要有援助,只要有人願意主動犧牲,這場戰爭就無法停止。”他遺憾地表示,“這意味著,還會有更多的痛苦和更多的⽣命損失。”
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指出,放慢戰爭腳步是必然選擇,美國正透過鼓勵烏克蘭提升自我防衛能力,來確保其能夠在長期的防禦作戰中取得優勢,迫使俄方願意開啟談判。
不過,想透過改變戰略尋求擊敗俄羅斯的話,烏克蘭將在2024年面對另一大考驗:美國大選。畢竟,對援烏並不熱衷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有可能捲土重來。
今年2月初,特朗普的知名支持者、前福克斯電視臺主持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成為戰事爆發以來首位專訪俄總統普京的美國記者,顯示出特朗普陣營和美國極右翼對於俄方的微妙態度。假如特朗普再度上臺,烏克蘭先前依賴外界援助的作戰模式勢必會面臨更為迫切的轉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