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變,一名叫孫銘九的年輕軍官奉命活捉了蔣介石,震驚中外。事變結束後,他歷經坎坷,新中國成立後才真正走上正軌。那麼,是什麼樣的青年,在那個時代能完成這樣艱鉅的任務呢?
1936年12月初的一個早晨,西安城外的驪山上靜悄悄的。忽然,一群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急匆匆地爬上山頂,在第一縷曙光下,他們發現了蜷縮在石頭後面的一個衣衫襤褸、瑟瑟發抖的人——這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目標,蔣介石!
帶隊的軍官名叫孫銘九,這時他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只有31歲。1931年,孫銘九考入東北陸軍將校班,入伍當年僅19歲。5年時間,以優異成績從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至師長。
孫銘九不僅軍事才能出眾,思想覺悟也極高。在東北軍中,他代表著一個嶄新的軍人形象——愛國熱情高漲,學識淵博,執行軍令果斷迅速。正是這樣的素質,使他在西安事變中脫穎而出,成為扣押蔣介石的執行者。
西安事變以和平方式結束後,孫銘九因策劃政變被通緝,不得不四處逃亡。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在西安事變中立下赫赫戰功,孫銘九得以安享晚年,在上海擔任要職,為新生國家貢獻餘熱。
孫銘九是那個時代一代年輕軍人的典型代表。愛國、進取、執行力強,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他在西安事變中擔起重任,完成了扣押蔣介石的艱鉅任務。不過,後半生的坎坷波折也提醒我們,生而為人,雖非完美,但要堅持正道,方得善終。
西安事變為抗日揭開序幕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孫銘九帶領手下百餘名士兵,突襲了蔣介石在西安臨潼華清池的行轅。在一番激戰後,孫銘九親手活捉了失去自由的蔣介石。此事震驚中外,被稱為“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的起因,在於張學良和蔣介石路線嚴重分歧。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張學良主張立即抗戰,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要先消滅共產黨。1936年12月,蔣介石來西安,欲迫使張學良、楊虎城兩軍開赴陝北前線圍剿紅軍。兩人多次諫言無效,無奈發動兵變,軟禁蔣,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合抗日。
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被迫接受抗日主張。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打響全民族抗戰第一槍。西安事變對推動形成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起到歷史性的推動作用。
孫銘九奉命活捉蔣介石
據孫銘九本人回憶,1936年12月,蔣介石來西安,企圖迫使張學良、楊虎城調兵圍剿紅軍。兩人多次諫言無效後,決定發動兵變,軟禁蔣介石。
12月12日凌晨,孫銘九帶領100多名士兵包圍了蔣介石的行轅。他們直奔蔣的臥房,發現蔣已經逃之夭夭。在後山發現蔣遺棄的一隻鞋後,孫銘九意識到蔣逃往山上,帶人四處搜尋。
天光時,在山上500米外,孫銘九終於發現蜷縮在石頭後的蔣介石。這時的蔣介石滿身狼狽,衣衫襤褸,雙腳赤裸,渾身塵土。得知來者是東北軍後,蔣介石松了一口氣,隨後就被孫銘九押下山,軟禁在西安。
在此次行動中,孫銘九貫徹了張學良“千萬不能傷害蔣介石”的指示。正是孫銘九果斷迅速的行動,使西安事變得以不流血實現國共合作、停止內戰的目標。
事變後命運多舛的孫銘九
西安事變後,孫銘九的命運並不順遂。1937年,他策動政變失敗,被迫四處逃亡。抗戰爆發後,他為求庇護,投靠了汪精衛政權,這成為他一生的汙點。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西安事變的功績,孫銘九獲得諒解。他在上海擔任要職,為新中國建設貢獻餘力。2000年,91歲的孫銘九在上海逝世。
孫銘九的經歷反映出,西安事變參與者雖立大功,但也付出沉重代價。我們應該珍視這段歷史,並引以為鑑,不折騰,不內鬥,團結奮鬥,這樣才能創造歷史,不被歷史所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