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仗的時候,野外生火做飯無疑是“索命的亡魂”,因為升起的裊裊炊煙相當於於訊號彈,直接暴露了己方的位置。
但在很多時候,由於後勤無法保障,就地取材生火做飯成為不得已的選擇,怎麼辦呢?
這可難不倒聰明的解放軍戰士,只需要挖一個小小的淺坑,就能夠實現“無煙做飯”,非常高效方便。
不僅行軍打仗的時候好用,就是平時野炊也能用上,快來學習!
解放軍的無煙灶
這種淺坑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煙灶”,也被稱為“避光散煙灶”,本質上來說它並不是不產生煙,而是產生的煙很少,在大氣經過稀釋之後,幾乎無法被敵方觀測到。
製作這種無煙灶的方法也很簡單,一個人一把鐵鏟,差不多30分鐘左右就能挖好,環保還耐用。
首先在土地上挖一個能夠蹲下的方形坑,深度沒有太大的講究,只要能夠滿足解放軍戰士下蹲燒火的需求就可以了。
這個坑洞的面積可以稍微大一點,因為需要堆放一些柴火,或者說食材等等。
當然,放坑上也沒有關係,主要是坑大,解放軍的活動空間就大,食材和柴火放在下邊,也比較方便。
然後根據風向以及地形,在坑洞的一側開鑿灶臺,這種灶臺和農村的土灶差不多,能夠生火做飯就行。
然後最關鍵的點來了,在灶臺的後方並不修建垂直向上的煙囪。
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說了,沒有煙囪,煙霧排不出去,與其說是在做飯不如說在燻臘肉。
雖然並不修建垂直煙囪,但一般情況下會在後方開鑿出多條平坦的排煙通道,它可以起到排煙、散煙的作用。
為了保證煙霧不會升起,在排煙通道當中會用樹葉、樹枝覆蓋,如果環境比較簡單,還會加一些泥土。
這樣一來,雖然覆蓋在上的東西阻礙了排煙的效率,但是多條排煙通道可以分散煙霧,集排煙、隱蔽、生火做飯為一體。
當然,這樣的無煙灶水平肯定是比不上家裡的土灶,但是在特殊時期,它還是非常好用的。
不一定好用,但一定要會用
所以說,一個人一把鐵鏟,在30分鐘內搞定無煙灶還是輕輕鬆鬆的。
不過,大家也別小看了無煙灶的挖掘難度,很多新兵在剛學習開鑿無煙灶的時候,一生火做飯,背後升起的濃煙,跟點燃了森林大火一樣。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原因有很多,比如說在建造排煙通道的時候,由於後方的通道大小相差太大,煙霧一股勁的往一條通道鑽,自然也就削弱了排煙的效率。
再比如說,修建灶臺本身也是一個細活,要考慮到野外環境的複雜性等等,此外灶臺口子的大小也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製作的。
還有一點,有的新兵擔心排煙通道不夠嚴密,用太多的泥土擋住,自然也是不行的。
對於一些經驗老到的解放軍戰士來說,20分鐘不到就能修建一個做飯的無煙灶。
隨著戰爭水平的不斷提升,各個國家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也一直在發生改變。
以前打仗的時候,很多士兵只能吃吃乾糧,但現在有了預製食品,可以在特殊時期吃到各類菜系。
此類後勤物資可以透過無人機、運輸機、直升機等方式進行投送,非常方便快捷。
解放軍現在的後勤裝備日新月異,除了可以配備各類即食食品之外,還有大量的戰時炊事車。
這類炊事車就相當於一個移動的廚房,當中的各類裝置齊全,除此之外還不用擔心排煙問題。
一輛炊事車在一小時之內就可以滿足150名戰士的食物問題,比傳統的無煙灶要好很多。
這個時候可能會有朋友會問了,既然現在的解放軍戰士有了如此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真的還需要訓練無煙灶的技巧嗎?
答案是有必要,十分有必要,無煙灶這種東西不一定好用,但一定要會用。
複雜的戰爭
因為,即便是在現代化的戰爭背景下,戰場的複雜性仍舊超乎我們的想象。
我們雖然對自己的後勤補給有信心,但正所謂防患於未然,我們無法保證不會出現特殊情況。
萬一在特殊時候戰士們的後勤補給難以得到保障,就需要就地取材烹飪。
不管怎麼說,只要戰士們吃飽了,才有力氣和敵人作戰,所以無煙灶得建造技巧是剛需。
再有一點就是,炊事車並不適合在複雜的山地環境當中作戰,畢竟它的體型擺在那裡,無法像山地車那樣靈活越野。
當遇到山地作戰的時候,就需要戰士們隨身攜帶物資,若是遇到突防情況,物資可能會被拋棄,生火做飯成為必要的選擇。
再有一點就是,無煙灶簡單快捷,對於後勤的依賴性比較小,用途範圍廣泛,要比炊事車更加優秀。
總的來說,無煙灶作為解放軍應對突防情況的產物,即使是在現代化戰爭的新時代,仍舊是戰士們必備的技巧。
參考資料:
【1】中國軍網:《野外駐訓,看無煙灶生火演示》
【2】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體驗野外生存!這個旅新兵20公里拉練無一人掉隊
【3】解放軍日報:《進山拉練挖出野炊灶 老班長劉三寶凡事難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