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眾所矚目的珠海航展上,一架戰機的登場帶來了演出的高潮,它就是我國獨立研發的第五代戰機——殲-20。
可鮮有人知的是,這首國產空天戰機曾一度被人質疑不能量產,而限制它量產的條件,便是如今已耳熟能詳的材料:碳纖維。
碳纖維是一種質量輕,強度卻極高的無機纖維材料,一經問世便成為航天軍工等領域的重要資源,被視為“國之重器”。
然而,如此強大的材料卻因為日美等國的技術封鎖,一度與我國無緣。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這個困擾了我國40多年的難題才被解決。
這個人便是——陳光威。
不過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個造出“國之重器”的人才,竟然只是一個農民出身的“釣魚佬”。
在陳光威的記憶中,童年是充滿艱辛與苦難的。因為父親離家出走,陳光威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
陳光威的母親是一名老師,但只靠教書的微薄收入難以養活3個孩子,迫不得已之下,3個孩子被送到外婆家,而陳光威的母親則空出更多的時間打工掙錢。
為了養大幾個孩子,外婆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有時還帶著孩子一起去討飯,可即使如此也很難吃上一次飽飯。
幼年的陳光威過早的體會到了生活的艱難,而也正是這些磨難錘鍊出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1949年建國之後,陳光威的苦難日子才算堪堪結束。
從城裡教書回到家中的母親為了以後的日子,選擇了改嫁到別的村子裡。在這個名為王家欽村的新環境裡,陳光威曾屢受非議,被稱為“外鄉人”。
1951年,陳光威得以進入村裡建的小學讀書,一入校,便表現出過人的學習天賦和極高的讀書熱情。
他最喜歡讀的書還要屬《三國演義》,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對袁紹評價的那句話: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這句話也成了後來陳光威創業之路上的座右銘。
然而不幸的是,因為家庭的某些原因,陳光威失去了報考公辦中學的資格,也不能去參軍。
195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光威得以進入到一所農業中學半工半讀,深知機會來之不易,陳光威更加如飢似渴的學習。
他深信,只有不斷的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命運。
中學畢業後,陳光威早早的便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他先是搞起了養豬,沒用幾年便成了村裡的養豬一哥。
手裡有錢了,背也挺直了,陳光威也順勢為家裡添置了當時熱門的腳踏車、縫紉機,可羨煞了村裡不少人。
進入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的熱潮,陳光威開始帶著村民走上一條條致富之路。
陳光威一開始先是組織一些村民到城裡做建築工,本來都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結果幾個月下來,掙的比過去種一年莊稼都多。
那時的陳光威成了十里八村都有名的致富小能手。
1983年,陳光威被村民們推選為王家欽村的村長。
陳光威帶領村民們置辦了彈簧廠、服裝廠等一系列村辦企業,村民們也越來越富裕,生活越來越好。
如果照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陳光威大機率會成為鄉村致富的領軍人物,被人稱讚的優秀企業家,在鮮花和掌聲中度過下半生。
可一封來自上級的調令徹底改變了陳光威的下半生。
1987年,陳光威臨危受命到一家石化科研器材廠當廠長。
在旁人眼中,這可能是個好差事,但陳光威十分清楚沒有什麼比這個活“更爛了”。
彼時的器材廠,不僅欠的有70多萬的鉅款,甚至工人走的走、跑的跑,最後只剩下35人還在苦苦支撐。
沒錢、沒人、沒技術,倒閉只剩一步之遙。
面對這個爛攤子,陳光威沒有抱怨,只希望能留下玻璃纖維布的生產業務。
當時漁業發展迅猛,而玻璃纖維布正是漁具的重要原材料,陳光威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做出這一決定。
為了拿到訂單,陳光威不得不四處奔波尋求機會,在多番請求下,陳光威終於得到了環球漁具的加工訂單。
拿到訂單的陳光威,帶著僅剩不多的工人夜以繼日的進行趕工,在訂單完成,拿到工資的那一刻,很多老員工都感動的淚流滿面。
雖說廠子是慢慢被盤活了,但陳光威也明白,做代工並非是長久之計,更何況給環球漁具做代工時,利潤壓的極低。
於是,陳光威便有了做魚竿的想法:“像這樣做代加工又累又不掙錢,還是得發展高階產品!”
當時國內大多是做原材料加工的,一家像樣的魚竿廠都沒有。
主要原因還是沒技術,再加上裝置太貴,當時要想引進一條魚竿生產線,差不多要200多萬元,還是人家不要的淘汰貨。
可陳光威並沒有就此放棄,面對困難他選擇迎難而上。
沒錢、沒技術、沒裝置又該怎麼辦?那就自己學技術,自己造裝置。
對於只有初中文憑的陳光威來說,這是個極其瘋狂的決定,但他還是這樣幹了。
整整150多天的時間,他帶著技術團隊沒日沒夜的搞研發、研究圖紙。漸漸地,經他繪製的圖紙堆滿了半間實驗室,一個不懂技術的人,硬是熬成了半個技術專家。
終於,國內第一條釣竿生產線在陳光威手中誕生了,打破了釣竿依賴進口的歷史。
1988年,威海魚竿廠誕生。
同年10月,陳光威帶著他研發的玻璃纖維魚竿,參加了中國漁具博覽會。憑藉著自主生產的魚竿,陳光威久違的在同行面前風光了一把,不僅簽下了上千萬的訂單,還藉此讓魚竿廠走上了正軌。
1992年,陳光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威海光威集團。
1997年,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此時的光威魚竿已經成為了國內漁業界的大佬、全球最出名的魚竿生產企業之一,年產上千萬套魚竿。
光威魚竿也自此成為當之無愧的明星產品。
不過陳光威並沒有滿足於此,對於他而言,這只不過又是一段新徵程的起點。
雖然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一直都很不錯,但陳光威深知,只有不斷的更新技術、提高水平,才能不斷適應市場的風雲變幻。
他將目光放到了碳纖維領域。
這種質量輕、強度高的材料如果應用於魚竿上面,一定能為魚竿的效能帶來新的飛躍。
可是當時的中國並沒有掌握相關的碳纖維技術,這種技術在國際上一度被美日等大國壟斷。
為了自己的魚竿“大業”,迫不得已之下的陳光威只好再次低三下四的去找日本人談判,從他們手裡買材料。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陳光威的碳纖維魚竿生產都要看日本供應商的臉色,過分的時候,甚至還會以各種理由提價壓貨。
終於,忍無可忍的陳光威決定,哪怕廠子不要了,也要搞出自己的碳纖維。
“這個東西我們必須有,誰有也不如自己有。”
1998年,陳光威拿出全部資產,斥巨資從日本供應商那裡引進來一條碳纖維生產線。
可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陳光威也是經歷了層層調查,確定他真的只是一個普通商人,沒有軍方背景之後,日方才同意這條生產線的引進。
2004年,在經過5年的艱苦奮戰後,光威集團終於成功研發出自己的碳纖維材料,一舉打破了美日對中國長達40年的碳纖維技術封鎖。
就在這時,中國科技部的碳纖維課題組找上了陳光威。
原來就在前些年,國家重啟了碳纖維研發專案,但一直苦於碳纖維材料的量產問題。正當眾人愁眉苦臉的時候,一位愛好釣魚的科研人員卻意外發現了碳纖維材料製成的國產魚竿。
雖然從材質上看,確實不如國際領先水平,但毫無疑問它已經解決了量產問題。
死馬當活馬醫的研究團隊最終決定去這家魚竿廠瞧瞧。
然而考察得出的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根據專業分析,這些製作魚竿的碳纖維材料,其效能達到了T300級別,完全符合了軍工用品的標準。
在得知這是陳光威帶領企業研發的成果後,科技部的專家紛紛表示,希望他能幫助中國發展碳纖維事業。
陳光威也明白,自己就是一介做民用釣竿的“草夫”,想轉向去做國之重器,這注定是一條無比艱難之路。
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答應了。
碳纖維的開發難度遠超陳光威想象,每一次的裝置啟動都會有上百萬元的損耗,在最窘迫的時候,公司賬上甚至只有幾萬塊錢。
而比起資金上的問題,技術上的難關才是最令人頭疼的。
在研發困難的時候,陳光威經常半夜兩三點跑到工廠、研究室跟蹤研發進度,為了節約時間,吃住也都是儘量在廠裡解決。
就這樣,在經歷了數年的艱苦研究,投入了近40億的資金後,碳纖維技術終於有了較大突破。
2008年,陳光威和他的團隊成功實現關鍵碳纖維材料國產化。
在陳光威的帶領下,光威集團也成為了國內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之一,其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軍工等諸多領域。
2017年,光威集團於深交所成功上市。
令人惋惜的是,作為開創者,陳光威卻沒能看到這輝煌的一幕。
2017年4月,長期奮戰於碳纖維生產一線的陳光威,最終因勞累過度倒在了車間裡,享年75歲。
陳光威雖然離世了,但他所心心念唸的碳纖維事業卻從沒有被人所遺忘。
在這片泥濘的道路上,一直有人繼承先輩的精神,不斷開拓全新的道路。
時至今日,如今中國的碳纖維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2021年,我國碳纖維年產能達到6.34萬噸,佔世界總產能的31%,在碳纖維製造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NO.1。
2022年,國產碳纖維用量首次超越了進口量,在中國市場總需求量中佔比60%,是值得銘記,又取得輝煌成績的一年。
作為開創者的光威集團,也不忘發揚陳光威精神,不斷進行著大膽的變革與創新。
除碳纖維領域之外,光威集團還在積極利用自身的市場資源和技術優勢拓展其它相關產業,在複合材料和新能源等領域做出了獨特成果。
2023年,光威集團營收超25億,是國內名副其實的“碳纖維之王”。
回顧陳光威的一生,我們不禁為其讚歎。
一位農民出身的子弟,憑藉自身的智慧與努力,硬是闖出了一片天。他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是為中國碳纖維事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我國材料學界泰斗師昌緒稱讚陳光威:“你為民族爭了光”。
而陳光威也用一生去證明了何為“民族之光”,何為“企業家精神”。
一人光威,為中華開拓功勳;經天緯地,造商界偉業傳奇!
—END—
參考資料:
光明網:《值得為人所銘記的一道“民族之光”》
紡織服裝週刊:《追思陳光威,國產碳纖維產業化第一人》
最華人:《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製造了國之重器》
作者:西小琳
編輯:柳葉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