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臺灣“海巡署”巡邏艇在廈金海域對大陸漁船進行了暴力衝撞,致使兩名大陸漁民當場遇難。事件發生後,國臺辦多次嚴正要求臺方查明真相,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給兩岸同胞一個交代。隨後中國海警也宣佈在廈金海域開展常態化巡檢行動,中國海警船、海監船、漁政船等紛紛進入所謂“禁限水域”內,宣示“禁限水域”根本不存在。
在大陸強大的壓力之下,兩岸雙方代表在經過9輪談判之後,金門檢方對外宣佈將朝過失致死罪偵辦“2.14臺海巡署撞擊大陸漁船致漁民死傷惡性事件”,而臺“海巡署”也願做出道歉以及賠償。不過臺“海巡署”的道歉有個前提,那就是僅以書面形式道歉,不作公開處理,且經濟賠償名稱為“撫慰金”而非“賠償金”,對此大陸方面也做出了積極回應。然而當雙方進行下一輪談判,準備敲定具體的細節之時,臺“海巡署”卻突然變臉了,堅決否認此前的談判結果。
根據臺灣媒體報道,日前兩岸代表在金門浯江飯店舉行了第十輪談判,雙方閉門談了50分鐘後,大陸代表率先離場,各個面色凝重,對是否達成共識以及撫慰金額等問題均三緘其口,臺“海巡署”副署長許靜芝隨後離場時臉色鐵青,一語不發,可見此輪談判兩岸並沒有達成一致。雖然雙方並沒有公佈此次談判的細節,但是從臺“海巡署”隨後的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就可以看出臺當局最新的態度。
在記者會上,臺“海巡署”官員強硬表態,稱臺當局不會“書面道歉”,“海巡署”做法只是正常執法沒有不妥之處,不需要向大陸進行道歉。此外,臺“海巡署”還要求大陸應該“務實處理此次事件”,並拒絕歸還大陸漁民遺體以及漁船。可見此次事件在經過半個月的發酵之後,又回到了原點。不過兩岸代表又在當天下午進行了第十一輪談判,但談判過程僅歷時二十多分鐘就結束了,可見雙方已經到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地步。
綜合目前的資訊來看,兩岸在“道歉”以及“追責”問題上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大陸要求臺當局道歉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而臺方則認為自己“沒錯”,無需道歉,更不用追責。那麼為何臺“海巡署”會這麼快翻臉呢?
筆者認為,臺“海巡署”之所以會翻臉,主要是由於以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中國大陸執法力量在廈金海域的執法行動並沒有讓臺“海巡署”感到太大壓力。在事件發生之後,中國大陸海警、海監、漁政等公務船相繼駛入金門水域,一度與臺“海巡署”船隻發生對峙,然而雙方並沒有發生摩擦,中國大陸公務船並沒有太過於靠近金門島,並沒有完全取締臺“海巡署”在金門的存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臺“海巡署”感覺大陸的執法並沒有觸及其命脈,因此才會快速翻臉。
第二,在第九輪談判過程中,臺當局利用“書面道歉”為誘餌可能看出了大陸急於解決問題的心理,這讓臺“海巡署”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在臺當局提出“書面道歉”以及“撫慰金”之時,大陸代表並沒有言辭回絕,這可能讓臺當局看出了大陸有讓步的可能,因此直接來了一個大翻臉,逼迫大陸代表做出更大讓步。
第三,臺當局再賭中國大陸不會武力收回金門等外島。目前事件已經發生了半個多月,中國大陸對金門水域的行動僅限在執法層面,解放軍並沒有介入,這就給了臺當局一種錯覺,認為即便臺方不認錯、不道歉、不追責、不賠償,大陸依舊無法拿金門怎麼樣。
第四,臺當局想利用拖延手段消耗大陸的耐心,進而平息此次事件。兩岸談判之所以會進行這麼多輪談判,主要是因為臺當局毫無誠意,反覆無常,其就想利用時間消磨大陸方面的耐心,讓大陸主動降低要求,進而讓這件事情翻篇。
然而臺當局顯然是低估了大陸解決此次事件的決心,就在臺當局翻臉之際,大批解放軍軍機越過所謂“海峽中線”,逼近淡水。
根據臺灣防務部門的統計,自2月28日上午6時至29日上午6時,解放軍19架戰機以及7艘戰艦持續在臺灣周邊活動,其中9架戰機飛越所謂“海峽中線”,距基隆約43海里。對此,臺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分析稱,解放軍戰機距離淡水只有23海里,僅需1分鐘即可到達臺灣“領空”。張延廷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判斷,是因為淡水更靠近臺灣海峽,距離基隆約20海里,因此解放軍戰機已經到達距離淡水僅23海里的空域。
要知道解放軍現役殲-16以及殲轟-7A等重型戰機可以攜帶遠端對地攻擊彈藥,可對上百公里外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在臺灣海峽上空即可完成對臺島重要軍事目標的打擊,甚至可以執行“斬首”行動。因此解放軍戰機出現在距離淡水23海里的空域,無疑是對臺當局的嚴重警告,如果臺當局不妥善解決當前事件,那麼解放軍勢必會採取必要的行動。
筆者認為,既然臺方翻臉,毫無誠意,我們也沒有繼續談的必要了。接下來我們的海上執法力量可以帶著漁民進入金門島1海里內,將金門團團圍住,看看臺“海巡署”是否還敢露面,只要其船隻出港,我們就應該進行反制,取締其在金門水域的執法權,只有這樣才能讓臺當局反思自己的惡劣行徑,我們的要求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