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福建一艘漁船在金門海域遭到中國臺灣省海巡署暴力驅趕,致使中國漁船傾覆,該事件造成2名漁民死亡,性質十分惡劣。
事件發生後,雙方進行了十多輪的談判磋商,然而臺灣方面蠻橫無理,不僅不想道歉,一方面派出更大噸位的海巡船,另一方面又進行軍事演習,公開宣稱是為了防止突發事件。
臺灣方面的囂張態度,令每個中國人都非常氣憤,很多人都發出了靈魂拷問:中國為何不動武?
美國政客希拉里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不打仗,我們建設這麼好的軍隊幹什麼?
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就為了應付任何威脅和挑戰,抑制任何蠢蠢欲動的敵人。
中國為何不動武?其實一位美軍四星上將已經說出了原因,這位四星上將便是曾經的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克·米利。
馬克·米利是一名高學歷的軍官,擔任過美軍的師長、軍長,參與過多場戰爭,對美軍非常瞭解,對世界局勢也有自己的見解。
這位退役的四星上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臺灣問題時認為:“中國大陸非常理性,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到現在仍然不選擇使用軍事力量。”
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大陸只要裡子,並不怎麼看重面子,中國大陸在漁船事件中已經佔據了主動,正在對中國臺灣實施切香腸的戰略。
切香腸戰略也就是漸進式戰略,這一說法是德國人提出來的,因為德國的香腸直徑通常都比較粗,食用時每頓切下幾片,直到把整根香腸吃完。
這一戰略雖然是德國人提出來的,但是發揚光大的卻是美國人和俄羅斯人。
美國剛立國時只有很小的一塊地盤,也就是東海岸的13州,但是美國人就像貪吃蛇一樣,不斷開拓疆土,不斷向周邊和海外擴張,如今的美國比剛立國時大了7倍。
另一個是俄羅斯,剛開始的俄羅斯只有很小的一塊地盤,此後的俄羅斯不斷向周圍擴張,如今已是世界領土第一。
切香腸戰略具有三個明顯的優勢:
一是可以避免直接衝突,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東海釣魚島方向,剛開始中國是比較被動的,但是日本挑起釣魚島危機後,中國立即跟進,海警力量常態化巡航釣魚島,同是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不斷壓縮日本在東海方向的戰略空間,有效地改變了我們的戰略態勢,同時我們也沒有和日本引起直接的衝突,這保證了中國經濟十多年來的高速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我們和日本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會怎麼樣?其他方向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肯定被打斷了,我們的國家實力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水平。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戰略是非常成功的。
二是在面子上沒那爽,但是得到了實惠。比如在中印方向上,我們對印軍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們並沒有利用自身的實力和印度硬拼,我們利用比較柔和的方式,有效地改變了中印邊境的戰略態勢。
美國最想中國和印度動武,這樣就可以遲滯中國的發展,而中國利用切香腸的戰略,不斷壓縮印軍的活動空間,印軍的每一次挑釁,換來的都是退後幾步,我們利用印軍挑釁的機會改變了戰略態勢。
三是切香腸戰略,可以在輿論上爭取主動。從目前的輿論來看,我們是主動的,中國臺灣是被動的,一旦我們採取激進的做法,發動武力攻擊,在輿論上可能會陷入被動。
從目前來看,我們一邊談判,一邊派軍方和海警把該做的事都做了,我們在金門海域實現了常態化的執法,我們的戰機不斷跨越所謂的臺海中線,臺軍的行動空間被大幅度壓縮。
現在很多人為雙方多次談判失敗而擔憂,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我們的實力可以碾壓對方,著急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我們,我們可以利用臺灣的拖延,形成輿論、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的優勢,為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奠定基礎。
如果臺獨分子死不悔改,非要在一條路上走到黑,那麼我們動用武力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就有了有利的態勢,有了這個大勢,即使美軍想幹涉,美國的盟友也不一定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