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6年六月老蔣公然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全面內戰開始,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短短三年時間,就丟掉了江山。
老蔣沒有想到,教員沒有想到,美國也沒有想到,為什麼短短三年的時間,軍事上全面佔據了優勢的蔣介石,江山易主,實在是令人費解。
這裡面固然有人心向背的因素,也有情報戰的失敗,也有經濟政策不得人心,但都不如戰場上的失敗讓人覺得愕然。
我認為老蔣失敗有四個主要的原因。
戰略錯誤
當日本人投降以後,蘇聯也要撤出東北,此時東北形成了政治真空。無論老蔣的部隊,還是我方的部隊,都想第一時間能夠佔據東北。
老蔣和教員同時看出了東北的重要性,兩邊都加大馬力,不遺餘力地往東北調兵遣將。
我方派出了2萬名幹部,以及抽調各個根據地,十多萬精銳部隊前往奔赴東北戰場。
而老蔣也動用一切運輸工具,全面運送部隊,搶佔東北,這裡面不但有新一軍、新六軍、52軍等國軍十大主力的三支,也有71軍、60軍這樣的一流部隊,可見老蔣對於搶佔東北,他在內戰爆發的初期,也是盡了全力的。
但是老蔣對東北的戰局,還是估計不足,決心不夠,一直沒有形成碾壓式的優勢。
無論是在1946年還是到1947年,蔣的部隊最多隻和東北民主聯軍的部隊基本相當,而沒有形成絕對碾壓之勢,到後來更是兵力遠遠少與林彪,這導致了東北的最後易手。
假使老蔣當時看出了東北的重要性,為杜聿明再加派兩到、三個軍的主力部隊,打過鬆花江去,佔領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城市,把東北民主聯軍壓縮到一個狹小的地帶。
注意,我這裡說壓縮到一個狹小的地帶,而沒有說能夠全殲東北民主聯軍,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在東北民主聯軍,被壓縮到一個相對狹小的地方以後,蘇聯一定會出手。
一個強大的中國,無論是蘇聯和美方都不願看到的。一旦東北民主聯軍明顯不支,或者說將要全軍覆沒之際,蘇聯人一定會出手阻止,讓蔣介石不能派出軍隊全面殲滅,東北民主聯軍。
但是當部隊被壓縮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範圍內以後,東北民主聯軍將難有大作為。
因為東北本身就地廣人稀,一旦被壓縮到東北的東北部以後,那裡的人口更加稀少,而且還有土匪橫行,東北民主聯軍即便有蘇聯人的支援,但沒有足夠的兵員,也難以獲得足夠的物資,想展開反攻,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到那時候,老蔣在東北戰場佔據了絕對優勢,以後就可以抽調兵力用在中原戰場。
到那時,無論粟裕、徐帥再怎麼能打,在蔣方絕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還是會步步被蠶食,將面臨極其困難的情況。
越權指揮
蔣在日軍士官學校進修過,一直自詡是個戰爭天才,可是他的戰場指揮能力實在是堪憂。
事實證明,他不具備軍事指揮的能力,借用林彪評論胡宗南的話,如果胡宗南最多能當個團長的話,那麼老蔣最多也就是指揮一個連隊的材料。
蔣在北伐戰爭中,他因為戰敗,差點羞愧自殺,幸好被陳賡救起,這才逃出生天。龍潭大捷的時候,蔣介石當時下野,又沒有在軍中,也不是他的功勞。
中原大戰的時候,蔣之所以能夠取勝,不是因為他打的好,而是他的展開了金元外交,用銀彈吸引敵方的將領投誠,這才獲得了勝利。
但老蔣偏偏又喜歡越級指揮,無論是在北伐戰爭中,還是在中原大戰,亦或是在後面的抗日戰爭中,他都喜歡越級指揮。
所以李宗仁在臺兒莊大戰之前,才向蔣介石提出一個要求,要求他不能直接指揮,李宗仁所管轄的部隊,蔣答應了李宗仁,這才有了李宗仁後來的臺兒莊大捷。
可是老蔣這個毛病卻一直也改不掉,在解放戰爭時期更是尤甚,甚至以一個堂堂統帥,越級指揮到師一級的作戰單位。
他根據什麼指揮部隊呢?他根據的無非就是一些短短几行字的電文,一個高高懸掛的作戰地圖,和幾個自詡為天才的高參。
更離譜的是,他最信任的高參劉斐,又是個臥底。有這樣的高參支招,老蔣又愛越級指揮,這焉能不敗?
我真的佩服劉斐,這樣一個每出主意都會讓老蔣打敗仗的人,老蔣怎麼還能信任他?真是讓人想破腦袋也想不透。
這就像你在打麻將,旁邊有個人一直給你支招,支的每一招都是錯的,你一把沒胡,最後你卻不怪罪他,這讓人匪夷所思。
老蔣喜歡越級指揮,那他手下的將領必然不能是桀驁不馴,不聽指揮的主,所以老蔣選定的一方主帥,都是唯命是從的人。
像徐州戰場的劉峙,東北戰場的杜聿明,西北戰場的胡宗南,這些都是絕對服從他的將領。
像杜聿明在軍事上,也是很有能力的。可是他不敢不服從,恩師老蔣的命令,多次違心,明知道錯誤也要不折不扣的執行老蔣的將令,所以你說他指揮作戰能不失敗嗎?
老蔣手下的這些將領們,有時候明知道老蔣的指揮是有問題的,卻又不敢違拗他,而且心中也不免在想,有些沒有絕對把握的事情,就不敢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了。
畢竟軍隊是老蔣的,一旦自己指揮失敗,要承擔責任,而聽老蔣的指揮,即便日後失敗了,老蔣也怪不得其他的人,所以都對老蔣唯命是從。
這也導致老蔣,在各個戰場上一敗再敗,最後到了終於無可再敗的地步,退入了臺灣,才算告一段落。
好大喜功
老蔣還有個弱點是好大喜功。在解放戰爭初期,老蔣想用自己的絕對優勢兵力,碾壓各個解放區,所以他把部隊攤開使用,想在每一個戰區,都以絕對兵力碾壓解放軍,實施壓倒性的勝利。
可惜事與願違,先有劉帥的定陶戰役,又有粟裕的蘇中七戰七捷。就這樣打了一年,老蔣兵力消耗極大,在第二年的“剿匪”過程中,不得不採用重點進攻的方式。
但老蔣無論是全面進攻也好,重點進攻也好,都以攻城略地為主,而不是以殲滅敵軍主力為主。
在解放戰爭初期,老蔣在東北先後攻佔了瀋陽、長春等大城市,在晉冀魯豫攻佔了集寧,又佔據了華中根據地的兩淮,到後來,他還攻下了延安,自以為已經把勝利牢牢掌握在手中。
孫子兵法有云,“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老蔣看似表面強大,其實佔據的地方越多,他的兵力分攤的越多,最後導致哪兒哪兒的兵力都不足。
就比如佔領延安,為了怕我軍奪回,就不得不派重兵把守。而延安本就是一個極其貧乏之地,養活不了那麼多部隊,這就得從外面給部隊運送糧草,而押送糧草又要派出大量軍隊護送。
這些都極大的限制了蔣軍兵力使用,使機動部隊不足,也在物資上造成極大的供應困難,加大了本方的壓力。
老蔣的好大喜功,手下的將領們自然都趨之若鶩,謊報軍情,謊報戰果成了習慣,按照蔣軍的戰報來看,那華東野戰軍已經被消滅了好幾回,彭總的部隊也被消滅好幾回了。
可是戰報都是假的,這也導致蔣被這些戰果迷惑,就像萊蕪戰役,蔣就是以為華東野戰軍已經潰不成軍,所以才讓李仙洲大膽進兵,王耀武雖知不妥,但是也不敢違拗蔣介石的軍令,才讓整整五萬人成了甕中之鱉,被華野三天吃掉。
再說一點題外話,在萊蕪戰役中,大家都以為46軍軍長韓練成,韓練成的出逃,使46軍失去指揮,才是萊蕪戰役失敗的主因。其實韓練成雖然造成了46軍的一定程度混亂,但在戰役中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正因為韓練成掌握不了46軍,所以他才孤身逃走,如果他能真正掌控部隊,就實行戰場起義了。
這也是他敢回去見蔣介石的主要原因,因為蔣介石派他去打入桂軍之中,他掌握不了46軍這支桂軍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萊蕪戰役的勝利,不能歸結到韓練成身上,是粟裕誘敵成功,才完成的戰役勝利。
軍紀不嚴
老蔣還有一個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他軍紀不嚴,對於犯了錯誤,不用力殺敵的將領處置不嚴,導致他的軍紀愈發敗壞,各個派系,也越來越尋求自保,使軍隊的戰鬥力繼續下降。
就拿孟良崮戰役來說,本來李天霞的八十三師離張靈甫的七十四師,不過五六十華里,完全可以全力進攻,突破阻擊陣地靠近七十四師,這樣華野再想殲滅七十四師,就會極其困難。
甚至也有可能導致,華野殲滅七十四師的計劃失敗。那樣的話,不但不能剿滅七十四師,反而容易被蔣軍團團圍住,實現張靈甫的中心開花戰略。
可是李天霞卻因為和張靈甫私人恩怨,而不全力去救張靈甫,只派了一個連去聯絡,還丟失了戰略要地垛莊,張靈甫最後在孟良崮被全軍被殲,李天霞要負主要責任。
面對李天霞這種因個人私怨,而不顧友軍死活的將領,本應軍法處置,執行槍決。就像在抗日戰爭中殺韓復渠一樣,起到震懾作用。
可是蔣介石卻礙於各方面的壓力,對李天霞從輕處置,革職了事。
陳誠在東北戰場,上任不到半年,就把東北戰場弄的不可收拾,面對軍隊一片要求處置陳誠的聲音,蔣對陳誠也是沒有實質處理,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因為軍令鬆弛,也讓其他將領不肯為他賣命。這樣的部隊軍紀不嚴,焉能不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