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肖沒吃蒜
編輯| 哆啦B夢
勝利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獲得的,解放戰爭中我黨之所以能夠戰勝國民黨,除了人民的支援外,就是依靠堅韌的作戰意志。不可否認的是,國民黨軍中一些將領還是有著真才實學的。
宋希濂必然是其中之一,他作為國軍的高階將領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其晚年時卻經常提及解放戰爭時他的一場敗仗,甚至是津津樂道。
軍人以勝利為榮,宋希濂為何卻對自己的這場敗仗引以為豪呢?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解放戰爭剛開始時,國民黨大規模的對共產黨用兵,打瞭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但後來隨著戰事的深入,解放軍開始了全面反擊,國民黨的局勢變得越發被動。
尤其是“三大戰役”過後,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已經土崩瓦解,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依舊奢求翻盤的機會,為共產黨解放全國的程序製造麻煩。
為此蔣介石甚至透過下野的方式來麻痺黨中央,但他的這些表面功夫很快就被黨中央看穿,畢竟許多國民黨的要害部門依舊還是蔣介石的人的在把持著。
之後美國減少了對於蔣介石的援助,他們甚至轉向扶持李宗仁與蔣介石對抗,蔣介石變得腹背受敵。眼看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又動起了與解放軍談判斡旋的心思。
黨中央再度看透了蔣介石這不過是緩兵之計,其目的是繼續維持他在中國的獨裁統治,於是為了使全國老百姓脫離壓榨的苦海,解放軍加大了攻勢,國民黨也再度潰敗。
最後蔣介石逃往了臺灣地區,但他此時依舊賊心不死,想出了一個計策阻礙我國統一大策。他電令宋希濂與胡宗南率領所屬部隊,分別向我國西南地區挺進。
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做,實際上是為了達成他的戰略構想,他想建立起西南割據地,與東南方向的臺灣成掎角之勢,為他以後反攻大陸的痴心妄想提前做好規劃。
西南地區地勢複雜,易守難攻,按蔣介石的構想只要他們退到西南地區,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延緩我軍的攻勢,為其日後重返中原奠定基礎,但現在的蔣介石也著實是無可用之將。
此時手中有部隊且有一定能力的將領只剩胡宗南與宋希濂,胡宗南他是不抱太大希望的,此時他能依仗的也只有宋希濂了。宋希濂在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優異,是當時的抗日名將。
他現在麾下還有10萬的兵力,再加上胡宗南的軍隊,他們可在四川地區集結超過30萬的部隊。但宋希濂深諳兵法,他知道憑藉這30萬部隊是萬萬不能阻擋解放軍的,沉思許久之後,他主動找了胡宗南。
按宋希濂的想法與其在四川攔截解放軍,飛蛾撲火,乾脆率領軍隊撤到雲南以及緬甸一帶,深入西南腹地,再圖反攻。兩人在商定之後,專門向蔣介石做了彙報。
蔣介石想也沒想的就拒絕了,這與他割據西南,再圖中原的戰略構想大相徑庭,撤到滇緬一線,那豈不是放棄了四川,還談什麼割據西南,如何反攻大陸,在蔣介石的堅持之下這個計劃也最終流產。
在此之後,我軍繼續加大對西南地區的攻勢,宋希濂節節敗退,連丟數城之後,軍隊損失殆盡,向雲南西昌一帶逃跑。1949年12月,宋希濂在大渡河被我軍俘虜。
在接受改造期間,宋希濂徹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共產黨才是那個能夠真正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富強的政黨。他們信仰堅定、為民著想、且廉潔自律,這些都是國民黨望塵莫及的。
正是因為如此,宋希濂明白國民黨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於是他下定決心積極接受改造,爭取早日獲得特赦,為建設國家也出一份力。在此期間他與老同學陳賡還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
陳賡並沒有因為宋希濂的俘虜身份而對其有絲毫的輕視,並表達了希望宋希濂好好接受改造,早日出獄,他們再敘友誼的想法。最後宋希濂在1959年獲得特赦出獄。
特赦後,宋希濂剛開始從事了一份文史專員的工作,生活條件也不錯,但面對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他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再加上他的兒女們都因為躲避戰亂去了美國定居,讓他在國內倍感孤獨。
因此在中美建交之後,宋希濂也去了美國定居,享受子孫繞膝的晚年生活去了。宋希濂開頭所說的他的那場引以為傲的失敗,正是在這期間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的。
宋希濂的一生中許多的重要時刻,但1949年對他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年,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之一,若當年自己率30萬人去了緬甸,後果將會是前所未有的嚴重,自己也不免成為歷史罪人。
征戰一生的宋希濂最終於1993年在美國去世。他的一生是幸運的,最起碼他那個足以影響他一生的決定,沒能實現,他也避免了一場歷史的譴責。
但讓人意外的是,當時還真有一支部隊去了緬甸,當時國民黨全線潰敗,李國輝帶領他的團逃到了緬甸境內,在擊敗緬甸軍隊之後,長期割據,並在此處紮根。
他們割據的這個地方,後世更喜歡稱之為“金三角”,“金三角”臭名遠揚,我想不必過多贅述,如今依舊是危害周邊幾個國家人民安全的罪魁禍首,其威脅可見一斑。
結語:
1949年對於宋希濂來說既是幸運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在戰場上的失敗,使其淪為了階下囚;幸運的是滇緬計劃差一點讓他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最後他卻避免了。
祖國的統一大勢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並不會因為某個地區或是某個人而有絲毫的停留,這一點已是必然。
參考文獻:文史天地-劉旭《宋希濂一生中的幾個重要瞬間》;
紅巖春秋-任永松《浴血馬頭山》。
黨史文苑-王永春《逃緬蔣軍反攻雲南失敗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