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極鐵錘
中美兩國的五代機已開始進入數量大比拼階段,在殲-20傳出數量突破300架的同時,美國五角大樓也宣佈,“閃電”戰機(F-35)在經歷一系列挑戰後開始進入“全速量產”階段,預計未來洛馬公司每年將會生產超過150架“閃電”戰機。
美國國內對於“閃電”戰機的全速生產可謂是期待已久,但由於種種客觀原因,“閃電”隱身戰機一直未能進入全速生產模式。在當下的“大國競爭”時代,美國對於“閃電”戰機全速生產的期望是越來越大,美國迫切需要擁有足夠數量的“閃電”戰機以應對當前的地區挑戰。
那麼當前中美五代機數量正處於一個什麼階段呢?它會對於未來中國周邊局勢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中美五代機數量大比拼。
(一)在2024年之前,“閃電”戰機問題太多,一直未能進入“全速生產”模式
長期以來,讓“閃電”戰機能夠全速生產一直是美國軍方最期盼的一件事,但在過去,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閃電”隱身戰機的全速生產似乎成了一種奢望。早在2019年時,《環球時報》就曾披露,由於聯合模擬環境出現了問題,“閃電”隱身戰機的全速生產工作只能向後推遲到1年多,預計到2021年才能恢復“全速生產”。
儘管當時美國空軍已經開始大量採購“閃電”戰機,而且還向很多盟國推銷並交付“閃電”戰機,但這款戰機身上的問題畢竟太多了,在這些問題沒有徹底解決之前,美國軍方不敢讓洛馬公司全速、飽和生產。如果盲目生產的話,將來面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到了2021年,當外界認為“閃電”戰機的問題已經解決,能夠全速生產時,意外再次出現了,據環球網報道稱,受當時的“新冠疫情”影響,美國的“閃電”隱身戰機的全速生產計劃再次遭到推遲,而且與上次相比,這次凸顯出的問題似乎更嚴重。上次還明確給出了一個時間點,只是推遲到2021年,而這次則屬於“無限期”推遲。從這一細節用詞上也可以看到,2021年,“閃電”戰機的生產、測試工作一定遭遇到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根據當時的資料統計,在已交付的“閃電”戰機中,僅僅只有51%還適合飛行。言外之外,剩下的戰機已經都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51%,這可是到了一半的比例,不得不說,“閃電”戰機的毛病看來可真不少。當時媒體還特別提到:五角大樓在調查後發現,美國以及其他8個盟國所使用的“閃電”戰機竟然存在871個缺陷,而這些缺陷已經影響到了“閃電”戰機的正常作戰。
這可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也是很嚴重的事件,如果這些戰機帶著缺陷起飛作戰的話,最終遭遇意外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不慎被擊落,美國“閃電”戰機的神話毫無疑問將遭遇致命的打擊。
對美國而言,“閃電”戰機主要對外發揮兩種很關鍵的作用:其一,作戰與威懾,對於實力相近的大國,像中俄,自然是以威懾為主;而對於其他地區性的對手,美軍更注重的是實際作戰。
目前全球早已進入到了“五代機時代”,對美國軍方而言,當前的“閃電”戰機已經成了他們最大的依仗。雖然外界在提起美國的五代機時,除了想到“閃電”戰機時,還會想到“猛禽”(F-22),而且外界普遍認為,“猛禽”戰機的作戰效能可要比“閃電”戰機更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猛禽”戰機雖然很強,但它的造價太貴了,美國人自己都吃不消,最後在生產187架後,直接關閉了這款戰機的生產線,也正是因為廠家早已停產,現在美國空軍想維護“猛禽”戰機總是面臨一定的挑戰。
此外,“閃電”戰機雖然在技術關鍵指標上落後於“猛禽”,但“閃電”戰機的用途更多,生產成本更低,作為後發產品,它所採用的電子、通訊技術要比“猛禽”戰機領先很多。
從2006年首度試飛至今,“閃電”戰機自身的問題仍然大量存在,這讓美國政壇內部對於“閃電”戰機的詬病非常大,甚至就連美國國會內部對於這款戰機的抨擊聲也從未間斷過。但現實情況卻讓美國軍方不得不捏著鼻子繼續用“閃電”戰機,如果不用“閃電”的話,在“猛禽”停產的背景下,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而且中國已經研發出了殲-20,並且正大量列裝,而俄羅斯則研發出了蘇-57,所以在此背景下,美國人只能繼續修改這些缺陷,爭取早日進入“全速量產”階段。
其二,“閃電”隱身戰機可是美國軍工的“金字招牌”。“閃電”戰機的研發成本非常高,美國在研發之初,考慮到成本的因素,還特別拉上了幾個盟國一同研發,付出了這麼大的成本,美國自然需要把本給撈回來。
此外,軍工貿易歷來都是一項很特殊的貿易,它所帶動的是雙邊關係,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會影響到地緣政治的走向。所以美國需要用“閃電”戰機的外銷在軍火市場上大賺一筆,更需要用它來鞏固與盟友之間的關係,並在某種程度上撬動地緣政治。
(二)日前美國軍方宣佈,“閃電”戰機進入“全速生產”模式,年產量有望突破150架
不過話又說回來,3年過去了,美國“閃電”戰機什麼時候能夠達到“全速量產”的階段呢?
日前美國《空軍與太空軍》網站釋出了一篇報道,美國副防長拉普蘭特正式宣佈,“閃電”隱身戰機進入全速生產階段,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看起來,“閃電”戰機過去所遭遇的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
這篇報道的題目很有意思“終於:熬了23年,F-35進入全速生產”。23年?看來美國對“閃電”戰機的全速生產是期盼已久。
文章是這麼說的:在過去4年的時間中,由於難以將F-35與“聯合模擬環境”整合在一起,“全速生產”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聯合模擬環境”是一種兵棋推演系統,可幫助飛行員為給定的戰爭場景找到合適的平臺和武器組合。對美軍飛行員而言,這是一個特別關鍵的系統,它能夠在戰時環境下提供一個重要參考,當然它也是這次“閃電”戰機對外軍售的一個亮點。而這一系統障礙直到2023年9月份才徹底得以解決。
拉普蘭特在新聞稿中表示,經過“閃電”戰機聯合專案辦公室的努力,“閃電”戰機過去所遭遇的挑戰和難題都已經徹底解決,戰機的可持續性,互操作性和殺傷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現在它正變得非常穩定而又靈活,這對美軍和盟國軍隊戰力的發展而言是一個里程碑事件。
拉普蘭特還特別表示:現在應該關注“閃電”戰機的未來作戰,而並非再關注它的“過去”。洛馬公司的副總裁格雷格·烏爾默預測:當進入“全速量產”階段後,至少在未來五年內,“閃電”戰機有望每年實現156架飛機的穩定生產目標。
156架?這可是一個不小的生產目標,不過對美國而言,每年156架的年產量似乎也無法應付當前的需要。根據美國《空軍與太空軍》網站的說法,截至目前,“閃電”戰機的總生產數量已經達到1000架,按照計劃和估算,未來總生產數量要超過4000架,其中美軍自己就訂購了2400架,剩下的則來自於盟國的訂單。
如果按照這些資料做一個計算的話,即使開足馬力,按照156架的年產量進行計算的話,洛馬公司完成所有的訂單交付至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而且對美國而言,當下確實很需要“閃電”戰機早日實現“全速生產”,因為美國現在遭遇的地區挑戰正變得越來越大。俄烏衝突讓歐洲局勢持續緊張,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達到了最低點,為了加強對俄威懾,很多歐洲國家要麼加購“閃電”戰機,要麼開始採購“閃電”戰機,此外,美國也需要在歐洲方向加大“閃電”戰機的部署,所以歐洲地區對“閃電”戰機的需求量很大,而且還很迫切。
由於加沙衝突的持續、胡塞武裝在紅海不斷“襲船”,中東地區再次成了世界熱點地區。在此背景下,美國也需要向中東地區加大“閃電”戰機的部署。
不過相對於中東地區,印太地區對“閃電”戰機的需求同樣也非常大,臺海、南海局勢正變得持續緊張,如果再加上半島局勢,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需要投放的“閃電”戰機數量則更大。此外,有一個細節還不容忽視,與歐洲國家不同,在西太平洋地區,有能力採購“閃電”戰機的美國盟友數量其實很有限,查來查去,恐怕也僅僅只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
最終恐怕美國自己不得不向該區域投放大量的“閃電”戰機,而且對美國而言,相較於歐洲和中東,西太平洋地區的挑戰似乎更大,要知道,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對手可是沒有五代機的,俄羅斯雖然研發出了蘇-57,但裝備數量很有限;而在亞太地區不同,中國不僅早已研發出了殲-20,而且還正大規模量產、列裝。因此綜合分析的話,美國需要在西太平洋部署大量的“閃電”戰機,如果再加上盟友和其他地區的戰略需求,也難怪美國會對“閃電”戰機的“全速量產”翹首以盼。
(三)殲-20數量也在猛增,據稱已經達到了300架
一般在提及美國“閃電”戰機時,外界普遍會想到殲-20,在當今世界,能夠與“閃電”戰機相抗衡的恐怕也只有殲-20.俄羅斯雖然有蘇-57,但這款戰機的爭議性很大,它的隱身效能並不佳,而且它的生產數量有限,無法與大批次的“閃電”戰機相比。
而殲-20則不同,它不僅卓越的隱身技術,更有大規模的量產、列裝,更重要的是,未來“閃電”戰機與殲-20存在戰場直接交鋒的可能性。
臺海局勢被認為是最可能引發中美直接衝突的爆點,戰時美軍是否會介入,美國一直給予很“模糊”的回答,他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如果真到了戰時美軍直接介入臺海的話,西太平洋上空非常有可能會出現中美戰機直接交鋒的場景,五代機之間的對決很有可能是其中的名場面。
因此一直以來,外界一直很重視殲-20與“閃電”戰機的戰力比拼。在比拼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那就是數量。現在“閃電”戰機準備要“全速量產”,那麼當前殲-20的生產量又是多少呢?
殲-20的數量一直是一個謎,畢竟官方也很少公佈這樣的資料。去年保加利亞“軍事網站”曾披露:根據他們的預估,殲-20的服役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猛禽”戰機的數量,達到了200架。
2023年10月,臺灣“獨家報道”網站曾做過這麼一個預估:大陸殲-20戰機的產量暴增,3天造一架,預計年產量能夠達到120架。不過臺媒特別強調,這只是他們的預估,考慮到當前大陸仍然在生產其他戰機,120架應該是一個較高數字的評估,真實情況可能要比這一數字略小。
今年3月10日,臺灣《中國時報》釋出了一個評估,當前殲-20的列裝數量很有可能已經超過了300架,年生產量為100架。
根據臺媒的說法,過去殲-20的生產數量一直很受限,成飛公司除了要生產殲-20外,還承擔著生產殲-10C戰機的任務。2022年,成飛公司把殲-10C的生產線轉移,而且還新增了最先進的脈動生產線,到了2023年,成飛公司共有4條脈動生產線,而且他們全年都在全力加速生產,預計年產量有望達到100架。
看到這一數字,估計有朋友可能要質疑了:中美兩國的五代機數量差距太大,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殲-20在面對美軍的“閃電”戰機時沒有優勢,畢竟數量在那裡放著。
如果這麼想那可就錯了,殲-20與美國“閃電”戰機承擔的作戰不同。美軍的作戰任務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它的“閃電”戰機需要做全球部署。此外,如果再考慮每年還要向盟國交付一定數量的“閃電”戰機,其實美軍每年能夠獲得的“閃電”戰機數量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解放軍與美軍不同,其主要戰略是“專守防衛”,準確地說,未來殲-20的作戰範圍僅僅是在中國周邊,再擴大的話,無非是西太平洋。如果把中國殲-20數量與印太地區的美軍“閃電”戰機作對比的話,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會是另外一個。
此外,別忘了,除了殲-20外,當前中國還在研發殲-35,未來如果再加上殲-35艦載機的數量,應對美軍的“閃電”其實並不存在大問題。去年臺灣“獨家報道”網站曾做過一個評估:從過去殲-20戰機的接收記錄來看,殲20戰機一年接收50架左右,這就已經足夠大陸空軍的需要。
隨著美國的“閃電”戰機步入“全速生產”模式,解放軍的殲-20裝備數量可能達到300架,未來西太平洋上空中美五代機之間的遭遇很有可能會變得非常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