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餘年時間,對解放軍來說是實現了飛速跨越的一段時間,陸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的武器裝備水平發展之迅速、提高之猛烈,讓全球為之側目,特別是各種型號的國產武器裝備,快速替代了曾經的新銳進口裝備。
可是這國產貨的質量都數量上來了,讓不少之前打主力的俄製裝備地位尷尬,比如海軍的051C型驅逐艦和空軍的蘇-35SK戰鬥機,曾經都是新銳主力,現在都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意思。倒是陸軍似乎沒有被困擾太多,依然在批次購買最新的米-17Sh直升機。海陸空對俄製產品的不同評價,倒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新中國建立後,解放軍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基本依靠蘇聯提供武器裝備,但國產化的努力從未放鬆過。例如50年代從仿製米格-17的殲-5殲擊機,仿製T-54A的59式中型坦克起步,新中國盡力按照蘇聯的模式和標準,初步建立一套國防工業體系。
這套工業體系雖然稚嫩,但總體上來說意義重大,首先解決了工業化基礎這個問題,其次確保解放軍裝備水平沒有被全球甩下太多的同時,可以做到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並因地制宜進行創新和改進。
工業化,特別是國防工業現代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技術和工藝都是需要底蘊的,一口吃不成個胖子,而且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國際地緣格局的變化,美蘇同時對中國進行制裁和封鎖,在這段時間裡,國防工業逐漸被拉開距離。
80年代外部環境開始有改善後,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高新技術裝備,除了少部分來自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的產品,來自蘇/俄的武器裝備重新開始成為拔高解放軍戰鬥力的關鍵。
最為大眾熟悉的就是蘇-27,這架造型優美、效能強悍的戰鬥機,確實在最艱難的90年代為中國空軍撐起一片天空。實際上,從80年代末到2010年前,中國大量從俄羅斯引進的先進武器裝備,比如“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常規潛艇、蘇-30系列戰鬥機、伊爾-76大型運輸機、米-17系列通用直升機、卡-28和卡-31艦載直升機、S-300和S-400防空系統、道爾-M1野戰防空系統等等。
這些俄製裝備的引進-仿製-吸收,不僅解決了解放軍缺乏現代化裝備的問題,也讓中國的國防工業往前邁了一大步。
2010年後,隨著國產武器裝備型號有了井噴之勢,大量俄製武器裝備開始有點雞肋的意思了。這不是說否認俄製裝備的意義和效能,但確實是不太跟得上解放軍的需求了,更別提融入未來的作戰體系。
比如4艘“現代”級驅逐艦,當年主要看中了“施基利”防空系統的區域防空能力,引進後迅速成為東海艦隊的主力。出於對艦隊防空的焦慮,在052C研發和建造的同期,我們又引進了兩套S-300F“裡夫-M”艦載防空系統,並且利用051B平臺建造了2艘051C驅逐艦,也就是瀋陽艦和石家莊艦上。
“裡夫-M”發射48N6E遠端防空彈,最大射程150公里,兩艘051C型驅逐艦也就成了2010年前,解放軍最可靠的防空艦。
瀋陽艦和石家莊艦入列北海艦隊後,成為渤海防空圈的主力。但問題是,“裡夫-M”的體積和重量都太大,051C型的滿排都超過6000噸了,也只能塞進去6座八聯裝“裡夫-M”垂髮系統,為此不得不取消了機庫,只能在後甲板上短暫繫留卡-28或者直-9C反潛直升機。
這個問題開始還不算什麼,但隨著解放軍開始走向深藍,不能攜帶直升機造成的遠洋戰鬥力不足,成了讓051C型驅逐艦空有一身本領卻無處施展的遺憾。
特別是隨著國產直-20直升機的成熟,大型驅逐艦攜帶這種10噸級通用直升機成為必然,也可以進一步增強反潛和通勤能力,2艘051C在這樣的背景下,更是顯得地位尷尬。
不過瀋陽艦和石家莊艦比起另一位“難兄難弟”蘇-35SK,處境已經算不錯了。2015年,中國以20億美元的總價,向俄羅斯購買24架蘇-35S,次年解放軍空軍開始接收這批中國買過的、單價最貴的戰鬥機。
當時這筆買賣引起的爭議不小,因為蘇-35SK簽約時,殲-20已首飛4年,殲-16也在當年首飛成功,此時還要向俄羅斯購買很難說有多先進的蘇-35S,確實讓人疑惑。
只能說,這筆買賣更多的是出於政治因素考慮,而且客觀上來說,因為解放軍空軍在東海與外國軍機的鬥智鬥勇越來越多,國產的主力戰機如果在這些情況下暴露太多,對將來可能的戰事很不利。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由蘇-35S出面就合適多了。
蘇-35SK這幾年來露面很少也是事實,與三十多年前引進的蘇-27形成鮮明對比。一來是解放軍空軍如今擁有的四代機並不少,二來也是大國角逐進入隱身機的時代,蘇-35SK這種沒什麼隱身能力的,自然要往後排一排。
相對來說陸軍的俄製裝備稍好一些。目前解放軍陸軍的俄製武器裝備集中在防空系統和直升機兩大塊上,S-300和S-400成為了解放軍國土防空的中堅力量,隨後大量國產防空導彈如紅旗-9、紅旗-12/22等陸續服役,S-300/400的地位也並未被完全取代,繼續充當國土防空的重要組成部分。
直升機的地位更是特別,國產直-8L和直-20雖然都已經技術成熟可靠,但通用直升機的缺口太大,產能也要勻出一部分給武裝直升機。而且不僅解放軍空軍和海軍,武警、民航、消防、應急救援、偏遠地方政府都需要大量直升機,所以陸軍只能一邊接收直-8L和直-20,一邊繼續採購米-17Sh。
另一個原因,也是米-17系列裝備陸軍航空兵多年,已經形成完善成熟的培訓和維護體系,國產化零部件供應也可以滿足,所以在國產重型通用直升機服役前,陸軍航空兵還是要靠皮實耐用的米-17系列挑大樑。
總體上來說,俄製裝備近些年來在解放軍裝備體系中的比重確實在下降,而且可以預料的是,隨著中國軍工的進步和最佳化,俄製裝備完全消失也只是時間問題,聽著雖然有些悲愴,不過也算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