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萬發炮彈轟炸,埋葬數萬人生命,中國軍人憑什麼守住上甘嶺?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上甘嶺戰役,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場幾乎舉世聞名的大戰,其實只發生在兩個連級別的陣地之上。
上甘嶺戰役出現在1952年10月份到抗美援朝戰場,美國和韓國軍隊共計16個炮兵營,300多門大口徑的火炮對上甘嶺展開攻擊。
在攻擊期間光是各類炮彈就打出了接近200萬發,但是上甘嶺戰地的佔地總面積,也只有3.7平方公里而已。
在這樣小的面積上承受這麼大的火力,這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是相當罕見的。
有不少人都認為,在1952年我國志願軍能勝利的關鍵,在於換上了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
在上甘嶺戰役期間,我軍炮兵共計投入了山炮和野炮等133門,還有迫擊炮292門,甚至連先進的火箭炮都有24門。
在戰役最為慘烈的一天中,上甘嶺守軍打出子彈30萬餘發,還有3萬多名手榴彈和2萬多發其他炮彈,毫無疑問的是在進行上甘嶺戰役的時期,志願軍所裝備的蘇聯軍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絕對不是最關鍵的作用。
因為即便是當時有著蘇聯提供的武器裝備,和美國韓國兩國軍隊相比起來,武器裝備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劣勢與差距。
例如美國幾乎掌控了所有的制空權,對於我軍的陣地以及補給可以進行全面壓制,並且還調動了大量的坦克參戰,利用坦克這種重型機械就可以掩護步兵。
就算是光看炮兵的火力,我軍的炮彈數量也只有美軍的1/4左右,大口徑炮彈的對比則是更加懸殊,甚至於我軍在這場戰役中的人數都不佔優勢。
我軍共投入進戰場的有4萬人左右,而美國韓國聯軍則是有著將近6萬人,還有其他的補充兵源。
他們採用的是隨打隨補的戰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打不光的,我軍在戰前已經得知了自己各方面的劣勢,為了抗擊對方的強大火力,選擇用坑道戰來避免自己的劣勢凸顯。
同時利用這種戰術還能有效的奪取陣地,這也讓美軍發射出的炮彈對我們志願軍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志願軍司令部所發出的指示中,明確提到建築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要求。
防空,防炮,防毒,防禦,防潮,防火,防寒,達到了這些要求就可以縮小和美韓聯軍之間的差距。
在上甘嶺戰役中兩個年級陣地,一共挖掘了48條10m以上長的坑道,也就是意味著光坑道已經有了接近500m。
當然憑藉這個戰術也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這兩個連級陣地實在是太小,想要戰到最後還需要拼的志願軍們的意志。
在此次戰爭中美韓聯軍的戰爭一直也相當高昂,因為這並非是代表著一兩個陣地,是代表著國家與軍隊的榮譽。
這一點不光是美韓聯軍明白志願軍們更加明白,已經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士們,毫無疑問在意志力這方面要比他們更強。
美軍第七師在上甘嶺戰役打了12天后,損失3000多人先退下陣來,韓軍方面雖然人數夠多但戰力不太強,應對起來反而要比應對美軍更加輕鬆。
光從意志力方面來說,上甘嶺戰場上就出現了許多烈士,例如堵住槍眼而犧牲的黃繼光,還有雙腿被炸斷依然要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孫佔元。
這樣犧牲自己生命也要拼到最後的戰士不勝列舉,上甘嶺這一片不大的地方每時每刻都在流血,但最後能站在這裡的依然是我們中國軍人。
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雙方都進行過細緻的人員傷亡統計,美軍先後在這片土地上投放190萬枚炸彈,而我軍也投放了超過40萬枚。
美韓聯軍死傷人數多達兩萬五千人,獲得最後勝利的志願軍死傷來到1萬人以上,這樣小規模陣地的傷亡人數如此龐大,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從未有過。
根據一些參戰這起戰役的志願軍回憶,戰役結束後上甘令幾乎沒有一塊成型的石頭,全都被炮彈給炸的粉碎。
在場上雙方的屍體更是隨處可見,我軍的坑道中也被戰士們的遺體塞滿,活著的戰士們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只能忍痛將已經犧牲戰友的屍體拉到坑到外面。
但對於這場戰爭來說最為痛苦的,並非是前方的炮火和己方的犧牲,而是無法到達的補給。
並非是我軍拋棄了前線的戰士,而是在後方送補給的路上也有很多戰士犧牲,例如在我們小學課本中所學到的一個蘋果的故事,就是真實發生在上甘嶺戰役補給的路上。
也正是因為前線和後方戰士們這種保家衛國的決心,最終才擊敗了當時自以為強大的美軍,這場戰爭我們取得勝利的關鍵不在武器不在人數,而是在於解放軍那必勝的意志。
我們無法想象如果上甘嶺戰役也沒能堅守下來,是否會對抗美援朝戰場出現什麼大的變化,是否會對新中國的發展產生什麼危機?
但還好志願軍們用鮮血和鐵一般的意志守護住了榮耀,如今看來這也是一段令人悲傷的回憶,希望世界上能夠少一些戰爭多一些溫暖。
也希望未來的中國能夠更加強大,不會再遇到被其他國家侵犯領土的事件,我們不想再看到同胞流血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