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裡三十六計都是教人如何去打勝仗,但是如果一位將軍被命令去打一場必輸的戰役,那麼他最好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或許沒有人會比苦守衡陽47天的方先覺更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方先覺苦守衡陽47天
“委座鈞鑒:我軍現已彈盡糧絕,敵今晨自北門突入,我已無可堵之兵。生等決心以死報黨國,不負鈞座作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學生方先覺、孫鳴玉、周慶祥、容有略、饒少偉等敬叩。”
1944年8月7日,苦守衡陽47天的方先覺在給蔣介石發去了最後一封電報後,隨即炸燬了電臺,他本想在衡陽城破之際,選擇以身殉國。
然而,看著身邊遍地的第十軍兄弟的殘骸,方先覺自知守城無望,他不想讓僅剩的同袍再失去生命去進行毫無意義地抵抗了,於是,他做好了承擔國人罵名的準備,選擇向敵軍投了降。
只不過,與方先覺本來設想背道而馳的是,他這位選擇投降的“叛國者”雖然遭受了一些非議,但仍有很多人,對他在沒有援軍、物資極度缺乏的前提下苦守衡陽47天的行為表示了極度的欣賞和尊敬,甚至連一向聲稱對投降者“零容忍”的蔣介石事後也並未斥責方先覺最後的“投降行為”。
這不過是因為,世人皆知衡陽保衛戰打得有多艱難慘烈。而對方先覺而言,這場屬於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從開始便註定了是一場必敗之局,作為領將的他已經拼盡全力戰到了最後。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進一步轉變,日本為了挽救戰爭劣勢,制訂了被譽為重中之重的“一號作戰”計劃,其目的是為了打通中國大陸到印度支那的路上交通線,以此來解救在南洋作戰的數十萬日軍戰士。
1944年4月開始,日軍集結共計51萬兵力,發起了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最大規模的戰役。在日軍如此大規模的進攻下,同年4月,鄭州失守;5月,許昌、洛陽失守;6月中旬,長沙淪陷,衡陽城危在旦夕。
隨即,日軍橫山勇集結11萬兵力兵臨衡陽城下。
衡陽城的地理位置特殊,作為我國西南的門戶之城,衡陽一旦失守,對國家和人民必會造成難以想象的災難,於是,蔣介石將衡陽守城的重任交給了素有“泰山軍”之稱的第十軍,第十軍的軍長便是方先覺。
這場衡陽保衛戰在打響之初,似乎就是一場註定會輸的戰爭。因為當時方先覺麾下保衛衡陽的第十軍守軍不過17600餘人,而他們要面對的敵軍日軍要有11萬餘人。
儘管戰爭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然而對於這十數倍的兵力差,或許再精妙的戰略也無法消弭二者的實力差距,方先覺在領命之時,就已經明白這是一場必敗之仗,但是,他不能退。
此時的日軍士兵更是口出狂言,聲稱三日之內他們就能攻下衡陽城。這主要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幾乎一路所向披靡,所以對於守軍人數僅有他們十分之一的衡陽城而言,他們的大話雖然可恨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面對日軍的狂妄,方先覺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感到憤怒,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這場衡陽保衛戰打得會有多艱難,所以他將全部的心力都用在了制定作戰計劃上。
他對自己說,即使沒有勝算,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方先覺率部進入衡陽城之後,下達了一系列防禦部署的措施,首先他知道守衛衡陽城不是一場“快仗”,所以關鍵是要做好長線鬥爭的準備,因此修築城內防禦工事十分重要,為此方先覺特地派遣士兵招募城內民工志願者,共同在衡陽城內外構築起完備的防禦工事,以應對敵人的進攻。
尤其在內城,方先覺還派士兵在各個街道上挖掘了戰壕和散兵坑,也修築了暗堡、機槍掩體和鐵絲網,目的是在戰爭到達最後關頭時,第十軍計程車兵仍然能夠在我軍的主場上奮勇殺敵。
在戰略安排上,方先覺將第十軍的主力部隊安排在日軍進攻的正面方向上,其餘部隊則分散衡陽各城門處進行有利作戰,以此來保衛衡陽城在短時間內不被敵軍攻破。
1944年6月23日,日軍向衡陽城發起了進攻,面對遠超己方十數倍的兵力,第十軍的戰士們毫無懼意,他們在守衛衡陽之初就知道這是一場硬仗,幾乎所有人都是抱著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想法在戰鬥,在這樣計程車氣鼓舞下,日軍即使佔領了部分割槽域,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為了激勵士兵前線作戰,方先覺的指揮部設在了一線作戰陣地,甚至在他發電報,打電話時指揮所外面的炮彈聲幾乎都能將他的指揮聲掩蓋。
即使如此,在這樣的情形下,方先覺依然面不改色,甚至在參謀彭克復問他此次日軍進攻衡陽對比之前的長沙會戰如何時,方先覺毫不猶豫地說出了“差得很”三個字。
6月28日上午,迫擊炮連連長白天霖成功擊中日軍第68師團師團長佐久間中將,佐久間當場被炸成重傷,被迫轉移到後方進行搶救。
除此之外,衡陽城西南處的張家山陣地的守衛戰最為慘烈,守軍與日軍在此陣地反覆爭奪,短兵相接,甚至刺刀肉搏高達20多次。
日軍第133聯隊多次攻上山頂,最終都被一一擊退,甚至到最後,張家山陣地上躺滿了日軍士兵的屍體,而這一戰,直接導致日軍大佐黑瀨平一率領的133聯隊從最初的3000多人銳減為最後的250多人。
6月30日,在第十軍戰士一往無前的殊死戰鬥中,日軍傷亡慘重,日軍最高指揮官橫山勇更是接到了來自日本最高軍事指揮官東條英機的施壓。
在東條英機眼中,11萬的日軍想要攻下一座僅有不到兩萬守軍的城池,應當易如反掌,然而這麼多天過去,橫山勇的部隊不僅未能成功攻下衡陽,甚至損失慘重,這讓他表示非常不滿。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日本境內對於東條英機的執政反對的聲音已經越來越多,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東條英機向橫山勇下達了最後的指令,令其以最快的速度攻下衡陽。
7月1日開始,日軍開始對衡陽城內進行猛烈的炮火攻擊,日軍的飛機更是不間斷地在衡陽城上空投擲彈藥,儘管方先覺的第十軍士氣仍然高漲,但是在如此鋪天蓋地的炮火攻勢下,第十軍的傷亡情況已經難以估計。
戰爭一直持續到7月11日,日軍在補充了兵力和彈藥之後重振旗鼓,而方先覺的第十軍不僅傷亡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物資彈藥都已經所剩不多,而他們一直期待的援軍也被日軍攔截在了路上。
此時的方先覺無奈之下只能下達了“三不打”政策,即看不見不打,瞄不準不打和打不準不打,他要求,第十軍的每位戰士射出的每一顆子彈都要擊中目標。
7月18日,日軍的一支小部隊終於推進到衡陽城西門附近,西門的第十軍守軍只能用手榴彈與這支日軍進行徒手交鋒,手榴彈的炮聲整整持續了一個多鐘頭,最終以這支日軍部隊的全線陣亡結束了這場慘烈的戰鬥。
截止到此時,橫山勇的部隊依然未能攻佔衡陽,與此同時,太平洋戰場上塞班島失陷,東條英機被迫辭職下臺。
橫山勇或許怎麼也不明白,在他眼中本該輕而易舉被攻破的衡陽城為什麼像是開啟了什麼護城大陣一般,不管怎麼攻打,都無法讓他和他計程車兵攻入城內。
為了自己的榮譽,橫山勇不得不放手一搏,8月2日,日軍發起最後的總攻,橫山勇將11萬的兵力全部投入攻城戰中,而此時方先覺的第十軍戰鬥士兵僅剩1200餘人,剩下6000人都是傷兵。
除了11萬的兵力,日軍還出動了100多門輕重炮,對準衡陽城內發射了4萬多發炮彈,衡陽城內外幾乎頃刻間淪為焦土。
面對敵人喪心病狂地進攻,第十軍仍未迎來援軍,甚至隨著日軍包圍圈的日益縮小,原本能夠空投送到的物資也無法送達,城內的第十軍幾乎接近絕望,不斷有下屬向方先覺建議棄城突圍。
事實上,衡陽保衛戰打響之初,蔣介石給方先覺下達的命令是堅守衡陽城十到十四天,等待援軍到來,盡力消耗日軍的兵力。
從這幾個方面而言,方先覺的第十軍早已經完成了蔣介石的委託,然而,面對衡陽城內還未撤走的百姓以及傷兵,方先覺還是決定留下堅守。
8月7日凌晨,衡陽城內的電話線已經全部被炸段,各個陣地的守軍只能各自作戰,作為總指揮的方先覺也已經無法進行統一地指揮,所有人都知道,衡陽失守只是早晚問題。
方先覺抱著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念頭給蔣介石發去了他最後一封電報。8月8日凌晨四點,日軍已經從多個城門攻入衡陽城內,方先覺拿出配槍,準備以身殉國,卻被身邊的副官及時擋下。
8月8日,衡陽城淪陷,方先覺為護第十軍僅剩的傷兵和城內百姓,對敵投降。至此,持續了47天的衡陽保衛戰終於落下了慘烈的帷幕。
衡陽保衛戰的慘烈程度,幾乎無法用言語形容,戰爭結束後,衡陽城內一片廢墟,幾乎沒有一座完整的建築,參戰的中國守軍死傷一萬五千餘人,其中7400人以身殉國,而日軍傷亡高達7萬人,傷亡人數為4.8萬人。
日軍佔領衡陽城後,俘虜了方先覺,為了保護同被日軍關押的戰士、傷兵,方先覺不得不與橫山勇虛與委蛇,而這後來也成了外界對他非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後,在軍統人員的盡力營救下,方先覺被成功救出,隨後輾轉回到了重慶,見到蔣介石後,方先覺對自己“既未成功,也未成仁”深感有愧,蔣介石對其卻並未斥責,甚至對他能夠堅守衡陽47天的戰略指揮表示了肯定。
不過,歸根結底衡陽戰役最後以他的投降結束,儘管方先覺並未受到蔣介石的懲處,但此後他越發低調,並終身對此耿耿於懷。
直到1949年,方先覺跟隨蔣介石一起去了臺灣,1968年,方先覺從部隊退役。
隨後在他所寫的《衡陽戰役之回顧》中,他說了這樣一段話:“事過至今三十年,使餘耿耿於懷者,是未能確保衡陽及未能隨衡陽陷敵而捐軀,於個人言之,非但不敢言功,尚有愧於職守,復蒙國恩,不究失土之責,且嘉賜甚重,寵命優渥,蓋增愧顏。”
由此不難看出,儘管是出於保護傷兵和百姓的目的,但他對於自己最後的投降一事仍覺遺憾愧疚。
1983年3月3日,方先覺因病於臺灣離世,享年80歲。
必輸之戰,如何去打
讓我們重新回到最初的話題,假如你是一名將軍,奉命去打一場必輸的仗,你覺得最好的做法是什麼?
方先覺的衡陽保衛戰打響之初,其實就是一場必輸的仗,只不過他一直努力地想把輸地結果往後推一推,再推一推。
甚至明知是一場必輸之戰,他仍然傾盡全力地去打,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逆風翻盤的機會,在取勝無望之後,他仍然想要儘可能地削弱敵軍的兵力。
直到最後,衡陽城破,他想的則是護住剩下的百姓和傷兵。
在這場必輸的戰役中,方先覺似乎已經做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卻唯獨最後未能“以身殉國”一事,成為了他心裡再也過不去的一道坎。
參考文獻:
《衡陽保衛戰:以一軍護一城的悲壯》 寒雲 《新作文》期刊
《論方先覺與衡陽保衛戰》 王思遠 《衡陽師範學院學報》期刊
《血戰衡陽四十七天》 張邁
《浴血四十七天的衡陽保衛戰》 張巖 《黨史縱橫》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