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稱“中美之間必有一戰”並非空穴來風,隨著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為了維繫自身霸權地位的華盛頓領導層,很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
近日,有臺媒援引美國著名現實主義學者、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的發言,稱隨著俄烏局勢與臺海局勢開始向著愈發不利於美國的方向上發展,美國很可能會加強與亞太地區盟友的合作深度,遏制中國的復興。
美國的這一決策勢必會引起中國方面的強烈回應,但在米爾斯海默看來,華盛頓領導層也沒有其他更合適的選擇。
因為中國的復興並非單純地在經濟層面上實現高速發展,其軍事力量也會隨著本國經濟增長而一同提升。這使得就算中國有意和平發展,面對持續增長且有可能在未來超越美軍的解放軍軍事力量,華盛頓領導層也很難無視這一潛在威脅。
這足以迫使美國加強與中國的博弈烈度,而在這一過程中,中美之間的衝突風險也會隨之增長。以至於米爾斯海預設為,即便沒有臺海問題或南海問題作為導火索,中美之間也會在可見的未來爆發軍事衝突。
這一觀點在臺島上引發了熱議,畢竟如果我們換一種表述的話就會發現,這一觀點其實就是在說臺海問題對於中美關係的影響遠遠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大。中美之間的關係或許會因為臺島而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但能決定兩國是否會在未來針鋒相對的因素,從來都只在兩國自己身上。
這多少令島內人士感到詫異,但如果我們用米爾斯海默這位美國人的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的話,會發現他的這一觀點確實有其合理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許多老觀眾應該還記得,我們不止一次提到過,在今天這個“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中,美國能夠從蘇聯解體至今維持30多年的“一超”地位,靠的並不是什麼意識形態,而是其在全球化市場中的超然主導地位。
這使得美國幾乎可以調動全球資源來維持本國的社會運作,並透過美元等渠道將諸如通貨膨脹等社會問題向外轉移,減輕美國內部壓力。
當然,這一超然主導地位並不是從天而降掉在美國頭上的,而美國憑藉其同樣強大的軍事力量維持的。
可以說,美國的經濟地位是其穩坐“一超”位置的承重柱,而美國的軍事力量就是支撐承重柱的地基。而這也意味著當美國的經濟地位受到挑戰時,華盛頓領導層並不會沒理由的感到慌張。歷史上又不是沒有出現過像歐共體這種挑戰者,但只要美國的軍事力量還能保持優勢,美國的經濟地位就算下降了也不會降到哪裡去。
與之相對的,如果美國的軍事力量受到了挑戰,那麼就算美國仍然掌握著全球化市場的話語權,華盛頓領導層也必須要做好世界局勢突變的準備。
好巧不巧的是,在蘇聯解體的30多年後,不斷發展復興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在軍事層面上挑戰美國的能力。而且相比於冷戰時期的蘇聯,今天的中國明顯更強,不僅在軍事力量上有著極高的實力與發展潛力,在經濟層面上,我們同樣有著可以挑戰美國的底氣。
因為儘管美國的工業能力在西方國家中算是鶴立雞群,但面對中國的全產業鏈工業體系,二者的戰爭潛力仍然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這為解放軍快速推行軍隊現代化與武器裝備迭代一事提供了基礎,而美國卻只能在這場“競賽”中啃老本,看著自己靠存量優勢拉開的差距不斷被解放軍縮短。
這些變化在各種層面上削弱著美國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而更讓華盛頓領導層焦慮的是,時間並不站在他們這一邊。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正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加強,而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增長速度遠不及我們。這意味著在可見的未來,中國將趕超美國,而到了那時,美國的“一超”地位也將不保。
這對於美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而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發生,遏制中國的發展也就成為了勢在必行的決策。
唯一的問題是,美國並不能像當年對付歐盟一樣靠政治手段就解決問題。畢竟歐洲需要美國主導的北約保護他們的安全,而中美之間的關係顯然沒有那麼“鐵”。米爾斯海默會認為中美必有一戰且和臺海局勢無關,正是基於這一理由。雙方的矛盾遲早會大於利益,而那時只能靠軍事力量來解決問題了。
當然,美國想要靠軍事力量解決問題和能不能這麼做是兩回事。因為戰爭只有打贏的一方才有資格提條件,而美軍目前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他們大機率打不贏解放軍。
這足以讓五角大樓摁住華盛頓領導層的軍事冒險意圖,而中美之間的博弈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繼續保持目前這種合作大於分歧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