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所部,整合為西路軍合計2.1萬人,奉命西征,卻在河西走廊遭到馬家軍的瘋狂屠殺、進攻。
最終,西路軍將士孤軍奮戰4個多月,消滅馬家軍2.5萬餘人,而自身也損失慘重,殘存數千人,紅5軍軍長董振堂壯烈犧牲,西路軍的西征戰役也徹底宣告失敗。
那麼,為什麼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以後,還要派遣西路軍,去沒有群眾基礎的西北地區作戰,背後的真相究竟有哪些?
其實,當年西路軍之所以執行西征戰略方針,就是效仿大革命時期的北伐戰爭,獲取蘇聯等國的軍事援助,打通西北外部軍貿通道
在北伐戰爭期間,北伐軍確實從蘇聯獲得了不小的軍事援助,包括有日式和俄式來福槍共計近2萬杆,子彈近2000萬發,還有40餘挺馬克沁式重機槍,20餘門俄式75毫米山野炮,戰防炮12門,炮彈共計1000餘發。
不過,這點軍事援助對於蘇聯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據不完全統計,沙俄在一戰時期還生產了5000萬餘發炮彈,還生產了近30000萬挺機槍,蘇聯援助北伐軍的軍事武器,一小時產能都達不到。
不僅是北伐軍,當時不少其他軍閥部隊,也是從蘇聯購買或者受直接援助等,置辦了一批蘇式和日式武器。
所以,對於當時在軍事工業上還很薄弱的紅軍來說,獲取到蘇聯的軍事援助支援,便是關鍵。
其實,早在南昌起義後,我黨軍隊便積極拓展外部通道,獲取國際支援援助,尤其是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所以,到紅軍時期,我軍便想著南下控制廣州作為出海口,再北上西征獲取蘇聯的一系列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援助,而這一切早已經是中央和共產國際已經確定的計劃。
同時,當時紅軍三大主力在陝北會師以後,數量規模在6萬,而原本就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的陝北,根本無力養活數萬紅軍將士。
所以,當時中央便準備派遣紅四方面軍到河西走廊一帶,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而有利於紅軍的發展壯大。
同時,以甘肅蘭州一帶發展根據地,還可以和在陝北的紅軍第一和第二方面軍互為犄角,形成戰略支撐點,也避免將所有紅軍主力集中於陝北,以不變應萬變。
但是,由於當時國民黨軍機的持續轟炸,導致紅四方面軍的第4軍和第31軍,沒有成功渡河,渡河的2.1萬餘名紅四軍將士,在徐向前等人的指揮下,便組建起西征部隊(一開始並沒有西路軍的說法),完成中央所交給的接收蘇聯援助的任務。
但是,後來蘇聯方面,擅自將交貨地點改為新疆,這就導致西路軍想要獲取物資,就必須穿過河西走廊趕到新疆。
不過,就在西路軍數萬將士,穿插在河西走廊時,卻遭到以馬步芳和馬步青為首的馬家軍部隊的血腥屠殺,只有數百人殺出重圍,最終逃到新疆才倖免遇難。
還有一點要注意,關於紅四方面軍西征,有很多陰謀論的說法,談論紅一和紅四方面軍的矛盾之類,實際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當時,對於寧夏的軍事進攻任務,並不是單獨派遣紅四方面軍進行,還有紅一和紅二方面軍共同參與。
按照1936年10月份,中革軍委釋出的《十月作戰綱領》,也就是所熟知的寧夏戰役計劃。按照戰役相關計劃,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師以後,便需要集中力量向北發展,消滅馬鴻逵勢力,進而佔領寧夏。
那麼,為何當時紅軍會選擇寧夏作為軍事根據地?其實,一方面可以擺脫國民黨軍的追擊,還可以依託寧夏向西北拓展,溝通蘇聯援助。
當時,共產國際給紅軍部隊的相關指令便是,依舊是透過寧夏來為紅軍提供物資補給幫助,而從陝北攻打寧夏,不可避免的就是需要渡過黃河。
但是,當紅軍部隊在渡河的時候,便出現了問題。由於國民黨軍機的持續轟炸,再加上國民黨軍隊的地面追擊,導致紅四方面軍的第4軍和第31軍,沒有成功渡河。
在經過中革軍委的同意下,渡過河的2.1萬餘名紅四軍將士,在徐向前等人的指揮下,便籌備西征事宜,西路軍稱呼才由此確定(一開始並沒有西路軍的說法),去完成中央所交給的接收蘇聯援助的任務。
當時,也是多虧徐向前元帥果斷下令進行西進,否則紅四方面軍所部還容易遭遇國民黨軍的包圍。畢竟,當時黃河的東岸已經被敵軍佔領,想要重新東渡顯然是困難重重。
然後,西征大軍繼續向西北進軍,獲取蘇聯的軍事物資,便可以很好地解決西路軍的戰略後備問題,拿到蘇聯的援助新式武器,便可以集中力量消滅馬家軍,進而能夠為在河東的紅一和紅四方面軍餘部提供支援。
當時,如果西路軍西征勝利,中央便可以直接打通甘肅新疆這條戰略通道,不僅可以和共產國際取得聯絡,獲取數量規模龐大的軍事戰略援助,也是西路軍西征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