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在艱難的長征途中,一支由近6000人組成的紅軍部隊被分派了斷後的任務。他們就是著名的"紅五軍團"。面對蔣介石部隊的重重包圍和猛烈追擊,紅五軍團不得不在湘江一帶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大部隊開闢出一條生路,但代價是慘重的。在湘江戰役中,這支"絕命後衛師"幾乎全軍覆沒。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但這支英勇的軍團最後又經歷了怎樣的命運?他們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一段佳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紅五軍團的前身與起源
紅五軍團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當年馮玉祥麾下赫赫有名的西北軍。這支部隊曾參與了北京政變,將清帝溥儀趕出紫禁城;也曾與日本人殊死搏鬥,死守中條山而不退。當年的西北軍可謂是雄師百萬,聲威赫赫。
然而,隨著馮玉祥的隱退,西北軍群龍無首,幾位主要將領被蔣介石收編,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由孫連仲任總指揮。西北軍在馮玉祥手下是一支鐵甲雄師,可自從被蔣介石收編後,卻漸漸沒落了。
其中的原因,一是國民黨軍中重重官僚主義作風,對這支外來的"雜牌軍"並不重視;二是蔣介石對二十六路軍的軍餉拮据,戰士們常年衣不蔽體、飢不果腹。更有甚者,蔣介石竟然將這支軍隊派往江西,同紅軍對壘,顯然是要將之作為炮灰,消耗其力量。
面對蔣介石如此卑劣的用人之道,二十六路軍中的將領們懷著無比的憤懣。他們中的一些人,如季振同、董振堂、趙博生等,都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出身,入伍就是為了保家衛國。可如今卻淪為蔣介石的馬前卒,被當作炮灰耗盡。
終於,在1931年12月,二十六路軍中的一批將領帶領部隊在江西寧都發動了起義,宣佈脫離蔣介石的麾下,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這次起義被稱為"寧都起義"。
起義部隊共計1.7萬人,給當時僅兩萬餘人的紅軍帶來了極大的增援。紅軍方面亦給予高度重視,整軍收編,並將之編為紅五軍團。從此,紅五軍團開啟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戰的嶄新篇章。
在隨後的三年抗日救亡鬥爭中,紅五軍團屢建奇功,成為紅軍的中流砥柱。當1934年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開始了艱難的長征大轉移時,紅五軍團亦隨軍西行,扛起了斷後的重任。
1934年11月,長征行軍至湘西一帶時,蔣介石部隊開始了瘋狂的圍堵。為確保大部隊能夠突破重圍,紅軍黨中央決定,由紅一、紅三軍團負責突防,紅五軍團則負責斷後,阻擊敵軍猛攻。
面對蔣介石九個師的重兵圍攻,紅五軍團奮勇殺敵,在湘江一帶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大部隊開闢出一條生路,但代價是慘重的。僅在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就有近6000人陣亡,幾乎全軍覆沒。
這支英勇的軍團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他們的事蹟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抗爭史上。
長征中的絕地反擊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遵義會師後繼續向西轉移,蔣介石意識到這是消滅紅軍的最後機會,遂下令調集九個師的主力部隊,加上地方武裝,共計20餘萬人馬,分五路對紅軍實施重重包圍和猛烈追擊。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央紅軍被迫採取"兩軍突防,一軍斷後"的戰略部署。紅一、紅三軍團負責在湘西突破敵人的前鋒封鎖線,為大部隊開闢出一條生路;而紅五軍團則肩負起斷後的重任,負責阻擊敵軍猛攻,確保大部隊能夠安全轉移。
1934年11月6日,在湖南延壽一帶,紅五軍團的一個團就遭到了敵軍一個師加一個旅的圍攻。雙方在延壽河岸展開了殊死搏鬥,紅軍雖佔據制高點,但終因人少勢單,損失慘重。這只是紅五軍團在長征路上所面臨的無數次血戰的一個縮影。
11月27日,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拉開序幕。蔣介石在湘江一帶佈下了九個師的主力部隊,加上地方武裝,並在江對岸修建了140餘座碉堡,誓要在此一舉殲滅紅軍。
面對如此重兵圍攻,紅軍黨中央決定,由紅一、紅三軍團負責突防,紅五軍團則負責斷後,阻擊敵軍猛攻。紅五軍團奉命佔據了湘西的要隘,如蔣家嶺、永安關、雷口關等地,與敵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拼殺。
11月29日下午5時,紅五軍團接到命令,留下紅34師阻擊敵軍,其餘部隊緊隨大部隊繼續西進。時值黃昏,紅34師奉命堅守陣地,與敵軍激戰到天明。
次日凌晨,紅34師接到上級命令,要求迅速擺脫敵人,跟上大部隊。然而,敵軍的火力壓制使紅34師無法輕易突圍。最終,陳樹湘、程翠林決定發起反攻,以不怕死的勇氣和堅決完成任務的信念,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下衝出重圍。
一波戰士倒下,又一波戰士往外衝。經過鮮血的沖刷,紅34師終於甩開敵軍,向楓樹腳急進。但在後續轉戰中,紅34師一路遭受敵軍猛烈追擊,全師6000餘人幾近全軍覆沒。
這支英勇的軍團用鮮血和生命為大部隊開闢出一條生路,他們的事蹟將永載史冊。
紅五軍團指戰員的家國情懷
紅五軍團的將士們大多出身於西北軍,他們投身軍旅本懷著保家衛國的理想。然而在蔣介石手下,他們只是被當作炮灰,被派往前線同紅軍對壘。這讓他們對蔣介石的軍閥作風產生了極大不滿。
當時的紅軍雖然只有兩萬餘人,但在將士們心中卻是正義之師。相比之下,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則是一盤散沙,充斥著腐敗和官僚主義。紅軍不僅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而且軍紀嚴明、團結一致。這讓很多真心想為國效力的將士們對紅軍產生了嚮往之情。
因此,當二十六路軍的將領們下定決心起義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加入紅軍。在他們看來,紅軍才是真正能夠救國救民的力量。於是,這1.7萬人就這樣被編入紅五軍團,開啟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戰的嶄新篇章。
從此以後,紅五軍團就成為紅軍的中流砥柱。在隨後的三年抗日救亡鬥爭中,他們屢建奇功。當1934年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開始了艱難的長征大轉移時,紅五軍團亦隨軍西行,扛起了斷後的重任。
面對蔣介石九個師的重兵圍攻,紅五軍團奮勇殺敵,在湘江一帶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大部隊開闢出一條生路,但代價是慘重的。僅在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就有近6000人陣亡,幾乎全軍覆沒。
這支英勇的軍團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他們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赤誠熱愛,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抗爭史上。
紅五軍團將領的最後歸宿
長征結束後,紅五軍團加入了西路軍,繼續擔任殿後重任。這支曾經人數近6000的英勇軍團,如今只剩下不足師部編制的兵力。
在西征途中,紅五軍團仍然扮演著保護大部隊安全前進的角色。由董振堂擔任軍長,他在戰略方針上堅持"保證完成任務"的原則,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大部隊能夠安全轉移。
1936年,紅軍進入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時,曾遭遇過一次敵軍的狙擊。當時,紅五軍團正在隱蔽,董振堂卻故意帶著一小隊人馬在高處裝作要撤退的樣子。敵軍見狀,果然一股腦兒地發起衝鋒,結果落入了紅軍設下的圈套,損失慘重。
這只是紅五軍團在西征路上所做出的無數次英勇犧牲的一個縮影。由於裝備陳舊、彈藥匱乏,紅五軍團常常在戰鬥中處於下風,但他們仍然奮勇殺敵,用慘烈的傷亡為大部隊開路。
終於,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紅五軍團的將領們幾乎已經全部犧牲。當年那批從西北軍寧都起義加入紅軍的將士,如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人。
1955年,原紅五軍團中獲得最高軍銜的是李達上將,他當年只是一名連長。與他同批的還有5名開國中將和25名開國少將,他們在當年的軍銜都不算高,如孫毅中將當時只是一名收電報的科長,孫繼先中將更是新兵一名。
這些將領後來能獲得如此崇高的榮譽,不僅代表了他們個人的功勳,更是對整個紅五軍團英勇事蹟的肯定。這支英勇的軍團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他們的事蹟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抗爭史上。
在和平年代,我們常常忽視了這些先烈們的犧牲和貢獻。正是有了他們以命相博的英勇奮戰,我們才能夠享有今天的和平生活。讓我們永遠懷念和緬懷那些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兒女,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