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只要客戶有預算
“東風導彈”我都能給你找來
2024年1月11日下午,中國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相比其他國產火箭,這枚火箭值得一提的地方太多了,它是目前全球運載能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外形粗短,在海面發射船上發射,而且發射火焰異常壯觀。
▲一年射兩次海瀾之家,每次都有新感覺,海瀾之家,真男人的火箭
更重要,它是中國的一家民營航天企業“東方空間”公司研製,本次發射還被某服裝品牌獨家冠名,火箭上寫著大大的“海瀾之家”。
難道海瀾之家不做男人的衣櫃,要做男人的火箭了嗎?其實吧,這在中國民用航天領域,這種火箭聯名的操作,非常常見。
所謂火箭聯名,本身其實是一種商業廣告行為,由航天廣告發展而來。
可能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最先搞航天廣告的,不是美國,而是計劃經濟的蘇聯。
蘇聯航天曾經很牛,曾開創過無數個第一,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條太空狗、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第一個宇航員家庭、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艘空間站、第一次交匯對接、第一艘無人登月探測器等等等等......
這些為了與美國進行航天競賽的所獲得的成就,帶來一個問題:航天完全就是個燒錢買賣,根本不掙錢。
這就導致,蘇聯經濟好的時候,航天成就可以爆發式增長,但一旦經濟變差,撥款減少,航天就會難以為繼。
比如蘇聯末期,當時蘇聯為了和美國PK,把大部分撥款都拿去造了13架暴風雪號太空梭(含試驗機),結果把預算花光了,那年度航天任務咋辦?
這時候,日本人找來了。
1989年,日本東京廣播公司(TBS)找到蘇聯,想讓蘇聯用聯盟TM-11宇宙飛船將自己的一名記者送入太空,開創日本第一個宇航員的歷史,提高電視收視率。
缺外匯的蘇聯馬上就答應了,開價3700萬美元。
▲日本第一名宇航員秋山豐宏,原東京廣播公司記者
這個價格讓日本人有點頭大,似乎貴了些,不過精明的日本人馬上想到,我既然出了錢,那麼是否火箭使用權就歸我了?那我在火箭上刷幾個字,也應該是我說了算吧?
對這方面沒啥概念的蘇聯爽快的同意了,日本TBS把火箭身上分了好幾個廣告位區域,然後開始拍賣。
因為是送日本第一個宇航員進太空,這件事在日本的熱度非常高,到時候TBS直播也肯定會拿下收視率榜首,所以日本各大企業都拼命要拿下廣告位,最後被財大氣粗的索尼、製造衛生巾的尤妮佳和大冢製藥競標拿到。
所以最後發射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飛船整流罩格柵舵下方,第一個是索尼,第二個是尤妮佳,第三個是大冢製藥,箭體上是蘇聯航天技術裝置總公司和TBS的logo。
▲聯盟TM-11號火箭發射,注意上面的日本廣告
蘇聯和日本的這次合作,開了航天廣告的先河,雖然把日本衛生巾的品牌印在社會主義蘇聯的火箭上有點丟臉,但對已經沒錢的蘇聯航天來說,不被餓死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1999年,必勝客就在一枚俄羅斯火箭上印上了自己的LOGO,同火箭一起升上太空,成為首個把廣告做上太空的披薩餅公司。
而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的是,最有商業氛圍的美國航天,卻遲遲對航天廣告沒開放,美國太空總署署長前布萊登斯汀認為〝贊助的廠商可能會認為,自己有權力能干涉NASA的計劃方向;而身為NASA僱員的宇航員,如果可以從贊助公司那得到一筆龐大的贊助費,也可能會削弱NASA對宇航員的影響力。”
那美國有些公司想做航天廣告咋辦呢?兩個辦法:
第一,自己造火箭,自己射。比如馬斯克用自己的火箭,把自己的特斯拉跑車射進了太空。
第二,用近地空間擦邊做航天廣告,用氣球把品牌logo送入3萬多米的高空,雖沒有脫離大氣層,但也遠離地球產生一種太空遨遊的視覺感。
美國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在航天商業化領域,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
【公益廣告】
在一次次決定民族國家命運的危急關頭,千千萬萬中國軍人抱著悍不畏死、保家衛國的決心走上戰場。
我們,不能忘,不敢忘,也不該忘!
記錄老兵故事,守護民族記憶。點選下圖,軍武菌與你一起參與!
騰訊公益,,,
一起守護民族記憶
小程式
在中國,這種簡單的火箭箭身廣告模式,其實已經落伍了。
原因很簡單,如果只是在火箭上放一個廣告位,說XX品牌上太空,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火箭箭身其實是進不了太空的,早早就要分離墜落了,似乎有虛假宣傳之嫌。
所以,中國選的是另一種模式——聯名,其實就是冠名權。
我們都知道,某一型火箭,雖然同系列會有同一個名字,但怎麼區別這個系列中的每一枚火箭呢?
中國用的是“YX”(遙X)來區別,中國的火箭技術最早來自於東風導彈,導彈會裝有遙控、測量、資料回傳等裝置,於是簡稱“遙”,遙幾,就是第幾發(但不一定數字靠後的發射時間也靠後)。
所以新聞裡經常出現長征七號遙5,長征五號遙3這樣的叫法,“遙X”就代表這一枚火箭的名字。
聽起來,這種名字似乎差點意思,土裡土氣的。所以不如把冠名權賣出去,彌補一下發射費用嘛!至於箭身廣告,算是聯名的附送!
這樣的話,這枚火箭的名字,會隨著航天發射年譜永載史冊!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宣傳?
所以,最近幾年中國發射了很多火箭,上面都可以聯名。
▲長安歐尚號火箭
比如長安歐尚新車型釋出之後,直接就聯名了中國第1枚民營火箭北京星際榮耀公司的“雙曲線一號”遙一的發射,火箭箭體上面直接寫上了“長安歐尚號”幾個字。
而在中國第一次海上火箭發射任務當中,長城魏派高階汽車品牌也聯名了長征11火箭,幫魏派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這發射筒子眼熟不?
還有紅旗汽車也開始湊熱鬧了,人家聯名的不是火箭,而是衛星,巧了,這顆“紅旗一號-H9”衛星,也是長春造的。
除了車企,一些新銳企業也很喜歡聯名火箭。
比如2019年,小米就聯合聯合凌空天行成功發射了水平回收技術驗證火箭“天行I-1”,並帶上50位米粉的心願卡片一起去宇宙兜風,成功實現了“年輕人第一枚火箭”的承諾。
▲小米的這枚火箭外形很科幻
▲年輕人的第一支火箭
而在2023年,穀神星一號遙七火箭“好歡螺號”成功發射,也讓好歡螺成為螺螄粉行業首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的品牌,真沒想到,我們平時吃的螺螄粉竟然成了航天聯名品牌。
▲“螺螄粉”火箭怎麼看起來像換了塗裝的東風快遞啊?
除了這種聯名,一些企業和航天還有很多深度合作的模式,比如命名為“嗶哩嗶哩影片衛星”的“吉林一號”遙感衛星上天之後,B站就宣佈,將在衛星拍攝的海量遙感影片、圖片資料基礎上定期更新科普影片,併為B站使用者定製拍攝任務,用衛星航拍地球。
甚至B站的知名UP主“影視颶風”,於2023年11月也買了一顆衛星發射升空,在太空中向著地球播放粉絲們在2年前許下的願望。
▲UP主“影視颶風”發射的衛星,在太空播放粉絲留言
看火箭聯名這麼熱鬧,連國家隊都坐不住了,擅長“送人上西天”的中國航天科工已經直接開始為快舟火箭(這枚火箭的底子“DF-21改”,懂的都懂)打廣告了,向社會公開招募品牌合作伙伴,任務獨家冠名、箭身廣告塗裝、文創產品開發、航天科普研學等各項權益任你挑選。
簡單來說,只要你有出錢,總能找到和航天的合作模式。
▲“廣汽傳祺GS4”號東風導彈,不對,是快舟火箭
為啥中國這些年航天廣告各種花活不斷,推陳出新了呢?答案很簡單,根源是因為中國民營航天產業的集體爆發。
很多人奇怪,中國明明有很強的國家隊,為啥還要民營航天呢?
這就要從中國航天的困境說起了。
在冷戰時期,航天是國家安全拓展,而在現在,航天發射已經是一種商業行為了。
30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和衛星通訊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更加依賴衛星,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一直在大規模擴張之中。
中國早就看上了這個市場,90年代的時候中國就曾把航天發射進行了商業化,憑藉長征火箭效能可靠、價格經濟的優勢,中國一度躋身國際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佔到了世界商業發射市場的9%,賺了不少外匯。
▲那時候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很多衛星都是中國發射
但是後來,美國下令禁止一切使用美國零件和技術的國家使用中國“有政府和軍方背景”公司的火箭發射衛星,很多國家被迫撕毀合同,甚至把衛星發射合同給印度都不給中國。
目前,中國運載火箭商業發射只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與中國佔世界40%的發射能力和發射量完全不相符。
看著這麼大規模的市場卻因為美國禁令吃不到嘴裡,說實話,讓人挺著急的。
把國家工程變成民營模式,就是繞過這一禁令的嘗試。
▲“星際榮耀”公司的火箭規劃
2015年,中國開放民用航天賽道,民用航天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誕生出來,比如科工火箭、捷龍一號、藍箭昂天、星際榮耀、零壹空間、星河動力、深藍航天、星途探索等等。
相比國家隊,這些民營航天有獨特優勢。
一方面是設計團隊年輕,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比較快,也沒有太大歷史包袱,加上近些年中國人才技術大爆發,很多80後90後年輕人才成為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是發射快,比如一個大學或者商業公司如果想發射衛星,要是等國家隊的話要排期,等排到了黃花菜都涼了,可是如果交給民營航天,分分鐘就能幫你打上天去。
在政策、資本、人才的扶持下,中國民營航天發展非常迅速,比如去年4月2日,天兵科技首次將一款液體燃料火箭成功發射,3個月後,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也發射成功,這無疑給中國民營航天發展增加了更多信心。
特別是朱雀二號,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發射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
熟悉這方面的人都知道,以液體火箭所用的燃料劃分,已規模化投入使用的有三大流派:第一是氮肼類燃料,第二是液氧煤油類,第三是液氧液氫,但這幾種都各有缺陷。
所以人類一直在探索新的火箭燃料,結果還真找到了,那就是甲烷。
相比這些傳統燃料,使用甲烷當燃料有三大好處。
第一是便宜!便宜!便宜!價格只有偏二甲肼成本的30分之一!
第二是甲烷能量密度高,相比其他液體燃料,同等重量的甲烷可以產生較多的熱能,這有助於提高火箭的推力。
第三是甲烷含碳比例低,燒的乾淨,發動機積碳少,對發動機回收時的二次點火有好處。
▲朱雀二號發射升空
所以,無論是馬斯克的獵鷹,或是俄羅斯的安加拉火箭,還是中國拿來登月的最新版長征9號都是甲烷燃料。
而現在,中國民營航天公司也終於搞出了甲烷火箭,意味著中國也走進了低成本航天賽道。
雖然朱雀二號還沒有實現可回收,但國內有多家民用企業在回收火箭方面取得了初步突破。下一步,就看誰能率先成熟解決重複使用火箭技術了。
▲2022年深藍航天星雲-M1號試驗箭百米級垂直起飛及降落飛行試驗
▲2023年11月2日,中國第一款可回收火箭“雙曲線二號”垂直起降實驗成功,從影片來看,它在距離地面十幾米時有數秒的懸停自控,說明它與馬斯克的獵鷹火箭回收原理有所不同。12月10日,“雙曲線二號”進行了第二次重複發射試驗成功!
更重要的是,中國航天市場前景非常巨大。目前,中國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星網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發射12992顆衛星,實現中國版星鏈,星網首星已經在去年7月9日發射成功。
那麼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低成本地把這1萬多顆衛星發射到天上的問題了。
文章開頭的那枚固體燃料火箭“引力一號”,設計目的是一箭30星,能批次發射小型衛星。天兵科技正在研發能一次發射60顆衛星的部分可回收火箭,星際榮耀正在研發引數接近獵鷹9號的重型火箭,能回收重複使用20次。顯然,他們都是瞄著中國星網的市場去的。
國家民營航天產業的集體爆發,和國家的支援分不開。
目前,國家在民用航天產業引導方面已經越來越像NASA ,一方面,發動機、測控技術、人才不斷向民營航天傳輸,助力民營航天壯大。
另一方面,未來國家隊將更多地承擔行星探測、空間站任務等重大任務,而商業航天發射領域,比如通訊衛星等,國家隊會慢慢淡出,把市場讓給民營航天公司。
甚至連耗資最大、民營公司難以建設的發射場,國家也出面解決了,如今海南文昌商業發射場即將完工,預計五年之後達到中國年射200發民用火箭的能力。
可以說,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正在一步步走上SpaceX式的成功之路。
當然,相比國家隊,民營航天最大的問題在於資金的可持續性,在還沒有實現盈利的初創階段,拿到融資就能正常運營,拿不到就可能倒閉,所以在初創階段,必須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火箭聯名就是個不錯的主意。
對民用航天企業來說,火箭聯名成本其實也就是一點油漆成本,可以說一本萬利。
▲泡泡瑪特火箭
而對品牌方來說,如今的民間航天熱給航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量,中國 人正在步入航天時代,一枚火箭聯名的廣告費大概幾百萬,具有一定預算的公司或者個人都可以買一發,寫上公司名字或女朋友名字射到天上去,在星辰大海之路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最後,軍武菌悄悄透露一下,如果哪位讀者有火箭聯名需求的話,
我們軍武就有渠道,誰想聯名可以找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