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司馬南老師影片節目整理,內容有刪改)
關於人家卡我們脖子的事情,以及中國高科技發展的問題,諸如晶片之類的話題,有很多科普作者在這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此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到中國來訪問的時候,華為Mate 60橫空出世,在市場上掀起巨大的波瀾。
隨後美國國會就開會了,雷蒙多跑去作證。美國議員朝著雷蒙多發威說,你怎麼當的部長?我們不是有半導體政策嗎?我們不是對華為封鎖了嗎?我們不是已經搞了這麼多年了嗎?為什麼他們還能夠搞出華為Mate 60Pro這種手機?華為怎麼實現突破的?怎麼把晶片做到那麼小的?雷蒙多不是技術專家,一時也搞不清狀況。
關於這件事很多人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我曾經做了幾期節目,跟著哼了幾句。
近日王義桅教授,就此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是個文科教授,當過外交官,現在在研究一帶一路相關的問題。
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王義桅教授對此解釋得特別通俗易懂,我好像突然就弄明白了。
他說華為的突破是怎麼實現的呢?華為遇到國產晶片效能落後的情況下,選擇奮起直追。
華為的晶片設計團隊已經是世界上的一流團隊了,但是一個公司很難把所有的事都做好。就像造飛機,不可能所有的零件都自己造。華為當時面臨的困境正如你能設計出最好的飛機,但造不了。那就需要請臺灣人代工,但是現在臺灣地區和大陸處於特殊狀態,臺灣地區被美國人控制得那麼緊,不允許給大陸做,那怎麼辦?
華為一時半會追不上,只能日夜兼程追趕。王義桅說華為另闢蹊徑,換了個角度做文章。從什麼角度做文章?從資料傳輸方面做文章,而通訊技術恰恰是華為的長項。西方科技人員一門心思搞晶片,把晶片做到3奈米、2奈米……確實,人家遙遙領先,領跑全球的晶片業。
但是華為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小竅門,晶片效能可以很高,但是效能再高,你總得用吧。到了應用領域,先進的晶片對整個系統的效能提升作用非常有限。
原因在哪呢?在於系統內部的資料交換跟不上晶片的先進效能。這就好比是跑車效能很好,但是賽道不給力,同樣跑不出好成績。
也就是說面對資料通道很窄的狀況,晶片能夠承受的海量的、高速的資料,但它會產生兩個現象,擁堵與遲滯。因為擁堵所以遲滯,因為遲滯所以就更擁堵。所以華為的科研人員就基於此在軟體上狠下功夫,創造性地開闢了新的演算法。
注意,演算法這東西太厲害了!可以說,未來世界最牛的兩個東西,一個叫演算法,一個叫能源。華為開闢了新的演算法,研製了新的資料傳輸方式。有人說使用華為的技術,資料傳輸能力可以提高100萬倍。
我特地向王義桅核實了是不是提高100萬倍,他說業內人士認為可以提高100萬倍。
華為Mate 60剛釋出的時候,德國人、日本人都測算過其上傳速度,發現比最先進的奈米技術製成的晶片的上傳速度更快。所以華為的速度已經不是5G的概念了,而是超5G的概念。日本人測來測去,很氣憤,不知道華為怎麼實現突破的。
華為的資料傳輸能力提高了100萬倍,這是怎麼實現突破的?道理很簡單,成熟的14奈米晶片可以達到或者超過英偉達最新一代AI晶片的功能。
關鍵是華為拒絕為相關技術申請專利。我聽到這兒只想拍案叫絕。華為不申請專利,那麼美國人也罷,德國人也罷,都不會知道其技術路徑在哪兒。這麼一來,在人工智慧領域制裁中國企業的行為,就淪為了一個笑話。
感謝王義桅教授,人家到底是博導。他雖然不是晶片等相關領域的專家,但他理解問題的能力比我們高一成,相信大家聽完他的解釋,都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我聽了這些訊息很高興,因此我就鸚鵡學舌般地跟您講一講其中的緣由。但我也不是專業人士,只是抱著向大家學習,準備接受批評的態度與大家分享。另外,我只是反映一下作為一個退休老頭關於這個事情的一個簡單的、靈機一動的、膚淺的看法,感謝各位閱讀,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責任編輯|貝塔 胡言
部分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