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1974年,鴻海精密從臺灣起步,而後,逐漸向大陸投資建廠,靠著大陸的人口紅利,一步步成了大名鼎鼎的富士康。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富士康集團營收已高達約1.49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大家對富士康,恐怕都沒什麼好印象。畢竟,富士康曾接連發生16起員工跳樓事件,甚至一度成了“血汗工廠”的代名詞。
然而誰能想到,時隔幾年,富士康竟然搖身一變,以科技公司——工業富聯(601138)的形象出現在了資本市場上。
工業富聯是富士康將體系內的通訊網路裝置、雲服務裝置、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及相關資產打包重組而來。2018年,工業富聯成功上市。
更精彩的是,2023年,工業富聯又站上了AI風口,短短几個月,市值從1800多億暴漲到5400多億。但之後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路暴跌。
截至2024年1月22日,工業富聯市值2860.40億,半年不到,已憑空蒸發2500+億。
說到底,工業富聯雖然披上了科技的外衣,但仍舊擺脫不了代工廠的底色。
一、雲計算,只怕賠本賺吆喝
從財報看,如今的工業富聯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通訊及行動網路裝置、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2022年分別佔總營收57.86%、41.51%、0.37%。
其中,已經扛起收入半壁江山的雲計算,當屬最大看點。雲計算板塊的扛把子產品,就是高效能、低功耗的AI伺服器。
2017年,工業富聯曾聯合英偉達、微軟推出了全世界第一臺AI伺服器HGX1,也就是ChatGPT使用的伺服器。目前,該伺服器已迭代至第四代,並於2023年開始為客戶開發並量產英偉達的H100及 H800 等高效能AI伺服器。
抱著英偉達大腿,工業富聯儼然成了伺服器賽道的種子選手。尤其是從資料來看,2022年,工業富聯僅雲計算收入就已超2000億。這個收入規模,大約是國內伺服器行業龍頭——浪潮資訊(000977)的三倍。
然而這一切卻不過是表面風光。
首先,伺服器這個行業本身就沒多少油水。
伺服器的核心部件主要是CPU、儲存、硬碟,而這三大件嚴重依賴外採,且基本被國際寡頭壟斷。所以這個行業一向是上游吃肉,下游喝湯。
2022年,浪潮資訊毛利率只有11.18%,2023年Q3進一步下滑至9.67%,淨利率則只有1.62%。
其次,浪潮資訊能實現10%左右的毛利率,不代表工業富聯也可以。
雖然工業富聯一再想要撕掉代工廠的標籤,但捋一捋其業務模式不難發現,工業富聯的本質,恐怕仍是以科技之名,行代工之實。
根據工業富聯《招股書》介紹,工業富聯原材料採購有兩種方式:
一是工業富聯直接購買原材料。但這種模式下,工業富聯能夠掌控的只有金屬小件、非金屬小件、消耗性原材料等,對於不鏽鋼、塑膠粒、主晶片、零元件等材料,則要接受客戶指定供應商,指定採購價格。
二是Buy and Sell模式。即原材料本就是由客戶自己採購,再轉賣給工業富聯。
由此可見,工業富聯的業務,基本是由客戶指定/提供原材料,再按客戶需求生產。而工業富聯的角色,主要就是加工生產。
雖然,工業富聯一再強調自己在生產過程中的研發價值,其CEO鄭弘孟還曾在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英偉達的H100和H800產品均由工業富聯透過投入大量的研發支出在GPU基本模組中完成組裝。
但從結果來看,2022年,工業富聯的雲計算業務毛利率,卻只有3.96%,較浪潮資訊,差了一半以上。
更甚者,若按工業富聯所說,自己投入了大量研發支出。那麼反過來,這3.96%的毛利率,還能否覆蓋研發投入?工業富聯2000多億的雲計算收入,莫不是賠本賺吆喝?
二、支柱產業,收入利潤雙雙滑坡
綜上來看,工業富聯看似最有前途的雲計算業務,處境並不樂觀。目前,工業富聯的支柱業務仍然是通訊行動網路裝置及高階精密結構件。
其中,網路裝置產品包括交換機、無線產品、路由器等。高階精密結構件則主要指智慧手機高精密金屬機構件、智慧手機高精密高分子聚合物機構件(大概就是手機外殼、手機中框)。
2022年,該業務收入佔比57.86%,利潤佔比73.73%。可見,若沒有該業務支撐,恐怕工業富聯已難盈利。
只不過,這項支柱產業也早已自顧不暇。
高階精密結構件需求與智慧手機市場息息相關。而自2017年以來,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已逐年減少(↑)。
雖然不知道工業富聯手機業務具體的收入佔比,但2018-2021年,工業富聯通訊及行動網路裝置(即通訊行動網路裝置及高階精密結構件)收入已連續4年停滯不前。2022年看似有所好轉,同比增長14.37%。但是2023年只怕已再度向下。
2023年前三季度,工業富聯總營收同比下降8.94%。雖然目前還看不到各業務板塊明細,但從趨勢來看,雲計算業務收入處於正向增長中,總營收下降大機率是通訊及行動網路裝置收入拖了後腿。
不僅如此,該業務客戶集中度較高。根據工業富聯2018年《招股書》顯示,工業富聯來自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的收入約佔營業收入總額的20%-30%左右。截至2022年,工業富聯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比仍然高達63.46%。
不知是不是由於客戶過於集中,導致工業富聯沒什麼話語權。從資料來看,通訊網路裝置毛利率也在穩步下降。
很明顯,工業富聯引以為傲的支柱產業,已經走上了下坡路。
三、以科技之名,行代工之實
工業富聯還有第三大業務板塊——工業網際網路,即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服務。
從業務性質來看,這項新業務確實不再侷限於代工生產,而且毛利率較高,2022年可達47.87%。但是,2022年工業網際網路收入19.12億,僅佔工業富聯總收入0.37%。
可見,雖然工業富聯把工業網際網路列為第三大業務,但除了概念好聽以外,對業績的影響微乎其微。
上市前,富士康的名片是蘋果代工廠。上市後,工業富聯衍生出了三大業務板塊。努力隱藏代工廠的本質,突顯科技屬性。但實際上,除了微不足道的工業網際網路業務外,無論是雲計算還是通訊及行動網路裝置,賺的仍然是代工生產的錢。
在利潤本就不高的伺服器賽道,工業富聯雖然繫結英偉達,但毛利率卻更低,能不能自給自足恐怕都是個問題。
至於在手機代工市場,過去蘋果等大廠一直是工業富聯的衣食父母。但如今下游經營壓力日漸嚴重,必然向上遊傳導。而日後,工業富聯再想靠血汗工廠的方式保證盈利空間,怕是也行不通了。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