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於某旅行平臺存在大資料殺熟的調查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調查顯示,同一艙位、同一時間的機票在不同賬號下價格相差高達900多元,引起了對大資料殺熟現象的再次關注。
調查中發現,在某款App上,用黃金會員賬號搜尋某度假酒店,一晚價格顯示為2910元,而用普通會員賬號搜尋同一酒店,價格為2699元。平臺解釋稱是新註冊使用者享有的優惠,但使用者發現這種優惠政策並不透明,費用明細中缺乏詳細的說明。
此次調查不是孤例,類似的經歷在訂機票、訂酒店等領域並不鮮見。使用者發現,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航班的價格在不同賬號下居然有明顯差異。一些平臺透過“驚喜特惠”、“隨機優惠”等方式,對不同使用者進行差異化定價,引發了大量質疑。
在這個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大資料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當我們享受著大資料帶來的便利時,卻不知不覺地淪為了某些平臺的“魚肉”。近日,關於大資料殺熟的話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讓人們不禁對網際網路平臺的誠信問題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網友的爆料到記者的調查,從機票到酒店,從電商到打車,大資料殺熟的現象層出不窮,讓消費者防不勝防。這些平臺利用大資料分析使用者的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資訊,然後對不同使用者進行差別定價。老使用者、高消費使用者往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而新使用者、低消費使用者則享受著各種優惠。這種不公平的交易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面對大資料殺熟,消費者往往處於劣勢地位。一方面,消費者很難察覺到自己被“殺熟”;另一方面,即使發現了問題,消費者也面臨著舉證難、維權難的困境。而平臺則憑藉著技術優勢和資訊不對稱,肆意踐踏著消費者的信任。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大資料殺熟呢?首先,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範平臺的行為。對於存在大資料殺熟行為的平臺,應嚴令整改並予以處罰。其次,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性,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消費過程中要多比較、多留心,一旦發現被“殺熟”要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呼籲消費者“用腳投票”或者期待平臺自律。我們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和監督。只有構建起一個公平、透明、誠信的市場環境才能真正杜絕大資料殺熟現象的發生。
大資料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和挑戰,如何用好這把劍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如何規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