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新聞記者 | 李京亞
介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1月25日,據鈦媒體報道,近期,國內有13家AI公司的14款大模型獲得了新一輪《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以下簡稱“大模型備案”)審批,包括小米、第四正規化、零一萬物、BOSS直聘、銜遠科技、新壹科技、識因智慧、創思遠達、步刻科技、智聯招聘、掌閱、什麼值得買以及脈脈。
據介面新聞記者的瞭解,頭部大模型初創零一萬物剛剛通過了大模型備案,此後會面向公眾開放服務。同為AIGC領域創業公司的銜遠科技和新壹科技,則於近日在微信公眾號上公佈了透過大模型備案的訊息。
此外,去年經過四次IPO嘗試後圓夢港交所的第四正規化也已官方宣佈,其「式說」大模型正式通過了大模型備案;消費內容社群什麼值得買於1月25日宣佈,其大模型產品「AI 問答機器人」通過了備案,這是一款消費領域的垂類產品。
前述名單中涉及到的另幾家高關注度廠商,小米和Boss直聘方面暫時沒有回應訊息,脈脈則向介面新聞確認了透過大模型備案的資訊。
今年1月5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公開發布了第三批深度合成服務演算法備案資訊公告,這是繼2023年6月20日的《境內深度合成服務演算法備案清單》和9月1日的《關於第二批深度合成服務演算法備案的資訊公告》之後的第三批演算法備案清單。
在其附件資訊清單中可以看到,手機淘寶、小影APP、MedGPT(醫聯)、天翼智慧助理(中國電信)、網易跨境AI助手、妙鴨相機、唯品會、B站及百度等129款演算法獲得了備案。而到目前為止,國內累計已有280款演算法完成了這項深度合成服務演算法備案,百度、阿里、騰訊、抖音都在其列。
早在去年6月20日,網信辦公佈了《境內深度合成服務演算法備案清單》,首批共41類演算法入圍,這一清單的釋出被視作大模型領域應用落地配套監管開啟的真正標誌。
兩個月後的8月15日,七部門聯合釋出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辦法》是國內首份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規範性政策,體現出了立法者對於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積極鼓勵態度。
對於演算法備案清單和大模型備案之間的關係,一位大模型頭部初創公司的負責人解釋為:有大模型產品的公司都需要先備案深度合成服務演算法,再對大模型產品進行備案,大模型產品裡要包含已經備案的演算法。
去年8月31日凌晨,以百度、百川智慧為首的明星廠商率先對外官宣了全面開放大模型應用服務的訊息,引發科技圈關注。同日,中科院、商湯、MiniMax、抖音和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等11家廠商陸續宣佈,其大模型產品都可直接向公眾提供服務。
“大模型想商用上線,就需要完成系列合規動作,包括演算法備案和大模型備案。現在做完了,但不等於他們拿到了所謂‘大模型牌照’。”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曾對介面新聞記者指出,市面上普遍採用的大模型牌照說法並不準確,獲得備案才是更準確的說法。
11月4日前後,據多方訊息彙總,又有第二批企業相對集中地通過了大模型備案,主要包括月之暗面(Kimi大模型)、崑崙萬維(天工大模型)、知乎(知海圖AI大模型)、美團、出門問問(序列猴子大模型)、面壁智慧(Luca大模型)以及網易有道(子曰大模型)等十家。
華安證券報告指出,首批透過備案的AI大模型聚焦To C(面向消費者)端應用,第二批次則集中於大模型的To B(面向企業)端產業化, ToB、ToC共同發展的現象逐漸顯現。
截至目前,算上新一批獲得備案的廠商,國內所有核心玩家的大模型產品幾乎都獲得了大模型備案。
業界普遍將去年8月31日視作大模型市場進入全新競爭階段的標誌。理論上講,獲得大模型備案確實有助於產品形成資料飛輪效應。
華興資本投行事業部AI負責人秦川曾告訴介面新聞記者,《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更像是面向應用端的規範,因此市面上各大模型廠商透過備案之後,紛紛對應釋出了更多的AI助理產品,“廠商並不是需要透過這個備案來做基礎模型,而是需要獲得一個面向應用的‘牌照’。”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