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從2015年被首次提出,到現在已經8年了。在過去的8年中,有人看衰,有人看好。那麼星鏈到底帶來了什麼?是否已經取得了共識?星鏈的成本是否可行?商業模式是否已閉環?與運營商的關係定位?
在理清所有問題之前,我們先給星鏈定一個調:星鏈在商業模式上已經閉環,在技術上已經完成串聯。
最關鍵的是,目前還沒有出現第二家公司,第二個國家能夠複製它的成功,技術壁壘已經形成,壟斷地位基本確定。
(1)2023年進展
在2023年SpaceX在星鏈的發射上是明顯提速了,由2022年平均每10.7天發射一批,縮短至5.8天發射一批。全年SpaceX公司用獵鷹火箭完成59批次"星鏈"發射,共計部署1903顆"星鏈"衛星。在軌衛星總規模已經達到的5559顆,這個數量其實是很恐怖的。對比下,人類過去60年,全世界所有國家發射的衛星總數量也僅僅是4000多顆,星鏈已經超過了人類過去60年發射的總和。
(2)為什麼要做星鏈?
4G、5G用的挺好的,為啥要用衛星通訊?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全球5G基站部署總量超過364萬個,其中中國5G基站總量達231萬個,5G網路也僅僅覆蓋全球30%的人口,尚有70%人口未覆蓋,除中國外有80%人口未覆蓋。
這個比例說明什麼?說明4G、5G只能覆蓋理想的場景。通訊的生意很大,還有很多通訊的需求,可賺的錢還很多。而世界經濟、人口密度、地區環境嚴重不均衡,導致4G、5G沒法做到全範圍的覆蓋。像飛機、輪船、災區、戰區這些複雜場景,固定基站根本也沒法覆蓋。為這些國家人口場景提供通訊就成了星鏈的初心,畢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然有這個需求。
(3)星鏈的成本
摩托羅拉曾經搞過銥星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高昂。
航天火箭發射衛星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成本和規模都很重要。
通訊衛星的主要成本包含兩個:發射成本和衛星成本。
- 在衛星成本方面,當年摩托羅拉銥星的成本是3067萬美元。SpaceX降低成本的法寶是:內部研發製造,而不是依託國際國內供應鏈進行採購,衛星方案設計,零部件,衛星研製等工作都在公司內部閉環生產,降低成本的同時還提高了衛星產能。
目前星鏈衛星的生產線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每月產量為120顆,平均每天4顆成本能夠降低到50萬美元,只有這種價格才能開啟4.2萬顆衛星的部署之門。
- 在發射成本方面,發射星鏈的獵鷹9號火箭第一級多次重複使用之後,發射60顆星鏈衛星的成本可以低至3000萬美元,也就是平均每顆衛星50萬美元,長期目標是28萬美元,將來"星艦"投入使用後發射成本還將大幅度下降。
(4)星鏈已完成商業模式閉環
Starlink不是第一家提供衛星網路服務的提供商,休斯網路和衛訊是美國兩大衛星網路服務提供商。休斯網路擁有123萬衛星寬頻使用者,遍佈美國以及拉丁美洲。衛訊也有60萬的寬頻使用者,年收入12.11億美元,所以使用者需求天生存在。
星鏈在收費上也採取了多種套餐模式,120美元的家庭版,140~500美元的企業版,200美元的房車旅行版,還有5000美元的海事、應急響應版。這個價格雖然對具備有線寬頻接入條件的地區並沒有優勢,但對於偏遠地區和海上使用者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截至2023年11月,Starlink已經在七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可用,使用者數達230萬戶。收費方式為終端+流量套餐,基本終端599美元/臺;基本流量套餐120美元/月。隨後SpaceX公司就宣佈:已實現盈虧平衡。在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裡面,盈虧平衡是個非常重要的節點,說明最大的困難已經被克服。
星鏈已經取得了初期網路-->使用者收入-->衛星補點-->擴大收入-->衛星迭代替換的良好迴圈。按照馬斯克本人的目標,星鏈初級目標是覆蓋全球3%~5%的人口,即潛在市場規模為2.3億~3.8億人口,最終星鏈每年產生300億美元服務收入。
(5)與運營商的關係定位
星鏈的通訊場景與4G、5G網路的通訊場景並不交叉,而這些場景5G永遠無法覆蓋,這是一種互補而不是競爭關係。
2024年星鏈將推出DTC功能,星鏈手機直連業務採用的是行動通訊運營商的頻段,相當於將地面基站搬到了天上,使用者可以在地面網路覆蓋不到的地區,甚至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無感的接入星鏈衛星從而實現網路連線,很好的照顧了使用者體驗,不用更改任何硬體裝置,甚至不用增加額外月租費用,屆時衛星可與手機直連消除一切通訊盲區。
當然直連業務是從運營商收費而非直接面向用戶。2022年8月25日SpaceX和T-Mobile宣佈合作,利用星鏈的衛星網路和T-Mobile的無線網路為客戶提供通訊服務,這也印證了短期星鏈和運營商是合作和互補的關係。
但是從長遠看,蛇吞象會成定局,以後5G、6G甚至什麼G的都不關鍵了,有了星鏈就不存在什麼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