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化身大廚烹調美食,或者像保姆一樣照料孩子,科幻電影裡這些人形機器人與人共處的場景,令人期待……
最早明年,特斯拉將出貨首批人形機器人。馬斯克更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有望超越汽車,成為特斯拉最大的業務。
實際上,隨著人工智慧、新材料等技術的進步,全球範圍內,人形機器人產業已成為爭相競逐的熱門賽道;而在上海,人形機器人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去年以來,就有多款人形機器人亮相。
走進位於張江的這座機器人實驗室,如同打開了通向未來世界的大門。這個正在訓練行走的人形機器人,身高1.65米、體重55公斤,肢體靈活、身手矯健。
“人形機器人最大的好處,是它可以適應非常複雜的環境。我們周邊生活的環境,其實是為雙足的人設計的,如果說是人形機器人,我們不需要改變環境,比如有樓梯,它可以自主上樓梯,” 傅利葉智慧創始人兼執行長顧捷告訴記者。
隨著企業研發提速,人形機器人也正在加快行業落地應用的步伐。
位於中國電科21所的人形機器人實驗室裡,身高1.62米、體重約60公斤的“電科機器人1號”,正在進行上崗前“培訓”。
物流站內的快遞分揀和搬運,將有望成為國內人形機器人率先落地的應用場景。
“相比於人工的分揀,機器人在資訊處理方面會更強一點。人形機器人透過掃碼,就可以知道今天我處理了多少件快遞、這些快遞分別是到哪個區域的,” 中國電科21所人形機器人專案組負責人蔣志勇介紹。
不過,要讓這些機器人能真正上崗、適應各行業,還要在構成機器人關節的電機、驅動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演算法技術等方面持續突破;同時,也要依賴批次化生產,大幅降低成本。
“比如馬斯克,現在已經官宣了3萬美元這樣一個概念,實際上是20萬人民幣,就是我們想要人形機器人真正市場化應用,是不可能高於20萬人民幣了,”中國電科21所機器人研發中心副主任範春輝說。
繼計算機、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後,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有望成為下一代爆發的顛覆性產品。
實際上,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人形機器人產業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不少相似之處。一方面,人形機器人本身具有巨大的爆發力,能替代人力完成危險和重複的工作;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將能帶動從上游原材料、關節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到下游應用等全產業鏈創新突破。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重鎮,到2025年,上海力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打造1000億元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立足“人形機器人”這一賽道,上海要在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場景開發等方面發揮優勢、率先突破。
“上海有很多工業場景、服務場景,而且是非常豐富的,對人形機器人落地,有一定的促進;長三角加工製造極其發達,所以人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本土化,上海是有得天獨厚的獨到優勢,”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閆維新表示。
當技術創新伴隨著應用落地不斷推進,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將有望真正走入生產一線、走進千家萬戶,壯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