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關於手機搜尋同一航班票價相差三倍的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大資料“殺熟”現象的關注和討論。此事涉及到線上旅遊平臺、航空公司、代理商等多個行業環節,各方紛紛試圖揭示“大資料殺熟”的真相。
事件起源於一位網友在飛豬平臺預訂機票時的發現。他驚訝地發現,在同一時間、同一航班(鄭州至珠海)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手機和賬號進行搜尋,竟然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價格。其中,蘋果手機顯示的價格最高,達到了1330元,而其他手機則分別顯示為400元和481元。這種明顯的價格差異,讓人不禁質疑是否存在大資料“殺熟”的行為。
面對質疑,飛豬方面迅速回應稱,他們正在嘗試聯絡該網友核實情況,並表示不排除是代理商價格投放錯誤或使用者領取了大額優惠券所致。他們強調,飛豬平臺絕不會利用大資料進行“殺熟”,並承諾如消費者發現價格異常,可隨時聯絡他們處理。
然而,這一事件並未就此平息。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同一時間搜尋同一航班的機票價格會有所差異,但差價達到千元以上實屬罕見。他們認為,這種差價可能與第三方平臺的供應商有關,可能是供應商利用技術優勢進行牟利。同時,也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人為過失導致的,比如代理商在上架產品時出現了錯誤。
為了深入瞭解這一事件的真相,澎湃新聞對多個線上旅遊平臺進行了搜尋測試。結果顯示,同一時間搜尋同一航班的價格確實存在差異,但多數差價在30元以內。這表明,雖然存在一定的價格差異,但並不足以解釋上述事件中的巨大差價。
對於這一事件,資深民航專家綦琦認為,可能是代理商為了完成銷售指標而拋售一部分票源所致。他解釋說,為了獲得航空公司的獎勵,代理商可能會在某些時候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機票。
然而,儘管各方都在努力澄清和解釋,但公眾對於大資料“殺熟”的擔憂依然存在。許多消費者表示,他們在使用線上旅遊平臺預訂機票、酒店等產品時,都曾遇到過類似的價格差異問題。這讓他們不禁懷疑,這些平臺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公平、透明地定價?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大資料“殺熟”現象的存在並非個案,而是整個線上旅遊行業的普遍問題。由於各平臺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和使用者資源,一些平臺可能會利用大資料技術對使用者進行差異化定價。這種定價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平臺的盈利能力,但卻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一些消費者開始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他們會在預訂前使用多個平臺進行比價,或者透過搜尋引擎查詢優惠券等方式來降低價格。同時,也有一些消費者選擇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然而,要解決大資料“殺熟”問題並非易事。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監管和自律,推動線上旅遊行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加強對平臺的監管力度,制定更加嚴格的法律法規來規範平臺的行為;企業應自覺遵守市場規則,誠信經營,不得以犧牲消費者利益為代價來追求短期利益;社會各界也應加強監督和呼籲,提高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意識。
總之,大資料“殺熟”問題是一個複雜而敏感的話題。它涉及到技術、經濟、法律等多個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尋求解決方案。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應該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選擇合適的平臺和產品來保障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