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商超行業的寒冬,光是上半年全國就關閉了近700家超市便利店。
長長的閉店名單中,有我們熟悉的家樂福、沃爾瑪、中百集團、華潤萬家、永輝超市等。
不少人說,實隨著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人們都去網購了,線下的商鋪越來越沒人了。
還有人說,現在出現了“關店潮”,說明之前本來就開多了,這些商超賣的都是同質化產品,確實不需要那麼多。
但是,有兩家“外資超市”卻逆勢上揚,在中國開一家火一家,那就是山姆和Costco。
2023年,山姆在中國又開了5家新店,預計總營收將超過800億元;Costco雖然沒有公佈資料,但每家新店開業時都“大排長龍”。
都是一樣的競爭環境,究竟這兩個“外來的和尚”為什麼更好唸經呢?
擅長品質卷的Costco
2019年8月,全國第一家Costco在上海開業,那場面可謂是“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開業不到一小時,熱門商品就已經需要補貨了。
5年後,同款熱情又在深圳上演了一次,想要進入店內至少需要排隊3個小時,茅臺、愛馬仕手袋在十幾分鍾內就搶完了。
人們究竟為什麼如此“瘋狂”呢?原因就一個——真的便宜。
外面賣18萬的愛馬仕皮包,Costco開業價14.6萬;外面賣1300元的新秀麗旅行箱,Costco賣799元。
最厲害的是,Costco不僅普通商品賣得便宜,而且還把國際大牌的價格打下來了。
能做到這一點的基礎是“選品少而精”,Costco的商品單元(SKU)在4000個左右,而傳統超市約為2萬個。
正因為商品單元少,Costco要確保每一種選品都是“最能打的”。他們有著全球頂尖的採購團隊,不斷髮掘具有爆款潛質的商品。
另一方面,單品銷售規模是與供應商談價格的砝碼。2023年,Costco單個SKU銷售額達到5942.8萬美元,而沃爾瑪只有200萬美元。
最後,Costco對於市場趨勢的深刻理解或許也是其大火的原因之一。
今年1月12日,華南首店在深圳開業,當天辦理的13萬張會員卡中,有十分之一來自香港同胞。
自去年香港和內地通關以來,每週末到深圳消費已成為不少港人的必備娛樂活動。Costco此時選在深圳開店,應該也是考慮到了這股潮流。
方便又貼心的山姆
作為Costco在美國的老對手,山姆也採取了類似的經營思路,十分注重品質和價格,但山姆還有一個優勢——更方便。
截至目前,山姆在中國大陸一共開了47家店,而Costco的數量不到它的零頭。
在“線上線下一體化”這方面,山姆採取了“門店+雲倉”的模式,門店基本上在市郊,用於提供線下購物體驗;雲倉則在市內,方便消費者線上下單。
試想一下,週末不知道去哪裡“遛娃”,正好可以帶著全家去逛山姆。
全場隨意試吃,還能拍照打卡,晃晃悠悠大半天就過去了,吃飽喝足後塞滿後備箱回家。
要是覺得某種零食好吃想回購,也不用擔心山姆太遠,因為你還能在手機APP上購買,極速達馬上就送貨到家。
同樣是“會員制”模式,不同於Costco統一199元/年的卡費,山姆的會員費分為260元/年和680元/年兩檔。
而且,山姆更加註重會員的復購率和續卡率。如果有會員辦了卡卻長期沒去山姆消費,還會有工作人員打電話詢問需不需要幫忙退卡。
正是這種“不斷提高消費者黏性”的思路,讓山姆的銷售額如此穩定,新店開了一家又一家。
國內品牌的反擊
面對Costco和山姆的攻城掠地,國內的商超品牌也沒有坐以待斃。
於是,盒馬出了“移山價”、美團出了“拔河價”,既然消費者最在乎的是價格,那咱也不整那些虛的,直接降價。
原本盒馬也走上了“會員制”的道路,畢竟是每年穩定的進賬,誰不想要呢?
但是開始“移山”後不久,盒馬便宣佈暫時不支援開通或者續費“盒馬X會員”,外界普遍猜測盒馬未來或許會放棄會員制。
如果盒馬真能把價格做到跟山姆差不多,還不用交會員費,再加上比Costco、山姆高出幾何倍數的門店數量,那這爭奪戰還有的打。
畢竟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家庭規模普遍在4人以內,而且還有不少獨自在外打拼的年輕人。12個一盒的瑞士捲再便宜,吃不完還是浪費。
在商品規格上,盒馬、永輝走的“不囤貨”路線,也還是有一定的消費者基礎。
對此,Costco和山姆未來又該如何應對呢?
寫在最後:
其實無論是Costco、山姆,還是盒馬、永輝,都不算這場“新零售大戰”的輸家。
真正受到巨大影響的,是那些既沒爆款、又沒熱度的傳統超市大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