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2023年,中國有六大科技,可以改變世界格局。
它們是讓美國極度敏感的:JF-22超高速風洞;讓中國核能崛起的:玲瓏一號;讓日韓心碎的:國產豪華郵輪;可能讓中國航天登頂的:載人登月發動機;主動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人造太陽;中國科技立國之戰的:華為Meta60。
這6項科技,每一項都是各自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它們有的讓中國科技崛起,有的扭轉中美科技局勢,有的則能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
非常榮幸的是,我們一年之內就掌握了六項。
那麼它們究竟強在哪裡呢?哪個最強呢?今天熊貓來藉此機會來說說這些技術。
中國第一個改變世界格局的就是:JF-22風洞
2023年,中國新一代JF-22超級風洞正式透過驗收,這意味著它已經正式成為常備大型科研裝置。
當時這個訊息讓美國媒體極度敏感,進行了大量的跟蹤報道。
他們為啥這麼在乎超級風洞?
因為它可以用在航空航天、飛機、火箭和導彈等等大國重器的模擬實驗中,被稱為航空航天工業的地基。
沒有它,一個國家的航天和高精尖導彈就無法順利研發。
我可一點都沒誇張,就拿美國超音速導彈來說,為啥總是屢試屢敗?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先進的風洞配合實驗。
這讓美國導彈效能落後中俄一大截。
為此他們不惜撕毀和俄羅斯的條約,也要搞超音速導彈,然而至今都沒能成功。
更讓美國媒體們不爽的是:中國風洞是踩著美國上去的。
美國曾經是風洞的大國,1931年時,美國蘭利研究中心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風洞:它的寬度超過18米,高度也超過了9米,可以把整個飛機都塞進去做模擬實驗。
在二戰期間,美國建造了整整8個全新的風洞。
反觀中國直到1978年,才建成了第一座大型風洞——FL-13風洞。
兩者差距在四十年以上。
然而在接下來三十年時間裡,中國風洞技術卻實現了逆勢翻盤,一舉打敗美國。
我們是如何辦到的呢?
這就得從高速風洞本身說起。
超高速風洞是要模擬飛行器在超音速時的飛行狀態,因此超高速風洞就要滿足三個必要條件:一個是要模擬5倍音速大小的風速,二是要:模擬出幾千度以上的高溫;三是這兩個條件還要堅持足夠長的時間。
然而這三個條件就是不可能三角。
發達國家原本設想是將空氣壓縮在氣罐中,在“吹氣”前進行通電加熱,這樣就可以模擬出高溫高速的場景。
但是這個方案有一個喊嚴重問題:就是儲氣罐的材料能承受的壓強和溫度有限,只能做出7倍音速,30ms時長的超高速風洞。
雖然他們找了各種昂貴的材料,結果也沒能做出更先進的風洞。
而中國卻另闢蹊徑,直接用氫氧爆炸產生的轟擊波來模擬這個場景。
事實證明,玩炸彈中國是一流的,不僅能控制的好,還能讓它長時間保持高速高溫,2012年,中國就造出第一個爆轟式超高速風洞——JF-12。
它的風速可以達到5到9倍的音速,持續時間長達100ms,全面超越美國。
更關鍵的是,它的造價非常低廉,根據統計JF-12風洞造價只有4000多萬,每次實驗的費用不到5000元。
對於美國風洞路線來說,幾乎是降維打擊。
在它面試後,全球國家都在學習這個路線,但是隻有中國做的最好。
而JF-22風洞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化來的,它的效能更加出色。
將這種技術下放到民間,中國汽車、飛機、動車等都可以上用廉價的氣動實驗,說它領先全球二十年一點也不為過吧?
然後說說中國第二個可以改變格局的技術: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就是可控核聚變,它就是人類的終極能源,沒有之一,但是它的難度也是世界級的。
以往談到人造太陽,科學家都只有一個答案:五十年才能研發成功。
因為說的次數太多了,導致很多人對人造太陽已經不抱希望了。
但是在2023年這個情況改變了,科學家已經明確在未來三十年基本可以成功攻克可控核聚變技術了,而且這是本貓親耳聽到我們中國科學家做出的預測。
這意味著可控核聚變離我們不遠了。
更關鍵的是中國在可控核聚變上已經開始領跑全球。
中國目前有兩個世界出名的“人造太陽”,一個是環流器三號,它主要研究人造太陽溫度上限,找出更優秀的材料。還有一個就是東方超環,也叫EAST。它主要研究人造太陽持續的時間,時間越長,發電能力越出色。
幸運的是:在2023年,中國兩個人造太陽都數次突破歷史,先是4月份,東方超環穩態等離子執行超過403秒,提高了四倍的成績。
然後8月份,環流器三號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執行,創造了中國執行新紀錄,即使放到全球也是數一數二的成績。
中國科學家多次表示,我們有信心讓核聚變之火在中國點亮。
要知道,中國一向崇尚謙虛禮儀之道,能讓我們的科學家說出這句話,就代表著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儲備確實領先其他國家。
但這還不是中國可控核聚變的影響力。
因為這兩個人造太陽的表現,中國在國際人造太陽ITER專案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以前我們只是承擔了8%的任務,在整個專案中,地位還比較低。
但是我們並沒有自我限制,而是形成國內外兩條發展路線,一條在國外積極學習全球的先進技術,一條在國內不斷突破技術限制,驗證自己的想法。
如今中國成為唯一一個能按時完成自己任務的國家,而且還幫助其他國家承擔了很多專案。
中國在ITER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可以說,深刻的改變了全球可控核聚變的格局。
在可預見的未來,屬於中國人造太陽的時代才剛剛升起。
中國第三個可以改變世界格局的則是:國產豪華郵輪
豪華郵輪被稱為造船業的三大明珠。
以往這顆明珠都掌握在歐美人手裡,強如日韓都得靠邊站。
但是在2023年,這顆明珠被我們摘下了:先是在6月份,國產豪華郵輪正式下水、然後是9月份,豪華郵輪開啟第二次試水、接著元旦當天,正式啟動載客首航。
而且中國第二艘豪華郵輪也在建造當中了,不久之後就可以面世了。
這也宣告了中國正式打破了西方長達百年的豪華郵輪壟斷。
豪華郵輪非常特殊,它是三大明珠中最難,最複雜的船型。
首先就是其次它非常的複雜,是目前全球最複雜的產品,沒有之一。
國產豪華郵輪長度超過330米,總噸位達到14.2萬噸,是中國航母的2倍大,單單客房就達到2000多間。
而它的零部件數量超過2500萬個,是大飛機的5倍,汽車的2500倍,說它是全球最複雜的產品也不為過。
承接一艘豪華郵輪,就意味著中國要打造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造船產業鏈,一旦這些產業鏈發展牢固之後,那麼中國造船業將會得到質的提升。
無論什麼船,我們都可以快速打造完成。
這是非常可怕的。
要知道,2023年,中國造船業已經承接了世界66.6%的船舶單量,已經證明了我們船舶規模已經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
如果我們還能打造出頂尖的造船產業鏈,意味著中國造船業不但規模領先其他國家的總和,而且技術和產業鏈也全部領先全球。
說它改變造船業格局一點也沒誇張吧?其實何止造船產業格局,就是海權格局也可以打破。
中國如今造船能力只有二戰時的美國做到過。
他們曾經在幾年時間內,爆出百搜航母,一舉成為全球霸主。
如今我們有希望做到嗎?
我認為完全可以,2023年,中國在承接瞭如此多的國際訂單時,還創下5艘052D驅逐艦同時在建的奇蹟。
試想一下,一旦戰爭爆發,中國造船廠火力全開會怎麼樣?
估計航母和驅逐艦等等和下餃子沒啥區別。
這就是豪華郵輪給我們帶來的潛在提升。
曾經我們因為閉關鎖國,錯過航海時代,如今我們奮鬥百年,敢於對任何海上力量說不。
你說它能否改變世界格局?
第四個可以改變格局的技術是 :玲瓏一號
2023年8月,“玲龍之心”吊裝成功,它是玲瓏一號的核心部件,相當於人的“心臟”。
它的成功吊裝,意味著玲瓏一號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商用小型核反應堆。
玲瓏一號和華龍一號併成為中國的“雙龍會”,但很少有人知道,玲瓏一號比華龍一號的地位更高,它不但是中國自主研發的,而且是真正改變了中國在全球核能的地位。
2012年福島核事故後,幾乎全球都在反對建設核電站。
為了拯救核能,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全球科學家進行研討時,最終決定核能應該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影響範圍更小的小型核反應堆,一個是更加安全的第四代核反應堆。
但是這兩個技術太難了,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考,對於全球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面對這種難度,有些國家就放棄了核能發展,有些國家則埋頭搞科研。
中國當時成立了數個專案:有小型核反應堆,也有三代核電站改進,還有第四代核電站,可以說是全線出擊。
其中玲瓏一號就是小型核反應堆的代表。
可以說:它即是中國核能與世界各國競賽的代表性專案,同時也是世界核能領域的希望工程。
2014年,玲瓏一號率先突圍了,當時中國在核能展上公佈時,瞬間就引起世界轟動。
它的體積只有常規的核電站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模組化組裝,可以多樣化使用,不管是城市、海邊還是偏遠地區都可以快速部署,引起了整個會展科學家的注意。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國際核能界以主角的身份出道。
2016年時,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了玲瓏一號的安全認證,成為全球首個或此殊榮小型壓水堆,再次驚豔全球。
2017年,玲瓏一號整體設計全部完成,四年後又在海南正式建設,成為全球首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組式小堆。
玲瓏一號國際原子能小型核反應堆戰略是可行的,同樣證明了中國在核能領域的實力:在它之前,中國核能籍籍無名,在它之後,中國躋身全球核能領頭羊的地位。
說玲瓏一號見證和改變世界核能格局,一點也不為過吧?
其實不止是玲瓏一號,中國核能還有一個代表產品: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它在2023年正式投入商業執行。
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站的代表專案,即使發生任何事故,都不會出現堆芯熔燬,更不用說放射性物質洩漏了。
它和玲瓏一號一樣都是最先進、最安全的核電站,也都有能力代表2023年中國核能最重要的專案。
但是由於玲瓏一號地位太特殊了,它更值得我們銘記。
第五個可以改變格局的技術:華為Meta60
華為Meta 60被稱為2023年的“爭氣機”,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低估了它的影響力。
如果單單從技術上看,它的晶片並不是最強的,甚至產能都不多,但卻依然讓整個中國人感到熱血沸騰。
即使是最不喜歡華為人,也會在那段時間給華為點贊。
因為Meta 60早已經不是一臺手機而已。它的影響足足有三層,每一層的意義都很大,尤其是最後一層,讓美國人感到恐慌。
首先就是對華為來說,這是一次漂亮的反擊戰。
大家都知道,華為是被美國製裁最慘的企業,沒有之一,甚至在Meta 60之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的時,還不忘威脅華為,說:“華為如果繼續研發高科技,將會被更嚴厲的制裁。”
說白了就是要將華為打趴下。
結果呢?華為並沒有和她打嘴炮,而是在雷蒙多訪華的當天,正式釋出Meta 60。
這次釋出會直接把雷蒙多打蒙了,她前腳威脅華為,後腳華為就放出大招,說自己突破了晶片制裁?
這不就是妥妥的英雄打敗大魔王的戲碼嗎?
於是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沸騰了,雷蒙多成為了最大的笑話,甚至反而為華為代言了一波。
華為出了口惡氣,美國整個上下都震動了。
因為華為突破晶片封鎖的第二層影響,就是打破中美科技戰的僵局。
自從2018年後,中美就開始了貿易戰、輿論戰、科技戰和金融戰。
當時貿易戰和輿論戰,中國打贏了,科技戰成為了主旋律,他們對華為和中國上千家企業進行技術和產品的封鎖,制定了“小院高牆”戰略。意思就是在高階晶片、人工智慧等少部分領域,聯合盟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
Meta 60的誕生意味著美國“小院高牆”極限施壓策略再次失敗。
科技戰打的就是信心,美國和他們的盟友是抱著自損八百的策略,也要阻止中國高科技的發展。
但是結果他們打了半天才發現,自己已經損失了一千,中國還能突圍。
這就是非常打擊他們的信心。
如果註定打不贏,那幹嘛還要損失自己的利益呢?
原本美國製定了晶片產業迴流政策,威逼全球產業到美國建廠,但是Meta 60之後,歐日韓開始在國內發展晶片產業群了。
這就是影響力。
說華為Meta 60改變格局,沒毛病吧?
而這還不是Meta 60最大的影響力,它第三個影響更大:那就是華為背後的供應鏈。
要知道Meta 60可不只是晶片,還有各個尖端的零部件,這些都是美國製裁的物件,華為是如何獲得這些零部件的產能呢?
美國和世界各國將華為手機拆了個底朝天,卻發現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無法找到供貨源的,其中包括了摺疊屏、晶片以及其他高階零部件和材料。
這意味著華為背後隱藏著一條非常龐大的供應鏈,它們可能藏在國企裡,可能藏在民間,也可能藏在合資公司裡。
更關鍵的是它們不受美國的掌控。
這就讓美國感到非常緊張,他們一向都是站在產業鏈的上游,可以牢牢把握各個產業的動向,而華為更是他們明令禁止,不讓別人給他們供貨。
能繞過美國,意味著這個供應鏈實力遠超美國的想象。
那麼它們造手機,還能造別的嗎?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自己底牌都打出去了,敵人的武器卻層出不窮,你說這場戰爭還怎麼打?
這才是美國最怕的地方,因為它隨時可以成為一個改變世界格局的力量。
最後一個改變格局的技術:載人登月發動機
2023年,中國載人登月火箭發動機連續試車成功,這次成功不僅驗證了技術方向是對的,按照以往的經驗,只要方向對,具體細節再完善到火箭上,一般都會成功,整個過程也會在五年之內完成。
這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按照我們以往的慣例,我們載人火箭首飛很可能在2028年就能完成,一旦它成功發射,那麼2030年載人登月的目標也可以順利完成。
這就給了美國巨大的壓力。
要知道,美國為了趕在中國之前完成重返月球,不僅重啟了登月計劃,而且將登月時間定在了2024年,也就是今年,這幾天又改到了2026年,依然趕在中國之前。
為啥他們這麼著急?
主要就是因為載人登月的意義不同。
航天一直被人類賦予了兩層含義:一是代表人類最高的科技水平,我們現在的晶片、計算機、網際網路、衛星導航等等,都是當初航天下放的技術。
誰在航天上走的更遠,那麼其他國家都會預設它在軍事、科技等領域實力儲備最強。
當初美蘇為了爭奪這個位置,打了幾十年的太空爭霸。
而載人登月就是美國曾經打敗蘇聯的最大專案,可以說它就代表了人類最高的科技水平。因此美國作為科技燈塔國,絕對不會將這個榮譽讓給其他人。
為了達成目標,他們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也要邀請盟友簽署了《阿爾忒彌斯協定》一起來瓜分太空資源。
如果美國不能率先登月,那麼這個協議不就白費了?
而中國載人登月發動機研發成功,必然讓美國投入更大的資源和我們競爭,航天投入多了,其他地方就投入少了。
一定會改變科技競爭的區域性結果。
這就是它帶來的壓迫性。
還有一個影響可能更加深遠。
人類未來註定是要走向深空的,就像數百年前的航海時代一樣,誰能率先走出去,那麼誰就能在未來佔據先機。
就像咱們得航天科學家一樣,我們錯過了航海時代,讓後世子孫被欺辱了百年,我們不能再讓後背指著我們,說我們短視。
這次一個簡單的發動機突破,但它煽動的翅膀,將為未來百年甚至千年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甚至直接決定了我們在太空領域的走向。
說它改變格局,同樣沒錯吧?
縱觀這六大科技,你會發現它們的意義非常深遠,或許幾年幾十年後,我們都將銘記這些技術和突破。
願星辰大海與我們同行。
好了,我是熊貓,本期就到這裡,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