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採訪過程就是調研過程。”全國政協委員、央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製片人呂濤將本職工作與全國政協委員職責有機結合,一方面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工作中的經歷、見聞,透過媒體反映出去;一方面依託政協平臺,關注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透過提案反映基層聲音。
今年,呂濤帶來了文化、財經、信訪和人工智慧應用等領域的多個提案。在人工智慧相關提案中,呂濤提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大量新興科技軟體和產品提供了新內容應用傳播場景,希望相關部門及行業關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讓人工智慧賦能國際傳播,開拓國際傳播新局面。
談及過去一年廣電行業發展,呂濤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開展的“雙治理”工作,即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複雜治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以前經常要幫家裡老人調電視,兩個遙控器和很多操作頁面讓老人看電視成了一個挑戰。有時候,他們正在追的劇,因為誤操作就再也找不回來,我還要根據老人的描述重新查詢。”他認為,這次治理是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的大行動,切實解決了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問題。“不僅僅是解決了遙控器的問題,更是有利於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好事。”
《綜藝報》:對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有哪些建議?
呂濤:對於廣電和網路視聽行業,我建議大家可以共同思考怎樣將中國文化符號化,選好發力點,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找到符合國際傳播規律、國際受眾喜愛的內容加以推廣。同時,注重分眾傳播,根據不同族群、不同受眾,採取不同的傳播形式,持續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留存度,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文化,吸引他們主動了解中國文化。
《綜藝報》:如何培養國際傳播人才?
呂濤:國際傳播是個漫長的過程,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除了對語言的基本要求,還要注重政治層面和社會治理層面的素養。人才培養實際上是梯隊的培養,是老帶新的過程,需要投入更大精力。
《綜藝報》:從內容創作角度而言,如何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呂濤:在創作《新時代中國人權》時,我們對節目主創團隊提了幾點要求。一是編導都要參與文稿創作。一部作品,想要老百姓看得懂,創作者首先要有感觸,要讓理論思想落地。二是要學會用“第三隻眼看中國”,為此,我們邀請了大量國外政要和人權專家參與拍攝,從他們的角度發表意見,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是我們做國際傳播的一些方法和經驗。
《綜藝報》:內容創作者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的發展?
呂濤: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提升採編、創作的效率,但無法取代創作者。我們擁有的是幾代廣電人用辛勤汗水換來的經驗傳承。無論技術怎樣改變,“求真”不會因技術的發展而改變。只有堅持“內容為王”的創作理念,才能直面行業的變化與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