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輕吟
編輯 | 林輕吟
資訊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2023年,美國發布報告稱“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可中國還沒動手,美國就已經攥著頂尖技術卡中國的脖子。
中國需要攻克什麼技術才能擺脫困境?中國真的已經成美國最大威脅了嗎?
晶片
晶片生產要用到光刻機,而世界上著名的光刻機生產商,就是荷蘭的阿斯麥爾,但真正能操控阿斯麥爾的不是荷蘭而是美國。
美國和荷蘭一前一後研究光刻機,美國研究到一半就擺爛,可荷蘭堅持了下來,不怕慢就怕站,荷蘭憑藉不懈努力在光刻機領域反超美國。
可沒有美國工廠幫荷蘭生產光刻機零部件,荷蘭就造不出光刻機,讓美國把荷蘭光刻機領域拿捏得死死的。
美國手裡的底牌不止有光刻機,還有刻蝕機生產技術,為自家晶片領域發展提供最堅強的後盾。
而中國等國家想要學習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繞不開到美國取經。
研究人員胡正明去美國讀博士時,加入了美國國籍,讓他在美國能學習到更多和光刻機、晶片製程相關的技術。
胡正明回國後,成為臺積電核心管理人員,組建團隊專攻晶片製程,將晶片製程從150nm發展到130nm,一舉超越美國同領域最先進的技術。
他還支援著我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晶片研究工作,時不時地為他們提供資金和重要建議。
華裔研究人員尹志堯和胡正明一樣,他赴美留學也沒少學習美國的先進技術,比如刻蝕機技術。
尹志堯成功打入美國知名公司英特爾內部,他邊學習技術邊搞研究,還進入掌握全球9成刻蝕機市場份額的大公司工作。
他卻沒有一直留在美國,果斷帶著一手培養起來的科研團隊回國,我國有關部門為了支援他,很快就為他提供了5000萬資本。
事實證明5000萬沒有打水漂,尹志堯帶著團隊在國內研究刻蝕機生產技術時,國內相關領域還是一片空白,可他卻研究出工作效率比國外高三成左右的機器。
機器生產晶片的速度提上去了,但國產晶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我們還不能鬆懈。
精密零部件晶片已經能實現機器生產,那麼其它裝置的零部件當然也要實現機器生產。
機床
機床是工業生產的母親,小到發電裝置,大到飛機都生產不出來,可我國建國後一窮二白,一臺機床都沒有,還好研究人員爭氣,一年左右就研究出兩臺機床。
但這些機床的生產水平有限,還過於依賴日本技術,拽住了我國工業發展的翅膀。
我國研究人員非常優秀,在1955年就讓我國擁有100%國產機床,給我國工業零部件生產添磚加瓦。
可美日德機床發展的時間比我國要長,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讓機床生產出來的零部件儘可能地多 。
我國機床研發到今天,生產小型零部件不成問題,但生產大一點的精密零部件,國產機床還是有點不夠用,不得不從國外進口。
可我國機床也曾有過一段相當輝煌的歷史,瀋陽機床集團曾在2012年拿下180億銷售額成為世界第一,卻依然面臨著悲慘的命運。
我國曾為了支援機床研發工作,將相關企業都聚攏在一個地方,讓他們能相互交流,早日攻克技術難關。
機床研究單位攻克技術難題之前就已經從當地離開,讓我國機床生產停留在一個很尷尬的水平。
我國研究國產機床的人才有限、國產機床不如進口機床好用等問題,也讓我國不得不持續進口機床,僅2023年,我國在進口機床上花了652873.2萬美元。
但我國在進口機床上花的錢和2022年相比,已經下降了將近一成,整體發展勢頭還是好的。
工業生產離不開機床,而現代汽車等產品的生產,離不開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
上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開始研究工業機器人,花費將近10年的時間,讓他們的工業機器人問世,讓我國非常羨慕。
我國上世紀70年代研究工業機器人,研發時間不算太晚,但2014年才研究出來一款比較成熟的工業機器人。
日本見我國研究工業機器人,又加快了研究工業機器人的速度,讓他們的工業機器人能代替工人進行工作。
他們還研究出和真人相似程度極高的機器人,滿足不同工廠和使用者的需求,一經問世,就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等到我國工業機器人逐漸成熟後,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被美國等國家瓜分得差不多。
而我國生產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有限,它們只能在生產線上做簡單的工作。
我國生產線有難一點的工作要用到工業機器人,就不得不進口,讓我國每10臺工業機器人中,七臺工業機器人都是從進口的。
進口機器人有來自美國的,有來自日本的,一旦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故障,我國還要和國外專業人員進行協商。
我國不甘受制於人,已經計劃在2025年,讓國產機器人佔據4成的市場份額,先站穩腳跟,再考慮吸納人才、提高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而國產工業機器人掙到錢,還要在實現技術突破後提高知名度,讓越來越多的工廠肯花錢。
無論如何我們能發現國產工業機器人的不足,是很重要的一步,就像我國發現醫療領域存在不足後,才實現技術突破一樣。
醫療
2023年,我國摘下了“尖端醫療裝置皇冠上的明珠”,自主研發價值千萬的核磁共振儀,為我國進口裝置節約一大筆資金。
真正能從中獲得好處的,還是我國人民,價值幾千塊的核磁共振檢測,價格已經被降到了幾百塊,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的技術突破。
核磁共振儀裝置很特殊,它一旦開始執行,工作人員就要為了確保它的安全性,不斷地往裡面新增液氮,填滿一次就要花60萬。
工作人員不小心將裝置關機,裡面的液氮就會立刻被消耗掉,給醫院帶來一定經濟損失。
核磁共振儀保養起來這麼麻煩,可醫院咬牙也要購買,還是因為儀器有著不可被替代的作用。
人體內部的氫原子,只有受到強大的磁場影響,才能被聚集在一起,醫學人員根據它們聚集時的樣子,可以發現病人究竟是身體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
1.5T的核磁共振儀磁場是地球磁場的50倍,給普通病人做檢查已經完全夠用。
但病症比較複雜的病人,還是需要一個效率更高的核磁共振儀才行,我國研究人員便研究出3.0T核磁共振儀。
我國為了守護老百姓健康,還不斷推出新的醫保報銷方案,將心臟支架納入報銷,緩解普通家庭病人的負擔。
曾經我國一百萬人擁有的核磁共振裝置為8臺,而美日人民能用到的裝置數量是我國的5倍,但如今這個局面已經逐漸被扭轉。
我國努力解決醫療問題的同時,也沒有忽略我國人恩民的出行問題,默默研究國產大飛機C919。
飛機
2023年5月17日,國產大飛機C919起飛,讓國產大飛機不行的謠言不攻自破,但國產飛機從研發到正式飛行的過程十分艱難。
我國民用飛機的研發晚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播音、空客等飛機公司已經擁有成熟的運營模式後,我國民用飛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而飛機飛得遠不遠、穩不穩,都和發動機有很大關係,一個強大的發動機,關係到造價1.08億美元的飛機飛出去還能不能回來的問題。
要生產出一架完整的飛機,光有發動機還不夠,飛機的外殼和一系列零部件,都需要經過慎重挑選。
美國、德國等國家有著雄厚的工業發展基礎,他們要生產一架飛機,可以每個國家派個代表出來,討論誰出發動機、誰設計飛機外殼等問題。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長處,幾個國家拿出自己最擅長生產的零部件,拼湊在一起,再透過試飛等考核,就能出來幫國家賺錢了。
而中國和美國等國家的情況不同,中國可以從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採購零部件,但關鍵零部件還是要用國產的才踏實。
C919首次試飛沒能成功,讓飛機生產廠家不得不從頭到尾把飛機檢查一遍,出於慎重考慮,把它身上的LEAP-1C發動機,換成國產發動機CJ1000A。
但C919要真正走出國門,還差一些被國際認可的證書,我國也正為這些事情而努力。
國產飛機剛問世不久,它和空客、波音飛機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我國研究人員還意識到了C919國產率的問題,準備不斷地提高飛機的國產率,早日讓100%國產飛機問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世界各國都在卯足了勁兒搞科研,我國也要加緊研究,不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但我國發展目的單純,談不上威脅美國。
參考資料
環球網——「真實中國」美國發布報告稱“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 海外網友:無稽之談!
上觀新聞——中國高階醫療裝置到底行不行?他們用實力說話:打破西方壟斷,還要掌握話語權
海峽新幹線——國產大飛機不行?C919又一座里程碑事件!落地新加坡後,未來前景將出乎所有人意料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