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向世界宣佈了一個激動人心的訊息:他創立的Neuralink公司的首例受試者已成功透過意念控制電腦滑鼠。遺憾的是,馬斯克並未提供影像資料來進一步證實這一創新性成果。
僅僅11天后,清華大學研究團隊便用影片展示了其腦機介面技術的兩個成功案例:用意念控制氣動手套外骨骼持握與游標移動。
楊先生四肢癱瘓已經14年。去年10月,在清華團隊和天壇醫院的幫助下,透過半侵入式無線微創腦機介面,恢復了部分抓握功能,實現了自主持物與定位。
更令人振奮的是,楊先生還可以透過腦訊號控制的氣動手套做更為複雜的動作。他首次透過意念自主完成了喝水這一日常動作。
另一名患者小白,因為5年前的事故導致頸椎高位截癱,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在去年12月進行了無線微創腦機介面植入手術,經過兩個多月康復訓練,他已能憑藉意念自如控制游標移動。
腦機介面技術分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三類。馬斯克選擇的是侵入式技術,需要切除部分頭骨,然後植入電極和超細電線。雖然可以獲得最高質量的神經訊號,但是患者的創傷大、風險高。2022年,Neuralink公司在一隻猴子身上採用了這種技術後,嘗試讓猴子玩電子遊戲,卻讓猴子出現了生命危險,最後不得不給予猴子安樂死。
清華團隊設計研發的無線微創植入腦機介面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系統為半侵入式。體內機埋在顱骨內,電極覆蓋在硬膜外(硬膜位於顱骨和大腦皮層之間,起到保護神經組織作用),避免了電極直接摩擦腦組織,不會損傷大腦細胞。此外,通過幾個月的訓練,患者的脊髓損傷的ASIA臨床評分和感覺誘發電位響應也有了顯著改善。
相比之下,清華大學團隊的技術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更安全,效果好。不僅避免了腦損傷,而且在解碼體現患者的運動意圖方面,解碼準確率超過90%。從而實現了“意念控制活動”。
在全球範圍內,腦機介面技術正逐漸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目前,全世界有上百家企業在腦機介面領域探索。歐洲的EPFL研究機構利用演算法和模式識別技術,在對大腦活動的解碼和轉換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2023年我國腦機介面領域共發生48起融資,其中鼎暉、達晨財智、禮來亞洲等頭部機構均在內。而紅杉、經緯、高瓴、君聯等機構在前幾年已經進入這一領域。經過多年的探索,2024年將會是腦機介面行業取得實質性成果的一年。誰能發展的更快,就會吸引更多資本的湧入,回到開頭,馬斯克之所以在沒有影像證明的時刻搶先向外界宣佈他們的成果,或許是為了吸引更多投資。可能馬斯克又缺錢了。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料安全、個人隱私及倫理等行業問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但無論如何,腦機介面技術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類對大腦深處的探索之路。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