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措手不及,臺積電突然轉向,日本晶片也改弦更張
晶片"脫鉤"風暴下 全球供應鏈深度重塑
在當前中美科技對抗白熱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晶片產業供應鏈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層次重塑。一場源於地緣政治博弈的"晶片新冷戰"已然襲來,其影響不僅波及核心晶圓製造環節,還將進一步加劇上下游關鍵材料和裝置供給的版圖分裂。
這股重塑浪潮的導火索,源於美國政府出於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考慮,對華為、紫光等中國科技企業實施嚴厲的晶片禁運令。這無疑是對中國晶片產業命脈的狠狠一擊。在此壓力下,臺積電、三星電子、英偉達等全球晶片業巨頭不得不進行艱難抉擇,最終選擇將部分先進製程產能轉移至美國、日本等地,以規避美國出口管制的窘境。
這不僅徹底顛覆了過往全球晶片產業鏈條分工格局,也將進一步加劇關鍵技術封鎖和人才流失,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晶片產業帶來新一輪重創。當下世界晶片產業版圖正在被強行重劃,局勢撲朔迷離,未來前景如何可謂撲朔迷離。
美國壓力下臺積電轉向——投資美國和日本
在全球晶圓代工巨頭中,臺積電無疑是第一個迅速作出反應的。2022年5月,臺積電突然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興建先進晶圓製造廠,計劃於2024年投產。此舉被業界廣泛視為是為了規避美國對中國晶片產業出口管制的一種策略調整。
臺積電這一決策實際上是在權衡了利弊得失後做出的艱難抉擇。一方面,華為是臺積電的大客戶,美國的出口限制直接威脅到其在華業務;另一方面,來自美國政府的巨大政治壓力令臺積電不得不低頭示好。最終,為了維護在美出貨渠道和技術來源,臺積電選擇了就範。
而在轉向美國的同時,臺積電也在積極擁抱日本。2022年11月,日本政府公佈將對臺積電在當地建廠提供約4000億日元的補貼,以爭取先進
地緣政治博弈下全球晶片產業鏈重塑
晶片"脫鉤"風暴下 全球供應鏈深度重塑
半導體晶片是支撐當代資訊社會運轉的核心支柱,在國家發展和科技競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在中美科技對抗逐步白熱化的大背景下,半導體產業鏈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動盪。特別是自美國政府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實施嚴厲晶片禁運以來,全球晶片供應鏈格局開始發生深層次重構和分裂,製造業的"脫鉤"勢頭日益凸顯。
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臺積電)、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全球晶圓代工巨頭紛紛將先進製程產能加速轉移至美國、日本等地,以規避針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出口管制;與此同時,美日韓政府也在瘋狂補貼本土晶片產業,試圖將晶片供應鏈從中國大陸市場"切割"出來。這一系列舉措無疑將加劇全球晶片產業版圖的分化,給已陷入困境的中國半導體業帶來新的巨大挑戰,不得不加快推進自主可控程序。
美國壓力下臺積電轉向——投資美國和日本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廠
臺積電可謂是當前全球晶圓代工龍頭,據統計其2022年營收高達580億美元,在先進製程領域處於業界領先地位。然而,面對美國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的晶片禁運令,臺積電所面臨的壓力可謂是沉重的。
為擺脫困境,2020年5月臺積電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興建5奈米先進晶圓廠,這被業界廣泛解讀為臺積電在美國施加壓力下的一種"權宜之計"。新建廠房預計2024年投產,初始monthlycapacity達20,000片晶圓,主要生產5奈米晶片產品,未來還將升級到3奈米和更先進的製程工藝。
透過在美國本土建廠,臺積電不僅可以規避對華為等中國企業出口的限制,還能從美國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中獲益。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此舉實質上是臺積電進一步"脫鉤"大陸晶片市場,加深了全球晶片供應鏈格局的分裂。
獲日本千億日元補貼支援
除在美國擴產外,臺積電在日本的佈局同樣受到高度關注。2022年11月,日本政府宣佈計劃對臺積電在國內建廠提供高達3.8萬億日元的鉅額補貼。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在日本建設先進晶圓製造工廠。
此前臺積電已在2021年與日本軟銀集團、索尼公司、丹納赫控股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在熊本縣投資約37億美元建設先進製程晶片廠。隨著政府"鉅資"助力,臺積電在日本的產能也將繼續擴張。分析人士表示,這體現了日本政府"重拾半導體榮光"、推動半導體供應鏈本土化的雄心。
總的來說,在美日兩線發力、"造血"擴產,顯然是臺積電在美國施壓下的無奈之舉,同時也折射出全球晶片供應鏈版圖加速分化的大趨勢。與此前人員、技術、資金高度集中於大陸市場的狀況截然不同,臺積電正在策略性地轉移重心,為未來在中國市場可能遇到的窘境做"不小心"準備。
韓國企業跟進——加大美日投資規避限制
除臺積電外,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韓國晶片巨頭也在加大在美國和日本的投資步伐,以規避出口中國的限制。
其中,三星電子計劃在底前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泰勒市興建新的12吋晶圓廠,初期投資約170億美元,主要用於生產14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晶片。未來還將視後續市場需求追加投資40億美元。2022年11月,三星電子在該工廠奠基,並明確表示新工廠不會為中國大陸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