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如今國產大飛機C919 的成功試飛,我國也是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大飛機。
其實早在20世紀的時候我國本來已經研製出了我國自己的國產大飛機-運10 ,可就在運10 成功首飛後,由於當時科研經費不足,政府最終決定暫停運10研製專案,而且由於我國對客運大飛機的發展未來預測出現偏差,導致我國為此付出了上萬億的慘痛代價。
而就在這危急時刻了,一個老人站出來力挽狂瀾,而在他的帶領下我國也是再次展開國產運輸飛機的研製道路,而且為了獲取實驗資料,這位老人更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選擇試機,最終在他的不斷努力下,我國航天事業也及有了長足的發展,而這位老人就叫做顧誦芬。
那麼當時我國究竟做出了什麼誤判導致我國損失了沉重的代價,顧誦芬教授又是如何力挽狂瀾的。
«——【·運10飛機的起落·】——»
如今隨著國產大飛機C919 的成功試飛,我國也是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客運大飛機,然而在20世紀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一些緣由,可能我國在當時就已經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國產客運飛機了。
而說起我國國產客機的研製過程也是充滿了艱辛,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我國提出了要研製自己的國產噴氣式客運飛機,並將其命名為運10 ,而國家經過一番思考將這一艱鉅的任務交到了馬鳳山手中。而之所以將其交給馬鳳山,是因為馬鳳山在之前參與過客機設計方案工作,有一定的經驗。
而馬鳳山在接到命令後也是明白運10客機與國家的重要性,於是立即展開了工作。
可由於在此之前我國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這就導致研究進度十分緩慢,可即便如此,馬鳳山也沒有放棄,而是在他的帶領下,科研團隊也是克服了出現的一個個困難,最終在198 0年的時候成功研製出了國產客機運10 ,並且進行了首飛。
而首飛的成功也是預示著我國航空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起點,可沒想到這時國家卻暫停了運10 的後續研製工作,而之所以停止是因為經費不足,要知道當時我國剛進入改革開放,雖然書後業經濟相比於之前有了一些增長,但從整體上來看經濟條件還不是很好,根本無法支撐多個研究專案,於是經過考慮,國家決定暫停運10 的研製。
而馬鳳山在得知後,也是十分著急,不斷前往有關部門尋求經費,可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最終由於沒有經費的支撐,運10 的研製徹底停止,許多參與研製的科研人員也都選擇了另謀出路。然而殊不知正是終止研製運10客機的決策,使我國承受了巨大的經濟代價。
而當時我國想的是,與其自己研製不如選擇購買外國的客機,於是我國就和美國的麥道公司合作,然而漸漸地我國發現買到從公司給我國的飛機在設計上存在不足,而且效能方面比起波音來也有不小的差距。
再後來麥道公司由於資金不足,最終被波音公司收購,於是波音公司的飛機就開始進入我國,與此同時另一家航空公司空客也進入我國開始和波音瓜分我國市場 由於當時我國沒有大飛機,導致我們只能購買他們的飛機,也因此波音和空客從中國賺取了大量的資金。
而此時我國也是明白了大飛機的重要性,想起了多年前停止的運10專案,可由於時間太長,當時的裝備早已被處理了,就連當時參與研製的人員也都各奔東西。
«——【·國產大飛機的啟航·】——»
而就在這個緊要關頭,顧誦芬站了出來,他表示中國目前迫切需要研製出中國自己的國產大飛機,可對於國產大飛機,人們都有自己的意見。
有的人就建議將當年的運10恢復,然後直接將其直接改造成民用客機使用,然而對此顧誦芬表示反對,因為在顧誦芬看來,運10 的技術對比現在已經有些落後,根本無法用作民用客機。
而且顧誦芬也表示不只是民用需要使用大型客機,軍方也需要大型運輸機,哪怕將運10 恢復,也根本無法適應如今各種軍事行動,因此研製新型運輸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顧誦芬經過研究發現,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在某些方面其實是互通的,只要一個研製成功了,那另一個的研製就要輕鬆一些。
最終國家同意了顧誦芬的建議,開始了對國產大型運輸機研製,最終在顧誦芬的帶領下,我國也是成功研製出了新一代的大型運輸機運-20,並且在2013年的時候進行了首飛,在這之後,運-20 也是正式裝備部隊。
而就在運-20 試飛成功4年後,國產大飛機C919 也是完成了首飛,而C919大型客機的出現,減少了我國對外國客機的依賴,對我國,發展航空領域有著不可小覷的貢獻。
而我國之所以呢我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其背後都離不開顧誦芬的付出 。
«——【·顧誦芬對於飛機的執著·】——»
顧誦芬1930年出生於江蘇蘇州,在顧誦芬小的時候,全家搬遷到了北京稽核過,在顧誦芬小的時候對於未來還是一片迷茫,可後來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看著了日寇飛機對於我國民眾狂轟濫炸,我國民眾你的悲慘情景後,顧誦芬就表示自己以後一定要為國家研製出屬於自己的飛機,保護民眾不再遭受迫害。
懷揣這樣的理想,顧誦芬也是開始了好好學習,在1947年的時候,顧誦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顧誦芬沒有選擇當時較為熱門的專業,而是選擇了空氣動力專業,哪怕是沒有人看好這個專業,顧誦芬依舊是義無反顧展開學習。
在學校裡面,顧誦芬接受了了許多專業知識,後來在1956年的時候,我國也是準備研製中國自己的飛機,可在當時我國並沒有自主研製飛機的檢驗,在此之前都是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進行仿製。
可即使困難再多,我國也沒有選擇放棄,既然沒有任何經驗那就從頭開始,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顧誦芬翻閱了大量相關資料,並詢問了曾參與過飛機設計的專家,就這樣在顧誦芬的不斷努力下,在1958年的時候,我國成功研製出了自己的第一款飛機殲教一。
而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由於當時我國戰機較為落後,導致外國戰機經常侵犯我國領空,見此情形,顧誦芬也是提出了新一代高空殲擊機的想法,最終在國家主持下,顧誦芬開始了新一代戰機的研製,而國家也是將這架戰鬥機稱作殲八戰鬥機。
在1969年,殲八戰鬥機成功進行了首飛。然而,在飛行過程中,飛機出現了一些抖振情況。面對這一情況,顧誦芬毫不猶豫地乘坐殲教六飛機,緊緊跟隨在殲八戰鬥機之後,以觀察飛機的飛行狀況。最終,顧誦芬透過仔細的觀察和研究,成功解決了飛機抖振的問題,。
現如今顧誦芬也已經94歲高齡,可即便如此顧誦芬依舊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資訊來源:
上觀新聞——《“殲8之父”陽康不到一月上輪椅參會,專訪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九旬院士顧誦芬》
瀋陽日報-《沈飛走出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殲8之父”顧誦芬》(2021.11.04)
中國經濟網-《“殲-8之父”顧誦芬:瞞家人三上藍天 89歲患癌仍工作》(2019.8.6)
中國科協-《經歷3天生死飛行,顧誦芬解決了“殲-8”首飛垂直尾翼抖振問題!》(2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