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品牌在網際網路上的“隔空互懟”可謂十分精彩。
先是上汽智己因誤標小米SU7電機引數,被小米“三連回懟”討要說法,賺了流量卻丟了面子;後有小米Redmi在自己的手機新品釋出會上,錯將榮耀的處理器配置標錯,可謂是“扔出去的迴旋鏢最後打中了自己”。
而就在11日下午,華為春季產品釋出會的PPT也“出錯”了。有眼尖的網友發現,華為常務董事餘承東在將智界S7與賓士E300L、特斯拉Model S等的車內空間作對比時,背後的PPT錯將賓士E300L的車長標成了4973mm,而正確的數字應該是5092mm。
這就很尷尬了。
一直以來,“對標友商”是一種常見的營銷方式。
透過與友商同等級產品做橫向對比,不僅能凸顯自家產品在技術、服務、售價上的優勢,還能收穫更高的網路討論度和關注度,從而撬動更大的市場,帶來更多訂單。
然而,營銷有風險,模仿需剋制。無論如何對標,品牌的根本目的是營銷自己,不是“醜化”他人。倘若在攻擊對方的時候,自己先犯了事實性錯誤,那麼有理可能也會變成無理。
“現在就看賓士會不會追究了”“坐等賓士三連發問”“下一個翻車的會是誰?”……一時間,引發吃瓜群眾廣泛議論。當然,其中也不乏冷靜的聲音——
“小失誤其實很常見的,沒必要動不動就全網出擊。”
記者留意到,在以往的手機、汽車釋出會中,標錯引數、放錯logo、產品介紹表述有誤等“低階錯誤”並不少見。誠然,這是品牌方不夠嚴謹的表現,值得反思,需要改進,道歉也必不可少;但上綱上線到“故意抹黑”“刻意汙衊”的高度,卻也大可不必。
畢竟,造謠、汙衊既不道德,也不合法,誰會願意主動攪上官司呢?
對品牌雙方來說,與其糾結輿論場上的勝負,倒不如沉下心來做好技術。畢竟“產品力”才是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
就拿此次小米和智己的“隔空互噴”事件為例。在這場輿論戰中,小米一時的勝利,掩蓋了小米汽車競爭力有限的事實。對比同等級產品可以發現,小米SU7的各項指標並沒有明顯優勢。隨著競品價格的下調,未來其銷量能否仍能維持高位,仍然存疑。
品牌對打,最終還是實力說話。至於營銷能力、公關能力等短板,大可以後期補課,不用操之過急。否則,草率地“鸚鵡學舌”,當心流量沒吸到,反而翻了車。
南方+記者 許雋
【作者】 許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