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應該如何過日子呢?
很多老人會尋找同學、老同事、朋友等,常常小聚,一起吃飯,唱歌,時間消耗很快。
也有一些老人,每天去跳廣場舞,交誼舞,在嘈雜的 聲音中,讓自己也熱鬧一點,遠離孤獨。
打麻將就更頻繁了,上午下午都可以,夜裡還加一場。
當我們每到都忙著聚會、跳舞、麻將的時候,發現自己總是被亂七八糟的事情牽扯,尤其是自己想去又不想去的時候,怪難為情的。
忽然有一天,你拒絕和大家一起做什麼,立馬就被嫌棄,自己也很失落。
作家雨果說:“海綿已經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添一滴水了。”
原來,人到晚年,最好的活法,是要做好減法,給生命空閒,讓幸福湧進來,有地方存放。
01
不合群,少看臉色。
太多的人,都羨慕陶淵明的晚年,可是羨慕之後,卻沒有學到他的生活真諦。
捫心自問,你敢掛印辭官嗎?你敢在經濟條件不夠好的情況下,回老家種地嗎?你敢在茅草屋裡,夫妻一起過小日子嗎?
陶淵明之所以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因為他徹底擺脫了不愉快的群體。
他做官的時候,有上司來檢查工作,要他穿戴整齊,到路口去迎接。
各種看臉色的事情,讓他煩惱不已。阿諛奉承的事情,陶淵明打心眼裡是厭惡的,因而堅定了他辭官的信念。
了這一生,就那麼幾十年,看人家的臉色多了,自己的臉色就不太好看了。
我們不能掛印辭官,但是退休了,離開職場了,怎麼還沉迷在推杯換盞、群體瞎混的世界裡呢?
與其在糟糕的環境裡浪費時間,不如在自己的世界裡,淡泊度日。
更可怕的是,你本來有自己的思維,但是在群裡,聽大家說了十幾分鍾,馬上就否定了自己的思維。茫茫然,不知所以然。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心流體驗”——我們沉浸在某種狀態時,腦海裡的幸福因子,很容易被啟用,還可以忘記時間的存在。
是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去體驗的,而不是一直被人指指點點。
不盲從別人的“喜歡”,不總是跟隨別人的“行動”,習慣獨處,也就能享受時間。
02
不爭辯,少說幾句。
老人愛嘮叨,這是常見的現象。因為老人認為自己經驗多,而很少意識到,人與人的認知是有差距的,並且說不清,到底誰是對的。
真正高層次的人,是不會爭辯的,就是別人說錯了,也不會去糾正。
唐朝開元時期,有一位官員叫“徐安貞”。他晚年退隱到山裡,專注讀書寫詩文。
因為一次大病,導致聲音嘶啞,索性就不開口了。
有一天,附近的寺院舉行書法比賽,然後讓書法厲害的人寫楹聯,掛在樑柱上。
徐安貞路過寺院,不小心跨過了地上的樑柱。按照寺院規矩,他是犯了大忌,要被杖責的。
就在和尚們怒目圓瞪的時候,他用手在地上寫:“我不能說話了,但是我也學過書法。”
很快,他幫忙寫下楹聯,大家都心服口服。
人生到底要如何過,徐安貞在詩裡寫道:“圖書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當我們晚年的時候,與人爭辯不休,其實是自己的認知已經落伍了,卻嘴上不服氣。
若是我們愛指點江山,也有些不自量力,倚老賣老了。
以後遇到爭辯的事情,那就主動閉嘴,看看自己有沒有本事,去把事情處理好,而不是嘴巴上贏了別人。
知識是一輩子都學不完的。你堅持學,比堅持講,要好一萬倍。
有真才實學的老人,不要開口,也會被人尊重。
最可怕的是,老人喜歡爭執,很容易引發爭鬥,一旦有肢體衝突,吃虧的總是自己。不爭,笑著低頭,矛盾就不見了。
03
不過善,少去渡人。
很多人建議老人要發揮餘熱,也有老人,天生就古道熱腸。
似乎滿世界的事情,老人都要摻和,管一管。遇到誰,都要幫一把。
有句話說得好:“佛法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天雨雖廣,不潤無根之草。”
太多的人,是幫不了的,老天爺也喊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何況我們的普通人呢?
想一想,在大街上乞討的人,不一定是乞丐,多半是職業乞討人,他們靠這個賺錢買房子、旅遊呢。
也有一些商家,做出可憐兮兮的樣子,其實他賺錢不少。要是遇到不良商家,就更可惡了。
就是真正有困難的人,也不一定要去幫忙,正所謂:“未經他人之苦,莫勸他人善。”
三毛說:“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想來,但凡成功的人,都靠自渡。若是習慣了被人幫助,反而會有依賴思想,難以前行了。
也有一些老人,無休止貼補自己的子女,幫忙帶娃等。但是無形中,子女可能會啃老,滋養惰性。
善良沒有錯,但是要長出鋒芒,要給對人。也要懂得適可而止。
04
辯手傅首爾說過:“成長就是你最終會發現,世界上什麼人都有,當你能夠豁達地面對他們,擁有制怒之力,不再妄想強行改變誰,那將會是自己的新生。”
是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改變自己,幸福與否,都是自己的感悟。
總是在群體,與人互動,幫人解難,難免要困住自己。
學會做減法,不和身邊的人過成一樣,壓力就會少很多,也能舒一口氣,迴歸到自己的世界裡。
願天下老人,清醒做人,清淡待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