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中國究竟長什麼樣子?
皇上戴上了眼鏡?還是達官貴族換上了西洋服?市井街道又有什麼新氣象?
讓我們走進英國女畫家伊麗莎白·基恩的畫,去見見我們從不認識的清朝!
第一幅畫整體透露出悲涼色彩,高聳挺立的城樓,卻破敗不堪。顏色本是彰顯華貴的紅色,在這幅圖上,卻變成暗淡的紅色,而且多一塊少一塊。
聚集在一起的大雁往南飛去,似乎有蕭條之意。
街道上的人寥寥數幾,唯有晚暮,坐在人力車上,不知去往何處的女子,以及似要回家的兄弟。
夕陽西下,一種破敗的景象,似乎在預示晚清註定滅亡的結局。
第二幅圖是一幅老太太的畫像,典型的老婦人裝扮。但很明顯這名婦人的生活還算可以,畢竟戴著金手鐲、金耳飾。加上手中的暖爐,可見這是一位大戶人家的老婦人。
因為晚清時期,老百姓家中可用不上暖爐,更沒有帶絨的厚衣。說明當時的貧富差距依舊很大,存在等級秩序的劃分。
第三幅圖是對晚清普通家庭的表述。但顯然依據圖中的桌椅以及女子腳下踩的暖腳爐,這幅圖根本不是在描述農戶家庭,其中的母女家也是有一定家財底蘊的。
她們靠著織布謀生,女子戴的眼鏡以及放在小女孩面前的書籍,體現當時傳統思想的轉變。傳統思想迸發出新的萌芽。
加上是清末民初,女子思想意識覺醒。女子亦可以賺錢養家,讀書識字。並且當時已經廢除了相關陋習,女子的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第四幅圖則是晚清女子的個人照。十分符合當時的背景,已經偏向民國風。一身緊衣旗袍,加上頭頂當時最流行的波浪卷,穿上西洋高跟鞋,儼然就是街上最亮的崽。
細細看去女子的妝容也有所不一樣,從暗黑風到溫婉華貴風,妥妥的一身民國妝容。
顯然該名女子是某個達官貴人家的大家閨秀。並且很有可能留過洋,或者閱讀過外國書籍,受相關思想的影響,走在時尚的最前端。
而這一幅圖就不一樣了。這也是個人照,相當符合我們對清朝人的想象。圖中的老婦人,身著深藍的晚清旗袍,頭上戴著旗頭,雍容華貴的姿態,手上拿著檀木做的玉如意,很顯然有著皇族背景。
接下來的這一張圖片,是一個女孩抱著弟弟。從二人的穿著來看,是農家孩子的穿著。女孩穿著臃腫的衣服,袖子、褲腿都是偏向寬大風。弟弟的衣服也是這樣。
這張圖片和前兩張個人照完全不一樣。
前兩張畫風榮美,將女子的優柔和老婦人的華貴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這張圖片,褪去了“美白”效果,似乎是清末老百姓的真實寫照,有點幽暗的感覺。
與當時腐朽的思想有著極大的關聯,那寬大的袖子與褲腿,就是對當時浮誇思想的表現。
除了一些個人照,還增添了許多全景照,更是彰顯一些市井色彩。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清一色的孔子常服。最顯眼的還是招牌布上的文字,顯然中國的文字,在英國人的眼中就是天書般的存在。
圖畫中的漢字經由外國人一畫,連中國人都看不懂了。
左下角的小孩子顯然與旁邊的大人格格不入,不僅光著腳,穿著也是十分亮眼,拿著一個大燈籠。而陰影裡的老婦人,瘦的不成樣子,簡直和之前我們看到的那個手拿玉如意的老婦人,完全不一樣。
但很顯然,有的人後面的辮子沒有了。傳統思想受到現代思想的衝擊。
市井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看看接下來的一幅圖。
典型的南方流水小巷的生活,他們會依水而建。有的婦人在拿桶接水,而有的婦人在挑水、洗衣服、帶孩子。什麼髒活苦活,還是由女子來幹。
顯然前面的女子讀書、穿旗袍化妝,都是富貴人家,或者家境較為富裕的女子能夠做的。
普通女子家庭,依舊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與傳統思想掛鉤。
那這些女子在洗衣做飯,那些男子都在幹什麼呢?
很顯然,約個三五好友,談天說地,聊聊文學,說說閒話,不就是最開心的時刻。
甚至有一些文人,到處彰顯自己的才華,與幾個好友談論文學。
但他們的歡喜與女子並不相通。女子只能坐在一旁,照顧完孩子,還得照顧家。
可見當時處於一種思想覺醒的啟蒙狀態,傳統思想與現代思想的碰撞,會顯現出不同的場景。
而接下來的這幅圖,或許更能彰顯清末的經濟面貌。
清末時,便有小販擺地攤,或者沿街叫賣。紫禁城早就沒有了士兵把手,可以隨意進進出出。遙想溥儀小時候,他根本不被容許出宮門。
那個時候的他僅僅幾歲,就得與自己的生母分別。他只能在紫禁城裡騎騎腳踏車,來到城門口,也會被士兵攔住。
直到外國軍隊破開了紫禁城的大門,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到市井風氣的溥儀,終於見到了不一樣的風采。
而落魄的溥儀注定要在市井中生活,來時高貴,歸於平凡。
圖畫的最後一張,也是簡單的個人照。男人一襲黑色長衫,,帶著典型的近視鏡,在紙上用筆訴說著人間的千姿百態。
不過很顯然,這名男子依舊是富貴家庭,要不然做的凳子怎會是玉做的,而他所在的庭院別具一格,有假山綠樹,顯然是精心設計的。
這與普通農戶的家中完全不同,很明顯,已經完全向現代風格靠攏了。
不管是怎樣的圖畫,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清末民初時,不管是達官貴族,還是市井百姓,他們都在向嶄新的時代發展,與時代接軌,體現出思想的開放性。
雖然其中雜糅著一些傳統思想,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