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不知宋徽宗趙佶昏庸無能,終致北宋滅亡?當年若非向太后力薦,端王豈能擁立為帝?她臨終未指定繼承人的哥哥宋哲宗又為何?時人言“端王輕佻”,向太后又何故執意扶持?事出有因,今觀其始末,不免悵然。
宋哲宗猝逝,皇位懸空
元符三年冬,福寧殿內簾幕低垂,薄紗窗欞漏出陣陣香爐餘溫。宋哲宗神宗趙頊臥榻之上,已經奄奄一息。垂死的君王臉上隱約可見生前英氣,濃眉之下雙目緊闔,嘴角微啟,似在沉睡。
宋哲宗此生英謨,繼位年僅十七。元符前期勤政愛民,後來卻因病抱恙,身體日漸虛弱。正值盛年即位的他,竟也未能抵抗住惡疾侵蝕,命運戛然而止。
殿內兩位色衣之內,向太后、朱太妃泣不成聲。向太后推了朱太妃一把,哽咽道:“陛下已遺命......立端王為帝。”朱太妃聞言,淚如雨下。向太后擦拭著眼淚,強打精神命人喚來宰輔,商議繼承大事。
宋哲宗此次病勢嚴重,當日便魂消玉殞。他生前體弱多病,常有小毛病,也不甚在意。誰知積勞成疾,竟會猝然離世,叫人措手不及。
宋哲宗性情溫厚,平生最疼愛的,就是兩個妻妾與愛女揚國公主。當年元符貳年,公主與獨子雙雙離世,宋哲宗悲痛欲絕,從此大病不起。這次召見宰輔們,也是他身體稍見好轉之時。只是好景不長,沒過幾日他便病入膏肓,臥床不起。
向太后是他的嫡母,朱太妃是生母。向太后冷豔端莊,朱太妃豐腴溫婉,兩人感情本不睦密。只是皇子駕崩之際,她們都想確保自己的勢力能延續下去。
誰也不知宋哲宗最後遺言為何,她們只能眼巴巴地守在他身邊,盼他醒轉之時親口確立繼承人。宋哲宗性情溫厚仁慈,卻偏偏在此時此刻無暇分心。天命如此弄人,叫他的母妻止步於永夢,遺言之謎永遠成謎。
章惇警語不虛
趙佶此前並無政績,為何章惇認為他“輕佻”、不宜繼位?原來,趙佶生性頑劣,好大喜功,又缺乏遠見卓識。他少年時期便迷戀聲色犬馬,沉溺於書畫園林之中,罔顧政事。朝中官員多有非議,認為他不過是位公子,更配不上帝王之位。
章惇為宋哲宗心腹,深知趙佶為人。他語重心長地勸諫太后,希望她三思大事,切勿冒進。奈何向太后的決心已定,章惇說破嘴皮子也無濟於事。到頭來章惇被貶,曾布等趙佶心腹得以掌權。章惇的忠告不幸成為泡影,未來的種種禍端盡數由此生根發芽。
章惇剛正廉潔,為人正直,敢於提醒太后趙佶的種種過失。他憶起趙佶平日裡的種種所作所為,語氣中不免流露出些許鄙夷之意。趙佶少年時期酷愛奢靡享樂,腰纏萬貫也不夠揮霍。他好聲色犬馬,日夜笙歌不輟。讓章惇更看不起的是,趙佶還迷戀那些娼妓們,甚至與她們你儂我儂,流連忘返。
趙佶不僅玩世不恭,而且政事懶散,從不過問朝政。他整日沉迷書畫園林,要麼就是與那些奸佞小人混在一起東奔西竄。章惇認為,這樣的人怎能勝任君主?
章惇是宋哲宗的心腹之臣,兩人關係極為密切。宋哲宗也曾私下與章惇訴說,自己最擔憂的就是皇位繼承問題。他的孤兒寡母,與那群兄弟們向來不睦。惟恐他死後這些異母兄弟中沒有一個稱職的人選。如今章惇親眼見證太后的決定,實在難以苟同。
向太后執意立趙佶為帝
為何向太后執意扶持異母幼子趙佶登基?追本溯源,主要有二:
第一,立異母幼子,可獲“從龍之功”。向太后並無自己的骨肉,立功心切。她選擇趙佶,正因為他繼承順位靠後,倘若能成功立為帝,便是向太后一手打造。屆時趙佶必然感激不盡,向太后也可大權在握、順心如意。
第二,趙佶可能偏向舊黨。宋朝末期朝廷分為新舊兩黨。宋哲宗生前力挺新黨,舊黨被逐出朝堂。向太后暗中偏向舊黨,垂涎權柄已久。她不敢明目張膽支援舊黨,只能遙遙期盼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趙佶好大喜功,對朝政冷漠,性格與宋哲宗南轅北轍。向太后判斷趙佶對新舊黨應無偏好,甚或偏向舊黨。此次立趙佶為帝,正可一箭雙雄,既滿足自己權力慾望,又可扶持舊黨復辟。
宋朝推行改革之初,向太后表面上尊崇皇帝,暗地裡卻對新政褒貶不一。她平日裡頗有怨言,覺得這些改革冒進失策,將使國本動搖。奈何宋哲宗信奉新政,她一介女流又安敢直言?眼看著自己倚老賣老的舊黨心腹被一一貶斥,向太后暗中不忿,卻也只能斂跡忍氣。
如今宋哲宗駕崩,正是舊黨翻身的大好良機。向太后深諳大義,她明白簡王的立場與宋哲宗相近,立他為帝只會讓新黨愈演愈烈。她需要一個足夠傀儡又能心悅誠服自己的皇帝,而異母幼弟端王趙佶正符合這一條件。
趙佶少年時期便效法自己的兄長宋哲宗,不問政事,玩世不恭。他酷愛聲色犬馬,又沉醉書畫園林,可謂國事放在第二位。向太后判斷,他日後登基,自己定能架空其權力,從中漁利。她也預見此舉能讓舊黨再度崛起,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宋徽宗登基,向太后權傾朝野
果然,趙佶登基後,向太后權傾朝野,有求必應。宋徽宗故扮稚嫩,將大權讓予向太后垂簾聽政。向氏一門星羅棋佈,勢力煥發,幾乎包攬所有要職。向太后也果真不負所望,大舉提拔舊黨,甚至追封自己祖上數代以示威望。趙佶亦極盡恩寵,封向太后的兄弟為親王,破格異例。
趙佶本就是隻知道玩樂的公子哥,哪裡懂得什麼治國理政?他剛一登基,就把政事全權交給向太后打理。向太后倒也頗為剋制,沒有明目張膽地讓舊黨們掌權,只是漸漸提拔安插自己的心腹。
趙佶則明哲保身。他向來最怕的,就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如今有了向太后這個大樹罩著風雨,他也就放心大膽地四處尋歡作樂去了。趙佶喜好奢靡,仗著手頭寬裕,整日遊山玩水,與王公大臣們宴飲作樂。
朝野上下皆知新皇好逸惡勞,以逸待勞的輕慢態度對政事不屑一顧。這讓他在臣工中漸生不滿,也使得太后委實掣肘,頗有怨言。只是趙佶混跡聲色場所,渾不在意。大權在握的向太后又豈能興師問罪?眼見新帝昏庸,她也只得搖頭嘆息,擔起攝政重任。
北宋覆滅,向太后功過
宋徽宗在位初期,只知享樂,於政事懶散冷漠,任由向太后專權,以至國力日衰。他晚年方欲撥亂反正,為時已晚。最終還是沒能扭轉北宋覆滅的命運。
回望向太后的一生,立功與過錯參半。她機智過人,才幹出眾,乃一代奇女子。可她為一己私利,罔顧國本,殊為不妥。扶植宋徽宗登基無疑是她犯下的最大政治錯誤。
向太后年老色衰之時,朝堂上已經風雨飄搖。她死後朝政盡歸宋徽宗掌握,舊黨再難抬頭。金兵壓境,民不聊生。宋徽宗率朝廷南渡,也未能阻止覆滅厄運。
向太后晚年屢次夢見宋哲宗的亡靈在身邊徘徊,神色哀慼。她自知立宋徽宗為帝是自己這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卻又無力迴天。她只能日夜以淚洗面,祈求宋哲宗的寬恕。
然則宋徽宗亦難脫其咎。作為一國之主,他不思進取、不事政務,放任特權階級坐大話語權,才是禍亂之源。向太后和宋徽宗勢成水火,北宋覆滅已成定數。
結語
古人說得好,欲知後事如何,須看當時之規劃。宋末立儲失誤,種下覆亡慘劇。但世事難料,朝堂經緯,亦非外人所能旁觀釐清。望今人鑑古而知興替,折本溯源以鑑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