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雍正繼位後,奪嫡之爭勢必引起不小的波瀾,然而,與奪嫡兄弟相對冷淡的三位胤禮、胤祿、胤禑又將走向怎樣的結局呢?
他們在雍正時代的命運是否會因為與奪嫡事件的無關而顯得平淡,還是隱藏著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曲折經歷?歷史的畫卷,是否會為我們揭開這段相對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位有結黨嫌疑的阿哥
十七阿哥胤禮,這位康熙的兒子,似乎鮮為人知。他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當時康熙正值中年,他的母親純裕勤妃陳佳氏溫婉大方,深得康熙寵幸。陳佳氏出身滿洲鑲黃旗人家,謹慎審時度勢,常教導兒子遠離爭鬥,低調處世。
胤禮性格內斂穩重,從不與兄弟們爭權奪利。且因他母親出身並不高貴,這也決定了他無法介入皇位競爭。那時正是胤禮十幾歲,正值人生最無瑕的時候。
他溫文爾雅,博覽群書,對權力更無半分興趣,只想沉浸在詩書畫卷中。於是,奪嫡風波來襲時,胤禮選擇袖手旁觀,任由哥哥們你爭我鬥。
豈知,他與八爺黨阿靈阿的姻親關係,還是招來了新登基的雍正的猜忌。雍正甚至一度想將他流放景陵,來斬斷他和八爺黨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絡。幸虧十三阿哥胤祥為他說情,表明他純良品性,這才使他免去一劫。
為人低調的胤禮,後來獲封果郡王,領受鑲藍旗漢軍都統一職。他仍然謹小慎微,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懈怠。朝中禍亂已盡,胤禮只想靜心訪書畫,他不求功名利祿,只想得過且過。
然而,他與權力的緣分似乎難斷。雍正駕崩前特意囑咐乾隆要善待十七叔,於是,胤禮在乾隆朝更加受寵幸。乾隆甚至批准他在家中辦公政事,還為他賜軟轎,可見十七叔地位無兩。
可惜好景不長,胤禮這位太子,到底未能登上那龍椅。他的身體從小就弱不禁風,若有大病也常拖上幾個月。如今承受不了朝堂風雨,才四十二歲便病逝了。
臨終前他神志稍清,想起少年時兄弟鬩牆,今日形同陌路的景況,不免覺得人生傷感。對胤禮來說,皇位無疑是個飄渺的夢。他此生唯有侍奉父皇與諸弟,度過短暫的時光,已是最大的心願。
一個隱形的幫手
十六阿哥胤祿與十五阿哥胤禑同母,生母王氏原是宮外漢女,長相國色天香,後為康熙帶入宮中。王氏美貌出眾,深得寵幸。她為康熙生了三個兒子,卻因出身太低,只封為密嬪。這注定她的兒子很難有機會奪嫡。
相比兄弟,胤祿這個二王子聰慧過人,長相也頗俊美。他不能容忍母親和自己的身份侷限人生,而是刻苦用功,學通了音律、算數等學問。他博覽群書,對古今中外的知識瞭如指掌。這樣一位知識淵博、好學上進的王子,自然不會在皇位競爭中坐以待斃。
有人猜測,他很可能是四阿哥的暗中支持者。這一猜測並非無的放矢。奪嫡風波落定那一夜,雍正讓胤祿負責宮廷的守衛重任。若非十分信任,他大可不必如此。且宮廷防衛涉及皇室安全,雍正若無絕對信心,斷不會讓胤祿統領。
登基後,雍正將胤祿封為莊親王,令其接管內務府和宗人府大權。內務府掌管皇室財政,宗人府則管理滿族八旗政事,權力無法估量。顯然,這位二王子早已在暗中助四哥一臂之力。而今胤祿終得以光明正大地輔助皇帝治理國家。
死去的十三阿哥一直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胤祿則成了另一個左膀右臂,替補十三阿哥的位置。他勤奮好學,政出多門,深受雍正倚重。朝野上下也較為舒心,認為有他在,皇位可保無虞。
雍正駕崩前,囑咐乾隆要善待十六叔。果然,胤祿在乾隆朝也備受寵信,有事出巡時總由他攝政。他處理朝政穩妥,使乾隆如釋重負。晚年的胤祿還曾上書乾隆,自請辭去輔政大臣一職。他平和地離開朝堂,專心學問、教養兒女和自己的興趣愛好。
直至七十三歲高壽而終,胤祿終成為當朝最受尊敬的老者。那頂世襲的鐵帽子,也傳給了他的後代。說他一生順境,亦不為過。對於胤祿而言,皇位僅是年輕時無法觸及的夢想。他後來亦過得十分知足。這就是十六阿哥的豁達吧。
一位不起眼的阿哥
相比十六阿哥出眾,十五阿哥胤禑則乏善可陳。他天性懶散,不思進取,既不愛讀書,也不喜政事,是個徹徹底底的散漫王子。
康熙原本寵愛十五阿哥的生母王氏,但這個兒子從小舉止不端,翫忽職守,令康熙頗有微詞。畢竟身為皇子,怎能整日無所事事?康熙曾一怒之下,暫停了王氏的膳食供給,想藉此警醒胤禑。奈何胤禑依舊我行我素,全不思悔改。
奪嫡風波來襲時,胤禑尚且年幼。即便他當時已懂事,想參與競爭也於事無補。他的母親身份不高,自己又懶惰無能,根本沒這個資格。
襲封皇帝的四哥對這個弟弟也沒多上心,只是象徵性地給他個閒散的官職度日罷了。對雍正來說,這個不成器的弟弟已被他略去不計。
按說生為皇子本是多麼光榮的身份。昔人無不羨慕此等榮耀及權勢。可胤禑偏偏將這一切看得很輕。他不求榮華富貴,不畏權勢滔天,只想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
最終,這位阿哥僅四十出頭便英年早逝。臨終前他想起少年時母親因他受罰,以及許多頑劣的舉動,不免有幾分悔意。然而轉念一想,他並不留戀所謂的地位權勢,也就釋懷了。 對胤禑來說,一生確實無憾,只因他並不在乎朝堂風雲,皇親國戚算計。
結語
不會讀書的人總被人看輕;不會治國的君主必遭人唾棄。生而為王子,本該功成名就。可這三位康熙的兒子,卻都沒有在這逆境中屈服。
他們每個人都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有的與皇親國戚打交道,有的潛心學問,有的追求閒雲野鶴。
拋開身份權勢,他們其實也活得很知足。這就是十七阿哥的通透,十六阿哥的豁達,十五阿哥的隨意吧。
十七阿哥胤禮浸淫文墨,得過且過的生活令他知足。十六阿哥胤祿則憑學識和手腕,開創仕途,一展抱負。再看十五阿哥胤禑無所事事,也活得痛快。他們都未事奪嫡,卻各取所需而知天命。這三位康熙之子,終成清史上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