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曾經打遍半個地球,還統治中國將近1個世紀,最終還是被明太祖朱元璋趕出中原,跑回了蒙古草原。
雖然蒙古人被明朝打敗,可是明朝卻始終沒能徹底征服蒙古人,蒙古人也一直成為明朝的邊患,而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徹底征服了蒙古。那麼問題就來了,把蒙古人趕出中原的明朝為何始終不能征服他們,而清朝卻能徹底征服蒙古了呢?
其實清朝之所以能徹底征服蒙古還得感謝明朝做出的貢獻,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清朝之所以能征服蒙古,是在當年明朝所奠定的基礎,明朝就是“種樹的前人”,而清朝就是那個“乘涼的後人”,下面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雖然明朝沒有徵服蒙古,卻瓦解分化了蒙古各部
其實明朝從建國開始,在朱元璋的帶領下,對待蒙古人就是一個字“打”,朱元璋的目的就是要把蒙古人打散、打服。
在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先後多次對蒙古發起北伐戰鬥,這也說明了明朝最開始對待蒙古人的態度非常強硬,以軍事打擊為主。
可是到了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和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期,仁宣二帝發現太祖、太宗(朱棣最初的廟號是明太宗)奮二世之勇武也征服不了蒙古人,所以蒙古人不是那麼好征服,於是仁宣二帝時期開始減少對蒙古人的強力軍事打擊,同時採用了分化瓦解蒙古各部貴族的手段,即一面對蒙古進行軍事打擊,一面又採取懷柔手段籠絡瓦解蒙古各部的貴族。
這個策略很正確,其實從洪武三十年(1380年)時的版圖可以看到,在朱元璋統治後期,雖然蒙古人被逐出中原,但是蒙古的北元勢力還是很強大,版圖幾乎與佔據中原的大明不相上下,這說明北元的統治力和凝聚力還在,只有把北元分化瓦解,才能征服蒙古人,所以仁宣二帝採用分化瓦解之策也是很正確的。
明朝對蒙古的分化瓦解之策其實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使得蒙古人統一的標誌北元政權逐漸從統一且具有凝聚力走向鬆散瓦解的狀態。
到了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坖時期,蒙古各部之間的內訌達到頂峰,內閣輔臣張居正和高拱等人趁機與北元俺答汗達成了“隆慶和議”,俺答汗名義上接受明朝冊封為順義王,表明了蒙古與明朝的從屬關係,這也標誌著明朝與蒙古之間將近二百年的戰鬥狀態結束,明朝也逐漸放棄了對蒙古的軍事打擊。
儘管“隆慶和議”後,蒙古人還是時不時騷擾明朝邊境,但是明朝與蒙古之間沒有再爆發大規模戰鬥,這說明了蒙古已經無力入侵中原,也代表著明朝分化瓦解蒙古各部的策略成功了。
此後到了明朝末年,蒙古更是分化成了三大部,分別是漠北蒙古即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
蒙古三大部都是由各個部落之間組成,它們互不相統屬,雖然名義上都奉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即北元皇室家族)後裔為尊,但實際上當時的北元皇室在蒙古各部已經基本不具備號召力和凝聚力了。
而在明朝歷史上其實也是有機會能征服蒙古的,在明英宗朱祁鎮時期,蒙古已經分裂成瓦剌部和韃靼部,當時瓦剌部的太師也先大肆屠殺北元皇室成員,這導致了蒙古各部基本人心離散。
這時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征服蒙古的機會,朱祁鎮也把握住了,只可惜朱祁鎮居然親自率兵北伐蒙古,而且還任由太監王振瞎指揮,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大明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朱祁鎮千里送人頭自己也被瓦剌部俘虜,在後世被戲稱為“大明戰神”。
朱祁鎮的失敗導致明朝錯失了征服蒙古的機會,此後明朝對蒙古是畏之如虎,基本放棄了對蒙古的軍事打擊,從主動對蒙古進行軍事打擊轉變成了被動防守。而且明朝中期之後,文官集團開始掌控決策權,而文官集團更是徹底放棄對蒙古的軍事打擊,此後明朝對蒙古的策略基本是以分化瓦解為主。
而且明朝中後期皇帝不信任武將集團,靠著文官集團就註定了明朝征服不了蒙古。其實對比一下明朝初期和中後期的名將就能看出來,明朝初期名將如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哪個不是把蒙古人打的不敢犯邊,尤其是明初這些大將都善於指揮軍團作戰。相比之下明朝中後期的名將如李成梁、戚繼光、袁崇煥等人,他們大多是打的防禦性的區域性戰爭,很少能指揮大規模的軍團作戰。
那麼是李成梁等這一輩的名將能力不如徐達那些明初的大將嗎?實際上並不是,單以能力來說,明朝中後期的武將素質沒有比明朝初期的武將素質差太多,區別就在於皇帝對武將的使用方面。
朱元璋時代需要開拓天下,朱元璋能給予徐達等武將很大的權力,而且朱元璋也有能力能壓制住這些武將,再對比一下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他們不敢放權給武將,因為他們擔心的是壓制不住這些武將,所以明朝中後期的武將在皇帝面前沒有太多的機會,話語權和決策權都掌控在文官手中,皇帝利用文官集團壓制武將集團,武將得不到發揮,拿什麼去征服蒙古。
文官集團在對待蒙古問題上的戰略和膽魄都要比武將集團差遠了,雖然文官集團對蒙古的分化瓦解策略起到了作用,但是由於“土木堡之變”給文官集團造成了很大陰影,這也導致文官集團對蒙古人害怕到家了,他們不敢輕易對蒙古用兵。在明朝中後期,基本誰敢提議對蒙古用兵,絕對會遭到絕大多數文官的反對。
所以明朝雖然分化瓦解了蒙古,可是由於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以及文官集團的決策,這導致了明朝錯失了征服蒙古的機會。
其實在明朝中後期,蒙古已經分裂的越來越厲害,這時候如果明朝能抓住機會,決心征服蒙古的話,那麼肯定能成功,只可惜明朝中後期皇帝不給力,文官集團更不給力,導致了大明自身軍備鬆弛,即便想征服蒙古都是有心無力了。
不過如果把明朝中後期的蒙古局勢放到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時代,這對軍事強人父子絕對能征服蒙古,可以說明朝是在正確的時間裡遇到了錯誤的決策統治階層。
清朝把握住了明朝奠定的基礎最終征服了蒙古
明朝中後期蒙古各部人心離散,明朝無力征服蒙古 ,不代表著崛起的女真人所建立的後金政權即清朝沒有想法。
在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努爾哈赤就準備長期和明朝對峙,但是後金的地盤與漠南蒙古各部相接,努爾哈赤就向漠南蒙古提出了滿蒙聯姻之策,努爾哈赤想以此拉攏漠南蒙古各部一起對抗明朝。
漠南蒙古其實樂於努爾哈赤去挑釁明朝,可是後來隨著努爾哈赤的坐大坐強,引起了漠南蒙古名義上的首領也就是成吉思汗嫡系後裔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的警覺。
林丹汗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他一直想帶領蒙古人重新入主中原,重建元朝統治。可是他空有野心,雖然他當時是名義上的北元大汗,但實際上不管是漠西蒙古還是漠北蒙古甚至是漠南蒙古都只是名義上尊他為北元大汗,尊的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統,他在蒙古各部中根本沒有統治力,他的統治區域只限於漠南蒙古察哈爾部。
林丹汗想恢復元朝統治,重整蒙古帝國的輝煌,而努爾哈赤的坐大坐強自然讓他很不安,因此林丹汗決定先統一蒙古各部,然後再消滅努爾哈赤,最後趁著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入主中原。
總體而言林丹汗的策略沒問題,但實際執行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林丹汗先是聯絡明朝,表示願意與明朝聯手對付努爾哈赤,可是實際上在打努爾哈赤時,還是以明朝為主,林丹汗只是說說而已,因為他抽不出兵力幫助明朝,他還得忙著統一蒙古各部。
在統一蒙古各部時,林丹汗決定是先從漠南蒙古開始,於是他就開始強行武力統一漠南蒙古各部,可是他的武力統一策略遠比努爾哈赤的和親策略差遠了,漠南蒙古各部反而被他逼得一致倒向了努爾哈赤這一邊,都與努爾哈赤結成了同盟。
結果就是林丹汗不僅沒有統一漠南蒙古各部,他反而在漠南蒙古地區內受到了孤立,迫使漠南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努爾哈赤,他算是間接幫了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去世後,他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在突破不了明朝的關寧防線的情況下,就轉而準備打林丹汗了。
公元1628年,皇太極出兵打敗了林丹汗,迫使林丹汗放棄了察哈爾部,跑到了河套地區(即現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一帶)。林丹汗由於被皇太極打得丟了老巢,他情急之下就想從明朝這頭掠奪點地盤,帶兵去攻打明朝的大同,結果林丹汗也是夠菜的,不僅打不過皇太極,還打不過明朝,不僅損兵折將還把明朝給徹底得罪死了。
而皇太極後來還是沒能突破明朝的關寧防線,因此在1632年時皇太極因為打不過明朝拿林丹汗出氣,又發兵討伐林丹汗。這一次皇太極與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貴族會盟,要求他們派兵一起攻打林丹汗,於是皇太極湊出了十萬滿蒙八旗軍,不出意外的是林丹汗又被皇太極打敗了,這一次他跑到了青海。
其實皇太極第二次攻打林丹汗時是幾乎抽調了所有的精銳部隊,他的老巢盛京瀋陽十分空虛,當時明朝如果能趁此機會奇襲瀋陽很可能會成功,但是明朝寧可錯失奇襲瀋陽的機會,也要讓皇太極往死了打林丹汗,可見明朝有多麼憎恨林丹汗的背盟。
林丹汗跑到青海之後不久就感染天花去世,他的兒子額哲繼承了他的位置,額哲又趁機跑回河套地區,試圖召集林丹汗舊部東山再起。
皇太極當然不能給額哲機會,於是1635年皇太極派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率軍攻打額哲,林丹汗的大福晉娜木鐘向皇太極投降,並交代了額哲的藏身之所,為表誠意娜木鐘還嫁給了皇太極。因此多爾袞可以率軍突然包圍了額哲的大營,額哲被迫投降,並向皇太極獻出元朝的傳國玉璽,這也標誌著元朝蒙古帝國徹底滅亡。
額哲為了向皇太極表示忠心,他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名義率領漠南蒙古各部首領向皇太極表示臣服,並請皇太極出任蒙古大汗,給皇太極上汗號為博格達徹辰汗。此後皇太極建立了清朝,因此清朝歷代皇帝也都享有蒙古大汗的汗號,這代表著清朝皇帝既是統治滿人和漢人,也是統治蒙古人的大汗。
皇太極則冊封額哲為察哈爾親王,並把次女馬喀塔下嫁,此後清朝主要就與漠南蒙古各部貴族聯姻,融合的非常好,清初時期很多皇后和妃嬪都出自漠南蒙古,比如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她就是出身於漠南蒙古科爾沁部。
後來林丹汗的孫子布林尼在康熙時期趁著三藩之亂時想反清恢復元朝統治,最終被康熙打敗,康熙下旨將布林尼這一脈全部屠滅,林丹汗其他的子孫後裔都被清朝監視起來,就這樣林丹汗家族徹底報廢了,隨著林丹汗家族報廢,漠南蒙古各部也徹底被清朝所統治。
這就是清朝最先征服並統治了漠南蒙古區域,接下來就是漠北蒙古,清朝能統治漠北蒙古還得感謝漠西蒙古的助力,是漠西蒙古想吞併漠北蒙古,才迫使漠北蒙古投降了清朝。
這一切還得從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崛起說起,衛拉特蒙古主要分成四大部,分別是和碩特部、準噶爾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由於和碩特部的首領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拙赤合撒兒的後裔,具有黃金家族血統,因此漠西蒙古以和碩特部為尊。
和碩特部在固始汗的帶領下崛起,並稱霸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固始汗與漠西蒙古各部會盟,相約組成衛拉特蒙古聯盟,和碩特部為盟主。在額哲帶領漠南蒙古各部尊皇太極為蒙古人大汗時,固始汗也在名義上歸附皇太極,所以在名義上漠西蒙古是歸附於清朝的。
而漠北蒙古一直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後裔統治,在明朝中後期時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別是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也稱之為喀爾喀三部。在明朝末年時,漠北蒙古再度分裂,又分裂出來了五小部,分別是巴林部、弘吉剌部、扎魯特部、巴嶽特部、烏濟葉特部,分裂後三大部留在漠北草原,這五小部南下,因此又被稱為內喀爾喀五部。
內喀爾喀五部曾幫助明朝攻打後金,所以被皇太極先後三次討伐,而當時林丹汗還想趁機吞併內喀爾喀五部,在皇太極和林丹汗的夾擊下,內喀爾喀五部最後只剩下巴林部和扎魯特部,這兩小部落後來跟著漠南蒙古一起被清朝所統治,而留在北方漠北草原的三大部和漠西蒙古一樣只是在名義上歸順了清朝。
在清聖祖康熙初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在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崛起,噶爾丹就想著先統一蒙古各部,再與清朝一較高低。於是噶爾丹先是用武力強行統一了漠西蒙古各部,緊接著他就劍指漠北蒙古喀爾喀三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時,噶爾丹先後擊敗了喀爾喀蒙古三部,當時沙俄垂涎於漠北蒙古的土地,於是就趁機喀爾喀三部加入俄羅斯國籍,幫他們奪回漠北領土的牧場,但最終在土謝圖汗部首領丹津和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呼圖克圖的建議下,喀爾喀三部決定內遷歸附清朝。
此後康熙與喀爾喀三部會盟,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最終將其打死,由於噶爾丹的刺激,這也使得漠北蒙古徹底併入了清朝版圖。
相比於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順從,漠西蒙古算是最讓清朝頭疼了,在噶爾丹敗亡之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對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從康熙晚年到乾隆初期,漠西蒙古都是清朝最主要的邊患。
乾隆初期,準噶爾部爆發瘟疫,噶爾丹策零因此去世,此後準噶爾部陷入了爭奪權力的內鬥中。乾隆二十年(1755年)時,乾隆派傅恆為統帥發兵攻打準噶爾部,傅恆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攻克準噶爾部的老巢伊犁,並生擒末代大汗達瓦齊。此後乾隆又派大將兆惠和阿里袞等人先後多次平定漠西蒙古地區不肯臣服的貴族,最終使得漠西蒙古徹底併入清朝版圖。
至此蒙古基本被清朝征服,漠西蒙古即現今新疆地區,漠北蒙古即現今蒙古國,漠南蒙古即現今內蒙古地區。
此後乾隆皇帝把蒙古各部完全打散,更加分散弱化他們,將所有蒙古各部分為兩百個旗,任命蒙古貴族為札薩克(執政官的意思)統治,同時又派駐防將軍、大臣對他們進行監督管理,還為蒙古各部設定固定的遊牧區,把他們固定在一處遊牧,這樣更加有利於清朝的統治管理。
與此同時,乾隆也給後世繼任者三大基本國策來制衡蒙古各部,三大國策分別是滿蒙聯姻以結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
滿蒙聯姻就是繼續保持和蒙古貴族通婚聯姻,蒙古貴族始終都和清朝皇室聯姻,這樣就不會再想著叛亂了;分封以制其力就是大肆分封蒙古貴族,把他們全部弱化分散,這樣他們就難以凝聚起來反叛;崇釋以制其生就是在蒙古地區大力推行喇嘛教,用佛教思想去馴化尚武的蒙古人,而且蒙古人都信佛了,生育率也會下降,這樣將來也不會對清朝造成太大威脅,這一招可以說是從思想上和生理上都抑制蒙古人。
因此在乾隆這三套組合拳之下,蒙古徹底被清朝征服,此後蒙古一直臣服於清朝,直到清朝滅亡。
寫在最後
所以清朝能使得蒙古完全臣服,是建立在明朝對蒙古分化瓦解政策基礎之下,沒有明朝先對蒙古的分化瓦解,就沒有清朝能徹底征服蒙古的結果。
其實明朝本來在中後期可以收割果實的,可惜當時的明朝日漸衰敗,再加上文官集團主政,皇帝闇弱,錯失了征服蒙古的機會,最終讓清朝撿了便宜。
當然,清朝統治者在明朝基礎上又進行了革新,乾隆制定的針對蒙古的三大國策是非常犀利的,不僅籠絡加分化蒙古各部,還在宗教信仰上都抑制了蒙古發展,這才使得蒙古徹底被清朝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