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舸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前言
每個時代都有立場堅定的衛道士,都有屬於自己的擎天支柱,哪怕是在清朝末年,山河破碎、覆巢危卵之際,也依舊有能力非凡的人物,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例如曾國藩,他組建“湘軍”,掃除太平天國,領導發起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政、經、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左宗棠,身為一代民族英雄,被譽為清朝“最後的的脊樑”,他抬著棺材明志,一舉收復新疆,後來擔任兩江總督,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海軍人才。
還有大家最為熟悉的李鴻章,雖然從他的手下,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梁啟超對其有過精闢的總結和評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這次要講述的張之洞,同樣也是清朝末年的風雲人物,他與前面三位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十分具有影響力,去世的時候,就連國外的報紙的也紛紛發文哀悼。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大清老臣,卻在後世被認為是推動清朝滅亡的功臣,這是為何?
學識卓著,清流首領
俗話說的好:“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順利上榜接受徵辟,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正途,但是名額有限,競爭激烈,有些人考一輩子可能連個秀才都不是。
張之洞則屬於“別人家孩子”那種型別的,不僅祖輩世代為官,家教優秀,自身也非常聰明,勤學好問,天賦斐然。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張之洞從小就沉迷學習,“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意思是,張之洞想問題經常到半夜,非要得到答案了才休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之洞13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兩年後又在鄉試中考了個第一名,成為了舉人。
雖然這樣的成績已經是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還有自己的人生大事,都使得張之洞暫時放下了書本。
當一切都穩定下來,人生閱歷也逐漸豐富後,張之洞又重新回到了科舉的賽道,結果風采依舊,寶刀未老,在26歲那年順利奪得一甲第三名,成為了探花。
其他三位晚清名臣,跟張之洞比起來就沒有這麼光鮮亮麗了。
為首的曾國藩僅“秀才”就考了整整七次,李鴻章同樣奮鬥多年,考了兩次進士,最後也只是位列二甲,左宗棠則是憑藉軍功,混了一個“同進士出身”。
張之洞由此走上仕途,最初數年都供職於教育系統。他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擔任學政期間,針對學界的種種不良風氣,都做出了果斷的整治,極力保證任人唯賢,公平正義。
並且他還自己創辦書院,編纂教科書,為當地學子提供了眾多的、良好的教育資源和條件,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和好評。
政績有了,名氣也有了,張之洞也在光緒二年(1876年),順利進入了朝堂之中。
當時的清朝早已是內憂外患,官僚們大多想的都是避重就輕,忍讓退縮,保全自己,但也有一部分忠勇之士,認為唯有抗爭才有一線生機。
他們針砭時弊,打擊宦官,認為當前主要的目標就是對內改革,對外不卑不亢,這個群體也被叫做了“清流派”。
張之洞就是其中之一。在面對沙俄對中國北疆的襲擾吞併時,他積極上言,建議整修武備,加強邊防,並逐漸成長為了清流派的領袖人物。
力主抗爭,南關大捷
之後的日子裡,張之洞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和思想。
1883年,法國在越南地區的殖民行動愈發猖獗,中法戰爭由此爆發,張之洞則因為力主抗爭,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承擔起了抵禦法軍的任務。
因為天然的實力差距,法軍跟清軍相比,顯得十分靈活,他們見中方加強了越南方面的戒備,便瞬間調轉槍口,開船攻佔了臺灣基隆。
於是張之洞連忙上書,建議給駐紮在越南的法軍壓力,以此強迫對方調兵回援,化解臺灣之危,清廷批准了這個方案。
按照張之洞的安排,提督劉永福帶領一支隊伍,雲南和廣西也派出軍隊,兩者應該互為照應,夾擊敵人。
但設想卻往往不能變為現實,劉永福這邊本來是一鼓作氣,屢戰屢勝,形勢大好,可雲廣兩省的隊伍反倒一敗再敗,失誤頻出,最終導致劉永福原本取得的成績也葬送了回去。
從勝利就在眼前,瞬間變成了慘敗,張之洞的軍事首秀就這樣草草收場。既然失敗了,那就要有人負責,張之洞自然也是難辭其咎,被降一級留任。
同年,法軍再次進攻,佔領了位於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張之洞顧不上在意被降級的失落,迅速又開始了物色將領的人選。
老將馮子材當時已經進入古稀之年,臨危受命,壯懷激烈,更顯出了張之洞的識人之能。
鎮南關之戰打響後,法軍一步步走進了清軍精心設計的包圍圈,馮子材身先士卒,揮舞著大刀就衝入陣中,將士們也深受鼓舞,捨生忘死,奮勇殺敵。
經此一役,法軍死傷千餘人,僅將領就損失了幾十名,這次失敗也直接導致了法國當時的內閣倒臺,影響巨大。
然而就在眾人打算乘勝追擊的時候,朝中卻傳來了停戰議和的旨意,前線的官兵,從上到下無一不是義憤填膺,洩氣哀嘆。
張之洞一次又一次請求暫緩退兵,最後卻遭到了李鴻章嚴厲的斥責。
尾聲:興辦洋務,反助革命
戰事告一段落,張之洞轉身又投入到了洋務運動中。
因為曾經長期在湖北任職,熟悉當地情況,張之洞上書建議修建蘆漢鐵路,聯通帝國南北,加強聯絡。他自已也轉而被調任為了湖廣總督。
到任之後,他便全身心的開始了興辦新式學堂,創立近代工業企業以及軍工企業。
今天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堂、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農務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等等,都是張之洞一手策劃建立的。
漢陽鐵廠於1893年建成投產,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還有湖北織布局等眾多大型企業,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探索做出了突出貢獻。
新的學堂、新的工廠,成功帶來了全新的思想,這在如今看來是歷史的必然,好事一件。
但對於封建的清政府來說,一切新的東西都可能成為推翻自己的重要力量。
1909年,張之洞去世,兩年後,武昌起義爆發,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拉開帷幕,清政府轟然倒塌。
而有趣的是,辛亥革命中諸如黃興、張振武等主要領導者,幾乎都湖北地區出生成長的。湖北的新式學堂反倒培養出了一批批的反清人士。
張之洞心心念念培養的湖北新軍,更是成為了武昌革命的主力。再加上漢陽鐵廠,武漢兵工廠的存在,為起義軍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武器。
歷史總是這樣有趣。
參考文獻:
【1】《光緒朝東華錄》
【2】《張文襄公年譜》
【3】《諮學院籌商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