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果從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今已經有近七十年了。如果從大規模上山下鄉的運動發生的1968年算起至今也有五十五年了。這場牽涉到幾千萬人的人口大遷移,人們對其評價至今也無法統一。
我沒有上山下鄉。本來在1968年,我所在的中專學校的學生也是要上山下鄉的。當年的我們連上山下鄉的決心書都寫好了,還在學校廣播室裡播放了。後來,因為文革中建立的各級革命委員會,要把一批當初被打倒的老幹部結合進革命委員會當中來。結果我們那所中專所屬的北京市儀表工業局的一位老幹部,被結合進革命委員會。作為革命委員會的領導,老幹部看到了我們即將上山下鄉的方案,就說了一句話,這都是我們自己培養的學生,我們也需要這些人吶。結果,就這一句話,我們這些中專生就沒有下鄉,都被分配在北京市儀表局所屬的各個企業了。
作為沒有上山下鄉,但又是當年那些上山下鄉的同齡人來說,我們沒有真正體驗到上山下鄉的經歷,沒有經歷那些同齡人所經歷過的艱辛,當然也沒有經歷過他們所接受的鍛鍊和考驗。所以對於很多情況我們是沒有發言權的。不過,作為局外人,與局內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對上山下鄉中具體的體驗和感受是沒有的,但從旁觀的角度上,我們眼中所看到的情況與親身體驗者肯定有所不同。
據研究知青問題的學者定宜莊博士在她的《中國知青史》(初瀾)中所說,當初政府要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解決城鎮青年可能面臨的巨大的就業問題。我們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是1953年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起步的。後來經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後來又經歷了文革十年。雖然我們的工業化程序的速度並不太慢,但是再快的速度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別是蘇聯與中國關係分裂之後,我們的工業化完全要靠我們自己的自力更生,這個發展速度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影響。工業化程序減緩了,新企業的建設和新專案的開工在吸收更多勞動力方面都會受到限制。但當時我們的人口出生率一直較高,新生人口的數量一直在快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城鎮年輕人口在就業上必然面臨巨大的壓力。如果那時沒有考慮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這些巨大的等待就業的人口就可能會對社會形成更大的壓力,同時還會形成更多的社會問題。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農業人口當時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農村知識青年中的大多數在離開學校之後,就可以直接回鄉務農。但城鎮人口無處可去,政府就考慮把這些達到就業年齡的人口疏散到農村去,透過中國的農村這個巨大的蓄水池來緩解城市中這些無業人口帶來的壓力。
事實證明,中國的農村和農民確實能夠幫助政府緩解了這個問題。當然,從城裡下去的知識青年到了農村,從生活到勞動,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知識青年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這都是歷史的事實。有的青年因為環境和氣候的問題,身體健康受到了損害,有的甚至在那裡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時的國家確實還非常窮,能力有限,雖然有的地方對知識青年在照顧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仍然不能把孩子們照顧得非常周到。這也是歷史方面的條件有限性因素所造成的。另外,參與知青工作的工作人員素質也高低不同。有的同志工作做得非常好,他們把握政策準確,執行政策也堅定不移。但是也有的工作人員為己謀私,有的甚至殘害女知識青年。這樣的事雖然不佔大多數,但也不是極個別的。
農村環境是貧苦的,勞動是艱辛的,知識青年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歷盡千辛萬苦。這樣的經歷對他們後來的人生觀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也會讓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打下各種不同的烙印。這些情況的存在也都是很正常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除了要解決當時國家經濟上的困境以外,也有著對於我們教育制度方面進行改革的考慮。我們的黨希望我們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需要我們的青年一代,能夠真正瞭解國情,深入農村,深入農民,學會勞動實踐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我們的青年一代就不會只成為掌握書本知識的書呆子。當年的知識青年後來陸陸續續回到城市之後,他們中有的人讀了大學,有的人參加了其他行業的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經歷過人生的苦難,他們的意志往往更加堅定,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也更為增加。面對人生,他們的態度也更加淡定。當然,很多知識青年回城之後,生活也依然並不順利。他們收入低,後來還面臨下崗失業的遭遇。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對他們不是太公正。但是,他們當中還是有很多人並不怨聲載道,依然依靠自己的力量為自己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這一場涉及到幾千萬人,特別是整整一代人的運動,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他們付出了太多,犧牲了太多。他們中有少數人進入到國家的中樞,而也有不少人被甩在歷史的邊緣地帶。今天如果來討論這場上山下鄉的運動是不是一定就有必要,恐怕也很難爭論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論來。歷史就是歷史,既不能改寫,也不能退回去。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其中如果存在一些有益的正面的東西,我們可以考慮在我們今後的工作中如何汲取和吸納,對於其中存在的教訓,我們也要考慮今後的工作中如何避免,以及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如何處理。
如果當初我們沒有發起這場上山下鄉的運動,我們的國家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恐怕很難想象。我們接受的就業人口有限,是不是會有更多的無業青年整天在街上晃來晃去,有的人就有可能惹事生非,給社會秩序帶來不安定的因素? 很多家庭的收入沒有太多的增加,但生活負擔卻在加重。這些青年要結婚生子,要解決住房,還有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等。我們的國家在那個年代能拿出多少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如果不搞上山下鄉運動,國家就要拿出一大筆錢來解決這些問題。但解決的方向和領域也是有限的。無非就是組織青年墾荒隊,到東北,到西北,到西南,到貧困山區等這些地方。到這些地方墾荒,就一定能產生效益嗎? 這還真說不定。會有一些墾荒隊的勞動能產生效益,但也肯定會有更多的墾荒隊無法產生效益。而國家本來是要準備用這筆錢不斷發展我們的工業化。如果工業化的程序被拖延了,那麼再來解決後面不斷新增的就業人口,是不是就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這樣的可能性肯定存在。
今天要解決城鎮人口就業的問題,肯定不會再把知識青年送到農村去了。一個原因,是近幾十年來,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已經受到了重創,無力接受知識青年了。再一個原因,是很多農村成了空巢,青壯年勞動力都到城裡打工去了,農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兒童。當然,現在我們國家經濟已經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關係並存,所以很多勞動力人口可以到這些多種所有制經濟體中尋找和解決就業問題。現在國家對人們的自主創業也提供了諸多鼓勵與激勵政策。所以人們就業的方向是多種多樣的。
當然,在今天,就業問題也是國家面臨的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畢竟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就業人口。然而,我們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養問題,依舊是一個很大的而且也是很迫切的問題。對這類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是我們一刻都不能鬆懈和忽視和問題。
然而,解決知識分子如何深入群眾、深入實踐的問題還仍然需要有解決。沒有了上山下鄉運動,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只是在城市的小圈子裡轉來轉去。他們中很大部分人沒有進入工廠,沒有下到基層,他們的眼界、世界觀,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缺少鍛鍊的機會。所以,即便不再搞上山下鄉的運動,但我們面臨的這樣一些問題仍然是需要解決的。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又應該是什麼,又應該在哪裡呢? 這肯定不是單純取消了上山下鄉運動就會自發解決的。
(作者系崑崙策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作者授權】,修訂釋出;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