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注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別開生面的歷史軍事故事。
空中艦隊!
1942年的夏天,大批的美國飛行員們蜂擁到了英國,這些精力充沛,口袋裡塞著香菸、口香糖、避孕套和大把鈔票的棒小夥子們,就像從電影裡面走出來的飛行員一樣,圍著瀟灑的白色圍巾,歪戴著軟踏踏的軍官帽,迅速搶走了英國女士們的歡心。
這些巨大的銀白色的戰爭機器成群結隊地飛過英倫三島的天空,目睹這一幕的英國人無不為之激動不已:“一個又一個的中隊,升空後匯入到大隊和聯隊中,這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航空科技的最佳展示。”
美國第八航空隊加入的不斷升級的轟炸行動,將演變為二戰時期歷時最長的戰役,他們駕駛的武器是大型的四引擎戰略轟炸機B-17“空中堡壘”和B-24“解放者”,它們能夠攜帶著2700公斤的炸彈飛到德國腹地,將地面的目標化為一片火海。
每架重型轟炸機有10名機組成員。雖然翼展達到30餘米的“空中堡壘”看起來很大,但是實際上內部的空間比潛艇裡還要狹窄,每次作戰時,10名成員都要擠在這個幽閉的空間裡渡過煎熬和危險的5-10個小時。
正副駕駛員坐在轟炸機的頂部的駕駛艙裡,這裡也是這艘“空中戰艦”的艦橋,兩個最關鍵的人擠在一堆開關、刻度盤、計量表、按鈕和把手中間,他們的每個舉動都可能拯救或者幹掉整個機組。
駕駛艙後部有個狹窄的通道通往機頭,那裡被透明的樹脂玻璃包裹著,兩挺機槍(後期型號才有)從機頭伸出來,一挺插在機頭頂端,一挺位於機頭左側,而領航員的機槍則位於機頭右側的舷窗上。
投彈手的位置無疑是最佳的“觀景平臺”,同時也是轟炸機上最暴露的位置,從始至終,他看上去都是懸空坐在機頭的。“諾頓”瞄準器就在他的面前,左手邊是炸彈艙門的開關和投彈按鈕。所有人的共同奮戰,就是為了讓投彈手順利在目標上空平穩飛行“三十秒”。
領航員就待在投彈手後面,他是唯一一個有自己的辦公桌的傢伙,在沒有衛星導航的年代,整個機組能否在濃密的雲層、煙霧中找到目標,再安然返航,全都指望他的計算了。
在他們頭上面,緊貼著駕駛艙的是液壓驅動的頂部炮塔,兩挺0.50口徑的並列重機槍就裝在炮塔裡,炮塔有角度限制,可以保證激戰中射手不會將自己的垂直尾翼打下來。戰鬥中,機械師將自己的頭伸進炮塔,操控機槍射擊四面八方的敵機。
炸彈艙就在機腹,炸彈堆放在機艙內部兩側的架子上,從地板一直到天花板;中間有一條半米左右的通道,起飛一段時間後,投彈手或者頂部炮塔射手就會走進來,把炸彈上的保險插銷拔掉。
雖然戰鬥中很少會發生炸彈艙被直接命中而導致大爆炸的慘劇,但是炸彈卡在架子上,炸彈艙門中彈後打不開、關不上的情況倒是經常遇到。這時,就必須有名機組人員像表演雜耍那樣,蹲在狹窄的通道上,冒著高空的刺骨寒風,嘗試著用手或者用腳將炸彈弄出去;然後,他還得用手搖曲柄手動將炸彈艙關上。
炸彈艙後面是無線電操作室,無線電操作員同樣要負責一挺重機槍;從無線電室出來,就是勇士專屬座位——活棺材“球型炮塔”了。
球型炮塔是為了保護轟炸機的腹部而生的,同時也是最容易中彈的位置之一,一旦被卡死,裡面的人就沒救了。
球型炮塔後面,就是電影裡出鏡率最高的腰部機槍,左右各一挺,腰部射手會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不管是為了禦寒還是防彈,這兩位也是裹得最嚴實的,除了裡外三層、從頭到腳的皮襖、皮靴等防寒服,他們還要在身上套上充氣背心,背上降落傘。後期還會戴上鋼盔,穿上沉重的鋼片防彈背心。
兩人在背靠背向敵機射擊時,還要彼此注意,爭奪有限的迴轉空間;即使在零下40度的高空中,激烈的戰鬥也會讓他們出一身大汗,急促的呼吸,吐出的熱氣會從氧氣面罩縫隙中噴到防護鏡上,然後結霜結冰,讓他們什麼都看不見。。。
最後一位,就是尾炮手了,他的戰鬥位置也就比球型炮塔好一點點——至少不會因為中彈而被關在鐵棺材裡。直到B-29上使用了遙控炮塔,尾炮手才得以從狹窄的射擊位上解脫。
翱翔在雲端的轟炸機編隊的確很像空中艦隊,但是,所有的機組人員都清楚,他們駕駛的“戰艦”是沒有任何裝甲防護的,薄薄的鋁製機身,哪怕用螺絲刀都能捅出個窟窿來。
所有人都清楚,他們時刻被無處不在的危險包圍,任何人都可能在下一次任務中一去不返。最大的危險當然是德國人的高射炮和戰鬥機;但是,飛行機組的生命同樣受到各種意料或意料不到的威脅,從濃霧到未知的暴風雨,從未知的機械故障到偶然的操作失誤——這些都會讓飛機墜毀,機組人員死於非命。
天氣殺手
每年秋冬籠罩在英倫三島上空的濃密雲霧,既保衛了大不列顛的天空,也給第八航空隊製造了不亞於德國佬的麻煩。在遠端轟炸行動中,飛行編隊在起飛、集結、飛往目標途中、抵達目標上空和返航時,都需要良好的天氣——在機載雷達大規模投入實戰前,幾乎所有的作戰行動,都要依靠目視。
單獨一架飛機可以輕易地根據儀表在雲層中飛行,但是對於密集的飛行編隊來講就是場災難了,從英國機場起飛的轟炸機有時要穿越厚達7000米的雲霧層——從地面一直到巡航的高度全被雲霧填塞。
在依靠儀表盲飛時,有些飛行員會在黑暗中迷失方向,和其他的飛機發生碰撞。即使轟炸機順利升空,北歐上空惡劣的天氣同樣可能導致任務中途被取消,飛行員們還得再經歷一次惡劣天氣中的返航和降落,一旦操作失誤,他們的座駕就會成為遍佈英倫三島上的飛機殘骸的一部分了。
實際上,在整個戰爭期間,因為天氣原因,有45%的作戰任務被迫取消,有10%的作戰任務中途被召回——這意味著機組人員這次提心吊膽的升空成了白忙活,因為被召回的任務是無法計入規定完成的作戰次數的。
除了常見的惡劣天氣,突發的極端氣候也會讓美國轟炸機損失慘重:
1944年11月,此時盟國已經奪取了空中優勢,但是在一次空襲梅澤堡的行動中,突如其來的狂風迎面吹來,讓目標上空的B-17編隊飛行速度減緩了許多,變成了地面高射炮的低速固定靶——56架“空中堡壘”被擊落和擊傷。
可怕的極寒
二戰時期的歐洲空戰,大部分發生在高度9000-10000米的高空,這裡空氣稀薄,寒冷刺骨;不像在地面戰鬥時,大兵們多裹幾層衣服就可以有效保暖,高空中可是需要一整套高度複雜的技術系統來提供保障的。
和全機密封加壓的B-29“超級空中堡壘”不同,B-17的作戰環境是半開放的。在早期作戰中,即便機組人員套上了厚絨衣,厚毛衣和羊皮外套、褲子和靴子,仍舊在高空中被凍了個半死。後面雖然裝備了電加熱外套,但是這種衣服不但出了名的不可靠,還會經常因為彈片了切斷電線而把機組成員凍僵。
在極度的嚴寒中,任何一點小的疏忽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雖然機組人員被一再警告要保持身體乾燥,但是他們在高空激戰時,仍舊會滿身大汗;而蜷縮在球型炮塔裡的射手,因為被迫幾個小時待在炮塔裡,有時會將尿撒在褲子裡——然後,他們的背部、臀部、大腿的肌肉就全被凍得壞死了。
激烈的戰鬥中,機槍卡殼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那些驚慌失措的射手們一旦脫下手套,試圖排除故障時,手就會被凍結在冰冷的槍身上,然後連皮帶肉地撕下來一長條。
嚴寒給飛機帶來的麻煩同樣不小:炸彈艙門被凍住(拜英國多雨的天氣所賜)、窗戶上結了霜花,機械被凍得故障百出,機槍瞄準器模糊不清等等。
首次參戰的美國人,完全是在實戰中用無數的犧牲和傷亡摸索出了一條經驗之路——第八航空隊第一年(1942年)的作戰行動中,1634人因為凍傷而無法執行任務,而因為戰場受傷退出的只有400多人。
隱形殺手——缺氧
1942年11月初的時候,倫敦的《標準晚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煞有其事地說,美國飛行員之所以可以在9000米的高空作戰而不昏倒,是因為他們經常打棒球,所以身體超級強壯。他還用真實的故事作為例證:一名英國醫生和美國飛行員飛到高空研究對身體的影響,結果英國醫生暈倒了而美國人安然無恙。
然而事實卻是,這位英國醫生沒有佩戴好高空飛行所必須的氧氣面罩。
缺氧在整個飛行任務中無處不在:機組人員的唾液或者嘔吐物可能堵塞軟管並凍結在裡面,讓他們不知不覺中暈倒;敵人的高射炮和戰鬥機會打壞製氧裝置、輸氧管線或者乾脆打斷機組人員的氧氣面罩的軟管。
在9000米的高空,一旦沒有氧氣,30秒內就會昏迷,2分鐘後,人就再也救不醒了。
在飛行途中,每隔幾分鐘,領航員就會用麥克風呼叫所有人檢查氧氣裝置,誰沒有及時應答,馬上就會有最近的機組人員帶上氧氣瓶去檢視,但是激烈的戰鬥中,就沒有人顧得上了。
機尾炮塔和球型炮塔的射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等到激烈的戰鬥結束後,其他人才會發現他們毫無反應的癱在座位上。
有時候,擺脫了敵機返航時,駕駛員會將飛行高度降低到3000-4000米,這樣可以避免極寒並提供充足的空氣,許多缺氧倒地的人員因此而得救。
在第一年的戰鬥中,約100名機組人員因此而喪生。
高射炮
事實上,高射炮比大部分人認為的更加致命,德國人將大量的高射炮部署在美國轟炸機必經的線路上,然後在轟炸機編隊飛過來時,各種口徑的高射炮會集中開火,用密集的彈雨覆蓋住轟炸機編隊周圍的立體空間。
許多飛行員回憶說:“輕型高射炮的炮火就像一道道彩色的焰火,有綠色、有白色、還有紅色,雖然知道它們是致命的,但是仍舊讓人著迷;如果它們擊中了你,那麼金屬機身會像紙片一樣撕開,玻璃被炸碎成無數碎渣。”
至於那些重型高射炮火,它們在空中炸出一大團一大團的濃密黑色煙霧,遠看著舊像泡芙一樣柔軟,但是這些“黑色泡芙”是那麼的致命——經常有轟炸機被一炮炸成巨型的橘紅色火球。
飛越高射炮火地帶的轟炸機就像是暴風雨中的小舢板,炮彈的衝擊波將機組人員衝撞得在機艙裡滾來滾去,如果不繫好安全帶,駕駛員甚至會被掀到駕駛艙頂部。
李梅在下令執行他的新型轟炸策略之前,進行了一番研究,他最後計算出,擊落一架B-17轟炸機平均需要377枚炮彈——聽起來還不錯?!
實際上,1944年,德國人的高射炮部隊擊落了3501架各種型號的美國飛機,而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只擊落了約2900架。
最危險的一分鐘和匪夷所思的事故
上圖中的這架拿大頂的B-24“解放者”,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難得一見,這架飛機起飛時的一個誤操作導致了這次詭異的事故——飛行員把剎車當油門踩下去了——事故導致6名機組人員死亡。
執行任務的轟炸機第一分鐘和最後一分鐘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刻。
飛行員在看見來自塔臺的綠色訊號彈後,就開始駕駛飛機轟隆隆地滑過跑道。因為轟炸機滿載著炸彈和燃油,因此必須要讓引擎用最大馬力運轉,才能讓沉重的飛機升上天空。
跑道很短,滑行到跑道盡頭時,到底是一飛沖天還是衝出跑道,誰的心裡也沒有底,機械師會和正副駕駛員一起,他緊張地看著儀表盤,一邊大聲報數:“50-70-90-110”。然後當跑道盡頭出現後,飛行員就一邊祈禱一邊拉昇飛機。
而扔完炸彈返航時,新的危險又出現了:有的人擔心不斷減少或者洩露的燃料無法讓飛機支援到基地;有的擔心被打得破破爛爛的飛機半路就散架了;有人被迫在海面上迫降或者跳傘棄機。
而最危險的莫過於駕駛著被擊傷的飛機降落——飛行員布萊克利就曾經駕駛一架被高射炮打壞了剎車的“空中堡壘”,以超過160公里的時速衝出了機場,徑直地撞上了一棵大樹,大樹劈開了駕駛艙和二號引擎中間的部分,只差十幾釐米,正副駕駛員就全被擠扁了。
李梅將軍曾經在日誌中寫到:“偶爾,有幾個傻瓜不夠機靈,飛機就會在空中相撞”。而空中撞機僅僅是因為疏忽而導致的空中災難中最簡單的一種了。
其他的事故包括但不限於:
戰鬥機飛行員和轟炸機射手互相把對方擊落了;有些飛機飛錯了位置,然後被自己人的交叉火力幹掉了。至於最著名的烏龍,還是下面這位,“梅當娜小姐號”,它被上面的轟炸機投下的炸彈擊毀了。
1945年的4月,318架皇家空軍的“蘭開斯特”轟炸機空襲了元首在貝希特斯加登的山間別墅,但是元首此時躲在了遠在500公里外的柏林的地堡裡,沒有空中落下的炸彈能夠傷害到他。
5天后,元首在那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英美盟軍的戰略轟炸正式結束。這場延綿數年的戰役中,盟國空軍損失了近16萬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79265名美國人,79281名英國人。
近305000名德國平民死於轟炸。
一直鼓吹精確轟炸的美國人最終依靠區域轟炸贏得了戰爭。
各位讀者朋友們,創作不易,喜歡這個故事的話,能否轉發再點個贊呢?
#文章首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歷史冷知識##歷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