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言語”:言多必失
俗語有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說得太多,就容易招來麻煩。中國歷史上有句成語叫做“物傷其類”,意思是同類之間最容易產生衝突。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最親密的人,一旦爭吵起來,往往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
北宋時期的党項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遊牧民族向宋朝朝貢,得到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党項族的李元昊,出生於當地的貴族世家,有著遠大的抱負。他想要統一分散的各部落,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他叔父山遇惟亮的強烈反對。理由很簡單,党項族的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和宋朝之間的互市貿易。一旦與宋朝翻臉,党項族的經濟就會受到致命打擊。
但是李元昊不聽勸告,仍然我行我素。有一天,山遇惟亮在朝堂上當面頂撞李元昊的主張。氣氛一度非常激烈。為了維護主子,幾名党項士兵甚至想要動武。山遇惟亮明知“胳膊扭不過大腿”,退下之後還是私下找李元昊談話,想勸他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
但是李元昊已經失去了耐心。後來趁著酒宴之機,直接讓人將山遇惟亮和他的弟弟山遇惟永凌遲處死。這就是典型的“物傷其類”,親人之間的矛盾最難調和。李元昊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惜流親人的血。最後他如願以償,建立了西夏國。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就向宋朝稱臣俯首。說白了,就是他最初的時候沒有聽從叔父的勸告,執意要和宋朝翻臉。
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言語都要慎重。家人之間更是如此,一言可能傷及骨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真正聰明的人會學會包容不同的聲音。同時也應該明白,言語帶來的傷害是雙向的。我們若輕易口出惡言,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
忍“鋒芒”:學會低調
鋒利的武器最易傷人。同理,處事做人也是如此。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若總是鋒芒畢露,讓人防不勝防,那麼最後很可能適得其反,落得個悽慘下場。歷史上就是這樣,許多平日裡高調作風、目中無人的人,最後都以悲劇收場。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國就是明證。
在殺害了叔父和叔叔後,李元昊終於如願以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大肆整肅異己,廢除了原有的貴族“李”姓,強迫所有人剃成光頭。同時,他還建立了屬於西夏族自己的文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顯示自己的權威。
但是這一系列高調的作為,很快招來了宋朝軍隊的圍剿。根本原因是,李元昊一開始就沒有聽從叔父山遇惟亮的勸告,放棄與宋朝對抗的想法。他先斬後奏,激化了矛盾,讓宋朝無法容忍。如果他能稍微低調一些,或許結果會不同。但是他鋌而走險,以為自己聰明絕頂,結果自導自演了一出悲劇。
在他去世後,西夏國也分崩離析,被蒙古滅亡。真是坐井觀天的典型代表。所以,我們每個普通人也應引以為戒。有時候我們也會得意忘形,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這就很容易招人反感,甚至引火燒身。所以處事不要高調作風,學會低調做人,不要讓自己的鋒芒外露。這不僅可以避免很多麻煩,有時候甚至可以更容易達成目標。
忍“情緒”:心平氣和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是過度的negatives情緒只會讓問題更加糟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
明初大臣郭德成,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性情直爽,有一次在朱元璋面前開玩笑說剃光頭多舒服。殊不知朱元璋當年在南昌當和尚時,曾被迫剃度出家,所以一提到光頭就極為反感。郭德成話一出口就後悔了,但是為時已晚。
不出所料,過了幾天郭德成就被迫剃成了光頭。我們以為朱元璋會大發雷霆,沒想到他只是哈哈大笑,沒有真正責備郭德成。郭德成也就因禍得福,倖免一死。
其實這就是心平氣和的重要性。生活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正常的做法就是和氣一笑了之。如果郭德成也生氣還擊,那就真的要玩完了。所以處變不驚,萬事都會過去。我們如果能做到心平氣和,面對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反而可以化解很多問題,沒有必要激化矛盾。
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俗語說,忍一時風平浪靜,忍一世清高無慾。大多數人都容易衝動,但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能冷靜忍耐。中國歷史上,許多最終稱雄一方、功成名就的人,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與定力。他們能忍受普通人無法忍受的磨難,這才有機會完成非同凡響的業績。
正所謂,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有句老話這樣說,好乘涼的日子,都是別人為我們忍受酷暑積累下來的。